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中国古代美学的元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可以把哲学和美学的一个范畴“气”称为古代美学的元范畴。因为古代美学中存在着大量与“气”相关的概念和范畴 ,如气韵、气势、气象等 ,且美的感受只可意会 ,既实又虚 ,故鉴有成为古代美学元范畴的历史渊源和依据。艺术意境的构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艺术意境的营造需要多种审美范畴的参与 ,“气”既是参与者之一 ,也会融合其他许多重要范畴 ,成为众多审美范畴施展其灵动艺术之效的基础。故“气”是艺术创造的本源和动力。  相似文献   

2.
“气”:一个形而上的文化范畴周美胜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很多慨念、范畴.其含义不易界足、使用时,又因人而异,不断地赋以新意,这是一般的研习者都能感觉到的。不过,无论是那一个概念,那一个范畴,都没有“气”在文学批评史上,那样飘忽不定,那样扑朔迷离。后来的研...  相似文献   

3.
“气”是中国古代文论的元范畴之一.从魏晋到唐宋,“气”由哲学范畴向文论范畴衍变,在文学理论批评中充分展开.文“气”范畴涵盖了文学的本源、创作主体的生理与心理特征及创作主体气质才性、精神意志对创作客体的投射贯注,从而形成创作客体的审美特质等诸多方面.文“气”范畴自确立始便开始了审美泛化的历程,形成以气为核心的范畴群,任何关涉创作主体、创作客体的性质、特征、关系、变化的文学现象,都可以衍生出林林总总、“气”象万千的气范畴,泛化无穷,具有着无限延展性、包容性、浑融性、模糊性.  相似文献   

4.
张载哲学的研究,国内多数学者是以“虚空即气”判定张载在本体论上持气一元论,力陈其与程朱的理一元论、陆王的心一元论的对立.我认为这种见解是值得商榷的. 如果按其内在逻辑将张载哲学体系结晶成一系列概念范畴的有序联结,那就不难发现“气”并非作为单独的本体概念提出的,而是结合其他范畴加以阐发,并由此确立了性气关系结构,奠定其哲学本体论的基础.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找到把握张载哲学体系结构的关键环节,重新认识其在宋代理学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5.
郭守运  马钰滢 《江淮论坛》2013,(1):160-163,178
“逸气”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范畴,历来表现于文艺批评领域,其哲学渊源来自于道家思想,是一种脱离了儒学框架的生存方式和人格典型,也是一种最高的人格理想和艺术追求。它拥有多维度审美质素,如自由超脱之气、自然疏野之气、清新空灵之气、高迈壮大之气、变化无端之气等。本文从老庄思想出发,梳理“逸气”范畴的历史表现形态,从而探析“逸气”范畴的审美内涵及其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画论中的“气”周怡关于“气”这个字中国古代画论,核心问题是一个“气”字。以“气韵”评品绘画是至高至上的标准,却也往往失之于玄谈,因为,“气”之范畴,意会的因素太多。何谓“气”,许慎解曰:“气,云气也,象形。”①显然,气的最初状态表示一种可见的物...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宋元明清哲学思想史上,曾出现过朱子学、阳明学、考据学、实学等学派和思潮。它们各领风骚,相互颉颃诘难,为后世学者所瞩目。但在与朱子学、阳明学的抗衡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气学,却一直未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国的气学派以“气”为中心范畴,展开关于宇宙本体和宇宙生成的论述,构成了气学派的理性思辨;以经世致用为其目的,阐释兴邦治国、化民成俗的方针,形成了气学派的社会哲学。中国气学派具有启迪民族智慧、光大东方文明的作用。它和朱子学、阳明学一样,对邻国日本亦发生了重要影响。对此,日本当代著名学者小野沢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涌等编纂了从中国殷周到近代关于“气”演变、发展的巨著——《气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气、象、味是中国古代文论最基本的元范畴,气、象、味三者的相互交融、衍生又衍化出无数的子范畴与范畴群,从而构成中国古代文论的梯级范畴网络,体现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对文学的特征、规律、本质联系的全面把握。“象”主要涉及文学的反映对象及创作客体的性质特征,《文心雕龙》是“象”范畴确立和衍化过程中的关键性环节,对中国古代文学文学形象及文学意境的创造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对意境理论的建构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喻云涛  张丽娃 《学术探索》2001,(Z1):128-130
在中国美学史上,"气"经历了由哲学范畴向美学范畴的转化."气"既是一个哲学范畴,也是一个美学范畴,中国的哲学与艺术在"气"的范畴认识里得到了高度的同一.美学元气论是中西美学的一个显著区别点.  相似文献   

10.
“经济人”范畴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济人”是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是许多西方经济学家用以分析市场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理论出发点。然而,对这一范畴的分析至今仍不够具体和系统化。本文在探讨“经济人”范畴含义的基础上,结合考察现实生活中最常见的各种类型“经济人”的行为个性,对这一范畴作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一、问题的提出 在哲学的研究和教学中,人们广泛地使用着“客观性”这一范畴。“客观性”范畴似乎“贯穿”于整个哲学体系。本体论(唯物论)、辩证法、规律论、认识论、意识论、社会论(社会历史观)都少不了它。也许正由于人们对“客观性”范畴使用多了,就把它当作一个不证自明的、熟知的常识来接受,而对“客观性”的含义及其表述,从不作为一个  相似文献   

12.
章建文 《江淮论坛》2009,(3):165-170
“洁”不仅是一个文论范畴,也是一个哲学范畴和史学范畴。作为晚出的文论范畴,自然吸收了哲学和史学的文化内涵。那么从语义学、哲学和史学等方面对“洁”作一番文化考察,在此基础上来分析“洁”这一文论范畴的内涵,必然有助于我们全面而深入地理解“洁”这一文论范畴。  相似文献   

13.
作为哲学的物质范畴,中国上古之“气”,确不如中古之“气”吸引人。它没有完整、详实的史料,更没有形成体系。所以,尽管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中,关于“气”的研究成果甚丰,但言及中国上古之“气”的却很少。本文拟对周人的“气”观念略作考察,以期对中国  相似文献   

14.
在理学体系的建构者中,张载以“气”范畴而独树一帜。张载的“气”究竟是什么?目前学术界的普遍看法是:从哲学性质上说它是唯物主义的;从哲学思维方式上说它是“体用不二”的;其哲学意义是对佛、道唯心主义本体论的彻底批判并是奠立其理学体系的基石,等等。 细细思索这些评价总觉得有点人为地抬高张载哲学。因为,第一、张载的哲学体系并不是  相似文献   

15.
在古代美学的范畴体系中,“味”由最初的表示“口舌之味”的感官体验,向“味无味”的人生体验转变,最终成为表达“澄怀味象”的审美体验。“味”范畴的生成及演变是不断和其他审美范畴融合而成的一个意蕴丰富、形态多样的审美范畴的过程,这个过程体现了我国古代美学感性和理性融合统一的“天人合一”思想。  相似文献   

16.
试论“关系”范畴及其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系”是各门理论科学的一个基本范畴,人们常常要用到它。在社会交往日益发展的今天,这个范畴更显得重要。但究竟什么是“关系”,对它应如何确切地理解,人们却似乎缺乏专门系统的研究。这就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有关理论科学的发展。有鉴于此,笔者试图对此范畴作一点粗浅论述。一对“关系”范畴的最常见的理解,是把它等同于“联系”。不少著作都把两者当作同一概念使用,似乎它们仅是表示同一内容的两种不同名称。有少数作者虽已意识到两者的区别,但也仅是从它们所适用的范围方面来考虑,例如有的认为“联系”范畴适用于大的范围,是指世界在整体上的相互作用,而“关系”范畴的适用范围则较为狭小,可指个别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有的又正好相反,认为“关系”范畴适用范围较大,“联系”范畴则较为狭小。这些说法  相似文献   

17.
“言意”──一个深刻的美学范畴吴功正“言意”是中国古典美学一个深刻的美学范畴,它诞生于六朝,是哲学“言意”之辨在美学范畴上所结之果,极大地推助了文学的审美发展。“言意”哲学渊源这个问题涉及到哲学上语言、思维、对象等重大问题。《周易·系辞上)}写道:“...  相似文献   

18.
“体”与“用”是中国哲学史上一对重要的范畴。中国传统哲学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既不同于西方哲学、又不同于印度哲学的独特范畴,作为一种人类理论思维的中国传统哲学,便是通过一系列自己所特有的哲学范畴来表现的。“体”与“用”即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对范畴。道学集大成者朱熹,承程颐、张载之端绪,把“体用分二”与“体用不二”统一起来,在他的哲学逻辑结构中充分展开论证,丰富和发展了“体用”范畴。  相似文献   

19.
清代况周颐提出“重、拙、大”之“作词三要”,将“重”定性为词学的三大基本范畴之一。词学范畴之“轻”与“重”的形成和界定有一个独特的过程,一方面,词之题材内容由“轻”入“重”;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动荡变迁,词体本身题材的丰富扩大,意象风格也从局限于轻柔婉媚而扩大到庄严厚重、慷慨雄壮。从内涵的界定来看,词之“重”者,既指词作外部风貌的浓墨重彩、题材内容的包孕丰富,又蕴涵了沉挚深厚的感情、思力深刻的思想以及沉着雅正的气格等等。相对而言,“轻”范畴的涵义更具多重性,褒贬兼而有之:既可指向语言意象的轻清倩丽、艺术风格的轻灵浑成,也指向题材内容的单薄狭隘,流于轻浅、缺乏浑厚沉着之致。  相似文献   

20.
王夫之不仅继承了中国朴素唯物主义的传统,而且还在多方面向辩证唯物主义迈出了探索性的一步。其中之一,就是他对“气”这一哲学范畴的新规定。王夫之和以往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一样,把“气”看成世界的本源。认为“气”无处不有,无时不在,而动、静则是“气”的本质属性。他说:“太极之在两间,无初无终而不可间也,无彼无此而不可破也,自大至细而象皆其象,自一至万而数皆其数,故空不流而实不窒,灵不私而顽不遗,亦静不先而动不后也。”(《周易外传》卷五《系辞上传》第九章)“太极”,就是阴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