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人总爱写花,不同的花也被诗人赋予了不同的情怀。梅花在北宋林和靖的那一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之下已成了绝唱,梅花亦成了隐士的代名词;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将莲花也写成了绝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那亭亭玉立的莲花俨然已成了君子的同义词;而与俏脸相映红的桃花在唐人崔护的七绝中俨然成了爱情的代表。  相似文献   

2.
静嗅暗香     
王永顺 《社区》2012,(20):50-50
一个人累了烦了。需要清静清静,是自然而然的。不过,和现实相对的是,内心里总有另一个自己,这另一个自己对清静有更高的要求,总想找一个地方去隐居。《幽梦影》的作者张潮,也许是在某一天累极了,信笔写道:妻、子颇足累人,羡和靖先生梅妻鹤子。和靖先生就是宋代诗人林逋。每次有隐居的想法时。同样会想到林逋。他隐居在西湖孤山,以种梅养鹤为趣,终生未娶。只有这样清高绝世的人,才能写出千古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相似文献   

3.
一、闲雅沉着,结笔柔厚——说《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琵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这首词乃怀人之作。所怀者小苹,原是晏几道(约1030——约1106)的友人沈廉叔、陈君宠家的歌女。曼自叙其《小山词》云:始时沈十二廉叔、陈十君宠家,有莲、鸿、苹、云,品清沤娱客。每得一解,即以草授诸儿。吾三人持酒听之,为一笑乐而(耳)。已而,君宠疾废卧家,廉叔下世,昔之狂篇醉句,遂与两家歌儿、酒使俱流转于人间。……追…  相似文献   

4.
沈文凡教授等所著《名家讲解唐诗三百首》是《唐诗三百首》全新的注本。“全新”是指在文学总集注本中有意识地发掘具体某一作品的“接受小史”研究。以文学总集中“诗人创作者为主体的影响史研究”,这是迄今为止学界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接受史研究所未及的,是文学接受史研究的模式与事例的创新。“接受小史”,“是指后代诗人从创作上继承、借鉴三百首中名篇的情况。这是‘名诗’和‘名句’传播和被接受的过程”。模式或事例创新,体现在“作为创作者的接受影响和摹仿借用”。是揭示《唐诗三百首》中的名篇、名句对后代作家的影响史,以及后代作家对《唐诗三百首》中的名篇、名句的“摹仿借用”。本书有两个方面尤其值得注意:一是揭示后代作家“摹仿借用”唐诗名篇的影响史:二是揭示后代作家“摹仿借用”唐诗名句的影响史。  相似文献   

5.
徐静 《国际公关》2010,(4):49-50
罗伯特引用中国伟大诗人屈原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与中国公关业的同行共勉之  相似文献   

6.
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王维《白石滩》)起首两句写景,“状难写之境如在目前”。后两句写浣纱女,“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明月,清泉,白石,绿蒲,更有“家住水东西”的浣纱女,寥寥数语,浑然而成一幅似浓还淡,宁静幽远的月下浣纱图。反复吟咏,给人以清淡无争,宁静闲适的意境。可见其艺术空间是何等的广阔。《白》是《辋川集》中的一首。辋川十年,由于王维怀着对李林甫黑暗政治的不满,终日畅神  相似文献   

7.
读诗偶记     
一王荆公诗:“黄昏风雨暝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欧阳永叔戏之曰:“秋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仔细看。”荆公作色曰:“宁不闻楚辞‘夕餐秋菊之落英’耶?”菊之为物,枯而不凋,故前人咏菊有“宁可枝头抱香死”之句也。然则楚辞“夕餐秋菊之落英”为妄乎?曰,否!落英一般作落花解,在此则异,盖谓花之始放也。落训始,早见《尔雅·释诂》。菊之嫩者可佐餐,老而萎者只宜作药用耳。清人龚景瀚《离骚笺》引吴斗南曰:“落英者,谓始华之时。”义益明确。故荊公终不当援此自解。二往读荆公诗,“丈夫出处非无意,猿鹤从来不自知。”其上更有“野人休诵北山移”之句,窃疑荆公出山,有人横加嘲讽,  相似文献   

8.
唐代诗人杜牧的《泊秦淮》是首写景抒情的名作: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中描写了客游江浙,船泊秦淮,秦淮河上月色暗淡,夜雾弥漫,一片凄清惨淡的景象,抒发了对时事的无限感慨。其中“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连用两个“笼”字,把烟、月、水、沙四者交融在一起,勾画出秦淮河所特有的夜色迷茫,烟月浮动的景色。  相似文献   

9.
胡克正 《社区》2013,(32):52-52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后人对这两句诗的前一句作过不同的解释。其中,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举有三说:一日“胸罗万卷,放左右逢源而下笔有神”;二日“书破,犹韦编三绝之意,盖熟读则卷易磨也”;  相似文献   

10.
武陵春     
一绿蕙红兰芳信歇,金蕊正风流,应为诗人多怨秋,花意与消愁。梁王苑路香英密,长记旧嬉游。曾看飞琼戴满头,浮动舞梁州。这是一首咏菊词(赵抄本题作《菊》)。上片写菊花的丰采能为诗人消除怨秋的情绪。“绿蕙红兰芳信歇,金蕊正风流。”开头二句通过百花与菊花的对比,赞扬了菊花的风采,意思是说:自然界红红绿绿的各种花朵都随着春天的逝去而凋谢了,只有金灿灿的菊花却在肃杀的秋天开得正艳丽。“芳信”:指春天的信息。歇,这里是凋谢的意思。“金蕊”:即金菊。“应为诗人多怨秋,花意与消愁”二句,直言菊花能为诗人消愁,意思是…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代诗词创作的描写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偷句、袭用与点化等手法,既有抄袭的嫌疑,也有继承的关系和推陈出新的美学特征。 (一)偷句。所谓偷句,也就是后来作者基本不作改动,用“偷窃”的手段将前人的名句切入自己的诗词作品里。这种情况反映在诗作里,除个别是运用得好的,或是用来评诗之外,常常被人认作行窃,或者是游戏笔墨。例如,《古今诗话》载有一个笑话,讲的是宋时名僧惠崇的故事。一日惠崇作了一首《题杨云卿郊居》的五律,其中一联“河分岗势断,春入烧痕青”特别自负,拿来给人看。他的师弟嗤之以鼻,即写诗嘲讽:…  相似文献   

12.
意境,是诗意之所在,也是衡量诗歌艺术成就的重要标尺。王国维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人间词乙稿序》),“有境界自有高格,自有名句”(《人间词话》)。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也是诗歌意境创造的自觉时代。唐代诗人和评论家在前人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创作两个方面对意境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异采纷呈的意境构成了千古卓绝的“盛唐之音”,也是唐诗臻于成熟的标志之一。胡应麟说:“盛唐绝句兴象玲珑,句意深婉,无工可见,无迹可寻”(《诗薮》)。翁方纲指出:“盖唐  相似文献   

13.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名句,直到今天还不断地被人传诵和引用,但是如何理解这两句诗的原意却存在着分歧。自从“四人帮”伪造儒法斗争史,把刘禹锡钦定为“法家”以后,有些评论者不是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而是离开刘禹锡的思想实际和全诗的内容,牵强附会地对诗句作出了不应有的解释。如有人断言:“前人以  相似文献   

14.
宋人陈师道《后山诗话》有言:“望夫石在处有之。古今诗人,共用一律。推刘梦得云:‘望来已是几千岁,只似当年初望时。’语虽拙而意工。黄叔达,鲁直之弟也,以顾况为第一云:‘山头日日风和雨,行人归来石应语’。语意皆工。江南有望夫石,每过其下,不风即雨,疑况得句处也。”这段话,曾为《诗林广记入《代古堂诗话》等引用,可见望夫石的意象传说早已引起古人注意。而《代古堂诗话》还指出这里所说的顾况诗,实为唐人王建的《望夫石》,其前二句为“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刘禹锡也有《望夫山》诗,前二句是“终目望夫夫…  相似文献   

15.
“落英”词义补说晋家泉“落英”一词始见于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新《辞海》该词条的义项(2)释为“初开的花”,引用的例句即屈原的这两句诗,但在例句之后又加了一句话:“一说亦作落花解。”①罗竹风先生主编的《汉语大词典》释...  相似文献   

16.
璀璨的晚霞     
黄其庄 《老友》2012,(1):1-1
唐代诗人李商隐写过一首《登乐游原》,其中两句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同代诗人刘禹锡认为这样令老年人伤感的诗句不可取,于是在《酬乐天咏老见示》一诗中针对性地写道:"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朱自清在晚年时将李商隐的诗反其意进行改造:"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他还将这两句诗写在纸上并压于书桌玻璃板下,既自勉又励人。  相似文献   

17.
鲁迅在谈木刻时提出“采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木刻纪程>小引》),又在谈文学创作时提出“总须时时自出新裁”(《看镜有感》)。我觉得在诗歌创作方面也是这样。借鉴以往诗人的作品,自出新裁,可以取得成就。我们可以借用前人诗的内容或词语,加上自己的创造,写出好诗来。我在读中国和英美名家的诗篇时,常常发现借鉴前人而取得很好效果的现象。现在引用一些中西诗为例,来说明借鉴与新裁的功效。本文供诗歌创作者参考,也可对诗歌鉴赏者有所帮助。先举中国诗为例。大家都知道《千家诗》的第一首,程颢的《春日偶成》:(云淡  相似文献   

18.
中唐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见于宋黄升《花庵词选》,后入《全唐诗》。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体,月明人传楼。王汝弼《白居易选集》:“据《白香山诗后集》、《病中诗序》的纪年,此词当作于开成四年(839)春。”对于此词的理解,历来颇有出人。黄升云:“此词上四句,皆谈钱唐景。”此说前人已有辩驳。谢朝徵《白香词谱笺》云:“黄叔云此词‘汴水流’四句,皆说钱唐景。按泗水在今徐州府城东北,受沐水合流而东南人邳州。韩愈诗‘洋泅交流郡城角’是也。瓜洲即瓜州没,在今扬州…  相似文献   

19.
“泾渭分明”是一个普通的成语,诗词文章常引用。可查阅辞典之后,竟越发觉得清浊难分。《汉语成语词典》的解释是:“泾、渭:甘肃、陕西境内的两条河,古人认为渭水清,泾水浊(实际是泾水比渭水清),两水在陕西境内汇合时,清浊分得很清楚。比喻人或事物的好坏就象泾水和渭水的清浊一样,分得清清楚楚”。《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简洁而明确:“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辞海》对泾渭的解释,以《诗·邶风·谷风》中的“泾以渭浊”为基础,引孔颖达疏“言泾水以有渭水清,故见泾水浊。后常用…  相似文献   

20.
唐初诗人上官仪的创作实绩使他成为唐诗律化的先驱,他的诗歌理论专著《笔札华梁》也沾溉后世。根据现有文献可知,上官仪《笔札华梁》约当唐元和(806)之前流传到日本,并为弘法大师空海所引用。《笔札华梁》内容有“八阶”、“六志”、“属对”、“七种言句例”、“文病”、“第四病”、“论对属”等,上承齐、梁以来探求音律的遗风,下开元兢、崔融等人的理论,在诗歌理论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