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因为政治、经济等动因,从元开始,特别是明代以后,畲民从闽粤赣交界地陆续迁往了闽浙赣交界地。在六个世纪的长时段(longue dur啨e)里,闽浙赣交界地逐渐成了畲民的大本营。以历史地理的视角,回顾畲民的迁徙史,分析畲的谱系学,进而探讨清政府的畲民政策和畲汉之间的相对和谐的互动如何造就了畲民的诸多文化要素,可以认为,必须通过空间、时间和权力(power)的互动,才能更好地理解畲民族共同体的建构。  相似文献   

2.
从景宁畲话的语音特点论其与客家话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许多学者一直认为,畲话是一种接近汉语客家话的汉语方言,有人甚至认为畲话就是客家话。其实,从畲话的发展历史与语言事实看,畲话与客家话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就景宁畲话的语音而言,景宁畲话与客家话存在着诸多不同。总之,畲话是一种古老的、非常复杂而又特殊的、以族群分布的、独具特色的混合型方言。  相似文献   

3.
畲(音奢,Shè)族的名称,据现在所知,最早出现在南宋末年即公元十三世纪中期的汉文书籍上。南宋著名文学家刘克庄(1187—1269年)的《后村大全集》卷93,《漳州论畲》载:“畲民不役,畲田不税,其来久矣。”文天祥(1236—1282年)的《文山全集》卷11,《知潮州寺丞洪公行状》载:“潮与漳、汀接壤,盐寇、輋民,群聚剽劫。”可知当时“畲民”和“輋民”两词并用。到了明代,“畲民”、“輋民”、“畲徭”、“輋徭”等称呼都有使用;不过畲民一词,比较多见。以后,畲民这个名称,更  相似文献   

4.
在江西生活的76500多位畲族同胞是全国畲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在赣北、赣中、赣南地区都设有畲族自治乡。在数百年的岁月里,他们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和卓越的才智,开拓出一块又一块民族生存空间。赣北地区的畲族同胞主要分布在资溪、贵溪、铅山这三个县。唱民歌是畲民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同时也是婚礼、祭祀、丧葬等仪式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选取了33首赣北地区的畲歌,立足于音乐结构和歌词结构,分别从调式音阶、曲式结构、节奏节拍、旋法特征、歌词特征、词调关系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赣北地区的畲歌具有多元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高校建设平安校园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设平安校园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学校自身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建设平安校园工作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分析当前平安校园建设面临的五个问题,提出了确保校园平安与稳定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拥有18万畲族人口的闽东是中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区,畲族村落遍布闽东各县市。但城镇里几乎没有畲族社区。尽管家族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仍然存在,但家族行动已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而无法施展,家族文化功能的发挥受到限制。地处偏僻的畲村,经济总体上欠发达。尚未融入城市化,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虽然家族文化的某些外显象征符号模糊或消失,但与家族文化相联系的家族观念与网络也仍或隐蔽或显现地存在着。家族文化在适应畲村发展需要的过程中不断发生自我调整与功能演化。本研究在对闽东畲族基本情况进行概述的基础上。借鉴功能主义的文化分析理论,从社会关系这一视角入手,考察从传统社会过渡到现代社会的过程中,畲民家族文化在畲民两性关系、代际关系、族群关系等社会关系中的功能演化。  相似文献   

7.
基于景宁畲族自治县敕木山区惠明寺等畲族村落的田野调查与相关文献资料的相互观照,认为加快畲村农业产业化进程、缩小畲汉发展差距的关键,应从三个方面对畲村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予以完善和创新:其一,发挥畲区政府职能优势,完善"公司+农户"组织模式;其二,健全畲村基层传统正式组织,强化集体经济组织经营能力;其三,培育畲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强化内源性制度创新力量.  相似文献   

8.
闽东的畲族占全国畲族的四分之一,相对闭塞的居住环境和长期固守的“内婚”习俗使畲语得以内部留存。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畲汉交流越发频繁,闽东畲语正逐步走向衰落。探讨如何更加有效地保护畲语和畲文化,走出过去“重形式、轻内涵”的误区,建立“村寨依托”模式下的畲语保护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9.
畲歌是记述历史的工具,是畲族自身教育的手段,是增强畲族内聚力的工具,是畲民社交工具和文化资本,也是他们情感表达的主要载体。畲歌在畲族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畲族文化的建构和繁荣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意义。保护和继承畲歌文化传统对于重建和复制畲族传统文化之价值不可轻视。  相似文献   

10.
从《畲岚山》长歌看畲民显现的扬善惩恶观念和爱情观、鬼神观的变迁 ,表现出畲民对社会、对自己认识的深刻变化 ,切合历史社会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1.
畲族语言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畲族语言研究起步较晚 ,在不足一个世纪的探索过程中 ,畲族语言的系属问题曾一度是研究者们争论不休的核心问题。近一二十年来 ,随着畲汉文化交融程度的进一步加深 ,以及社会语言学理论方法在我国语言研究界的普及推广 ,畲语研究也在转向关注语言变体及其社会文化成因的社会语言学方向。社会语言学的理论传播和畲语研究的发展轨迹说明 ,畲语研究有必要而且也正在朝着社会语言学的纵深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汉畲文化的接触——以客家文化与畲族文化为例曾少聪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历史上汉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接触频繁,相互影响。在探讨汉畲文化的接触时,已往的学者比较集中地讨论汉文化对畲文化的影响。近年来,也有些学者注意到汉畲文化的互动关系,例如蒋炳钊先生在《试...  相似文献   

13.
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的畲族乃是从唐代开始 ,历宋、元、明、清各代陆续从广东、江西、福建等地迁来的。在今景宁畲话的语音系统中 ,保留了一些与畲族发祥地粤方言相似的语音特点。这不但印证了畲民的迁徙轨迹 ,而且也揭示了景宁畲话复杂的历史层面  相似文献   

14.
闽东畲村正致力于挖掘生态特色产业资源,加大与民企对接合作的力度,通过引进资金、技术,培育优势品牌等,探寻村企合作模式与路径,发展畲村特色经济.但因不同畲村生态特色产业分布和发展现状不尽相同,固有的民企联村模式不能满足现实需求,所以,应通过与民企的对接互赢模式创新,积极寻求发展畲村生态特色产业的有效路径,才能实现畲村生态特色产业时代性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15.
辽宁本溪市西湖区彩北派出所在辖区内的社区里成立了"平安议事厅",邻里间遇到难解决的问题,就到这儿说道说道。据悉,本溪市很多社区都成立了"平安议事厅"。"平安议事厅"虽不是官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小学生和高中生的语言生活现状调查,我们发现,畲话在畲族学生群体的使用中表现出了衰弱现象,从畲族小学生与高中生的一系列对比数据中,看到了畲族学生的语言生活在逐渐地变迁,但畲话并没有濒危,仍具有一定的语言活力。一方面,畲话在母语习得领域仍处于主体地位;另一方面,畲话在家庭生活语言使用领域仍处于优势地位。88.1%的受调查者熟练掌握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变体,完全属于多(双)语人,构建出了“和谐的语言生活”图景。  相似文献   

17.
祝福爱女     
“哇……”,一阵嘹亮的婴儿啼哭声从产房里传出,年轻的助产士小姐轻捷的身影飘然而至,向我贺喜:“恭喜恭喜,喜得千金,母女平安!”在产房外等候多时,快提到嗓门的一颗悬着的心终于缓缓落下,紧张、担忧烟消云散。如释重负的我,异常激动地拉着助产士小姐的手,连声说:“谢谢!谢谢!”  相似文献   

18.
畲族是潮汕地区的土著民族,潮汕凤凰山是畲族的策源地。畲民吟唱的歌谣畲歌,是最纯粹的地方性潮汕歌谣。潮汕歌谣咏叹社会百态,是一部潮汕民间史诗。从1929-2012年,潮汕新老民俗工作者收集整理20多种(一万多首)潮汕歌谣本子。这些潮汕歌谣,语言婉约清丽,保留着中国传统诗歌的古时遗风。在分析这些潮汕歌谣艺术特色的同时,探索畲歌、潮歌的内在联系,揭示畲歌对潮汕文化的影响,并就如何传承和弘扬这笔文化遗产等问题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19.
畲村经济因结构性差异而明显滞后于当地汉族。为加速畲村由传统生存型农业向现代产业化农业的经济转型,最终缩小畲汉发展差距,畲区政府有必要采取如下几个相互协同的措施予以制度性支持:首先是政府职能的合理配置与有效运作;其次是农业发展战略转型与山林资源的深度开发;再者是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与风险防御机制的建立及完善;最后是农产品市场体系与流通体制的建设及完善。  相似文献   

20.
贺南南 《金陵瞭望》2008,(10):59-60
平安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前提.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近年来,下关区委、区政府深入研究、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社会管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深入开展平安下关建设。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确保平安建设健康稳步推进,为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