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作为一个城市中最富生命力的板块,青岛的新城区,与青岛这座国际都市的脚步一道,成为世界每一个细微变化的参与者。新的事物、新的潮流、新的设计风格,无不投射在气宇轩昂的青岛新城区,满足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类饕餮客的物质欲。新城区的店铺同样紧跟世界潮流,在流行的各个领域中,高调地牵引着现代人的眼球。新城区的时尚店铺集中分布在几条街上,临街就是高楼林立的商务区,在这一条条时尚而繁华的街道上,不经意间你会与外国友人擦肩而过,他们身上所散发的不同气质,为日渐国际化的青岛新城区又平添了几许神秘的异域风情。  相似文献   

2.
潘明娟 《唐都学刊》2010,26(4):88-90
具体分析西安城市发展趋向转移的历史过程,得出六种模式:1.新城区向旧城区的南部扩展,以秦咸阳后期的城市发展趋向以及汉长安城后期的城市发展为代表;2.新城区向旧城区的西南扩展,以汉武帝时期对汉长安的扩建为代表;3.新城区向旧城区东部发展、城市重心向东部转移,以西周镐京以及唐长安城的发展为代表;4.新城区向旧城区的北部缩移,唐末"新城"就属于这种城市缩移模式;5.新城区向旧城区北部和东部扩展,以明代西安城区的发展为代表;6.新城区向旧城区四面扩展。探讨西安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城市发展趋向的规律和特点,可以更好地为现代西安城市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3.
崔蕴华 《阅江学刊》2011,3(6):107-113
江南的人文地理环境造就了弹词的优雅情怀;弹词的吴侬软语也成为江南的文化标志。具体而言,弹词从两方面呈现出典型的江南图像:一是水乡的地域品格。经济之富足、人文之昌盛都使苏州弹词拥有了江南气质,充满了独特的地域文化认同性。区别于“燕赵悲歌”,弹词的故事大多充满水乡风情、文人雅趣;二是苏州弹词与苏州园林的互文性审美关系。弹词很多故事发生在园林之中,而苏州园林中也经常上演昆曲、弹词。从深层看,弹词与园林有着相似的构造理念与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4.
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位于营口主城区南部,与主城区相接,是一个正在规划建设的大型临港生态产业区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营口滨海新城区。发展优势与众不同营口港是东北腹地最近的出海口,是中国沿海10个主枢纽港之一,是东北第二大港。辽宁(营口)  相似文献   

5.
《今日辽宁》2006,(Z1):30-35
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位于营口主城区南部,与主城区相接,是一个正在规划建设的大型临港生态产业区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营口滨海新城区.  相似文献   

6.
王宇  贺中  张力 《青岛画报》2012,(1):44-47
作为青岛西海岸一个县级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建市20年来胶南的发展历程,概括起来讲,就是一个不断抢抓新机遇、推进大开放的过程,就是一个积极融入大青岛、建设新胶南的过程,就是一个逐步摆脱低水平、迈向现代化的过程。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如今胶南已跨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迎来了与青岛一体发展的同城时代。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凝聚力量,突出科学发展主题,实现转型跨越,为建设青岛现代化国际新城区而努力奋斗。"胶南市委书记万建忠在中共胶南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说。  相似文献   

7.
正提到江南,我们就会下意识联想到小桥流水乌篷船。对游客来说,轻舟坐看江南景的生活是自带诗意和远方的。但对于旧时江南人来说,外出都要坐船。船对于水乡的意义,就像车之于城市、马之于草原。要看懂水乡,必须找到船匠——他们是水乡最平凡的个体,也是水乡最合适的代言人。船匠张菊生的造船作坊是一幢粉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来,为全面贯彻“生态优先”的城市建设管理和发展理念,水环境保护工作越来越受到政府及群众的重视和关注,水环境治理工作也已列入政府每年的重点工作计划。通过实现“污水纳管、清水入河、生态恢复、长治久清”的目标要求,以打造功能完善、经济高效、文化繁荣、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现代化新城区。现针对东营市东营区的水环境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达度的长篇小说《贫困时代》以长江大河般的叙事激情和山呼海啸般的雄浑气势,全景式地复现了1964—1976年的平原水乡历史。《贫困时代》是一本读起来令人感到格外亲切的书,纤毫毕现地描绘了江汉平原地域历史和风情;同时又是一部沉痛之书,"文革"期间,物质匮乏与精神贫困的双重束缚,让小说中的人们无法动弹。小说人物之间的关系多为原生态的自然性的关系,与邻为壑,争斗没有止境,生存没有尊严,的确是对"文革"历史中江汉平原水乡的世道人心的真实再现。强烈的在场感是达度小说的鲜明特征,他敢于直面苦难,揭开伤疤,将隐藏在乡野历史深处的真相在阳光下裸呈,同时,浓郁的江汉平原地域文化风情的铺陈与再现,又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真实历史的残酷性,形成叙事结构和情感表达的张力空间,由此实现了对历史在场感的审美超越。  相似文献   

10.
毕雪飞 《日本学刊》2007,(6):108-116
日本在吸收中国文化的同时,注重与本土文化的融合。本文围绕中国古代传统民俗节日之一的七夕节的内涵、七夕文化与日本固有信仰的结合及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日本吸收和发展中国文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