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心理学家认为人只有因内心的诱因而需要说话时,才能自然地说话写话,才能最有效地发展语言能力.《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新课改环境下的作文教学要把学生引向生活,引向自然,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捕捉习作材料,在生活体验中得到情感升华.本人经过教学实践与反思,认为作文教学必须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精心组织作文教学,让孩子以其独特的视角去感受生活,认识事物.必须努力培养儿童创造精神,让孩子以其独特的语言主动描述和剖析生活与世界;必须既要教作文,又要教做人,让孩子以其独特的方式张扬个性,发展个性完美人格.  相似文献   

2.
安徒生与克尔凯郭尔--安徒生童话的成人读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潘一禾 《浙江学刊》2001,(6):100-105
安徒生与他同时期的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分享着相似的哲学思绪,克尔凯郭尔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安徒生童话的成人意蕴.安徒生将童话作为一种现代主义表达方式来进行创作,借用童话的"儿童"视角观察情感的细微差别、言说难以言说的信仰和追求,深刻关注现代人的复杂生活.他的童话超越了民间文学范畴的传奇想象,是一种鲜明的个体写作和现代技巧探索.  相似文献   

3.
刘洋 《生存》2020,(13):0040-0040
作文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体验式作文教学对于提升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质量能够能起到好的促进作用。教师是要注重生活体验和感悟,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教师要注重结合文本阅读,引发学生对写作的思考;教师要注重写作活动中的体验和感悟,以课堂为载体完成作文教学的体验活动。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相似文献   

5.
李敏 《生存》2020,(1):0216-0216
游戏是幼儿运用一定的语言和知识并且通过心智和身体的运动来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方法,游戏可以让幼儿很好的处理外界输入的信息,并且通过体验来感知丰富的幼儿园生活。因此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游戏来让幼儿拥有良好的心理体验,同时可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提高幼儿的交际能力。教师在幼儿园的游戏教学中要注重幼儿的主体地位,让幼儿在游戏中拥有更多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6.
《社科纵横》2017,(6):157-161
规训式网络道德教育扼杀了教育的本性,生活教化理想被放弃,存在规范消解教化,经验消解理性,重复消解创新等问题。将"自上而下"的道德意识灌输与"自下而上"式的引领和提升过程结合起来,发挥网络文化优势特征、效能,使主体在与网络文化相互创生过程中,实现启发引导,促进其对网络文化价值的掌握、认知、体验、内化和践行,提升个体的主体性。网络文化教化目标指向主体与网络文化的相互创生,获得网络生活意义,转变和完善精神生活,促进自由全面发展。促使教化成为一种化知识为个性、理性和德性的教化实践活动,使网络道德教育转变成一种启迪、唤醒和引导的教化实践活动,促成主体的精神成长。教化内容要实现从知识化到人性化、从政治化到生活化、从科学化到人文化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涂爱荣 《社科纵横》2012,(1):142-144
北宋理学家张载在道德教育上提出"蒙以养正"的德育思想,强调必须对儿童及时施教和引导、必须对儿童施以正面的教育和引导、必须对儿童施以前后内容一致的道德教育,认为实施"蒙以养正"的德育思想,必须对儿童因材施教,把握道德教育的时机、儿童间的个体差异、儿童的兴趣爱好。张载提出的"蒙以养正"德育思想是符合德育规律的,对我们今天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极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苏世荣 《生存》2020,(6):0155-0155
初中美术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美术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美术技能,引导学生去欣赏和感知美术作品,还要调动学生内心的情感,并且运用美术语言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初中美术教师在教学要注重情感教育的渗透,挖掘教材中的情感资源,注重美术赏析课引导,可以通过丰富教师自身情感体验来传递情感和感染学生,还要捕捉生活中的情感元素,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道德教育因塑造受教育者健全完满的道德人格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学校道德教育作为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主渠道,既要让学生了解道德规范,又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道德选择和道德实践能力,让学生健康的享受生活.因此,回归生活是现代学校道德教育的改革趋向与形态重构.道德教育应与生活世界密切相连,以生活世界为基础,在生活世界中进行.  相似文献   

10.
高岩 《社科纵横》2007,22(1):122-123
道德存在并依赖于人的现实生活,又在人的现实的交往活动中表现出来。交往性活动是形成学生德性品质的源泉,也是学校德育有效性的基础。有了交往性活动,主体才能了解和理解道德、体验道德,才能主动改造自己的德性,真正成为道德活动的主体。交往性活动要求学校德育要打破僵化的“知性”德育模式,重视和引导学生的交往活动,使学生在健康、有益的交往性活动中追求道德的进步和德性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