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美学意义上“畅神”说 ,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自然审美的一种观点。中国古代自然审美观经历了一个由自在状态到自觉状态的理论发展过程 ,即中国古人对自然山水的认识 ,经历了“实用”、“比德”到“畅神”的历程。“畅神”审美观通过人与自然建立的精神关系 ,来达到对自然山水审美的超然境地 ,登上审美的最高层次。“畅神”自然审美观 ,强调心与自然相接 ,人与自然和谐 ,影响到中国美学 ,是情景交融、心物感应、物我合一这些富有中国民族特征美学观念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流行的观点认为,"畅神"说是晋宋以后产生的自然审美观.我们认为,全面考察汉代有关文献资料以及相关的时代特点和哲学文化背景,即使依据最严格的标准来衡量,也可以认定汉代已经萌生了"畅神"自然审美观.  相似文献   

3.
以"审美何为"为艺术追求,中国传统的文学创作与鉴赏心理倾向于审美情趣和教化功能,古代文人以数不胜数的文学作品将这种心理倾向演绎为"畅神比德"与"忧国忧民"."畅神比德"与"忧国忧民"是中国传统文学精神的两翼,也是今天文学界不可丢弃的审美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的生命意识全面觉醒,中国自然审美观亦由"致用"、"比德"阶段发展到"畅神"阶段。在此背景下,旅游活动与自觉审美活动发生第一次碰撞并产生"畅神说"旅游审美观。这种旅游审美观主要包括"山水质有趣灵"、"山水以形媚道"与"澄怀味象"、"应会感神"等内涵。  相似文献   

5.
论书法艺术之“尚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尚中"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蕴含着极为深刻的哲学内涵,具有方法论意义.在书法艺术中,"尚中"思想的运用主要表现在讲究中锋用笔、中宫的灵活运用、中和之美的推崇等方面,从而使书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6.
本文把作为美学理想、哲学范畴、道德目标的中和之美与自然科学联系起来加以理解,通过对中国古代哲人早已提出的中庸之道、中和之美要义的分析,论证了中和之美作为人类文明化的目标,被广泛地运用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生,其生命力在于不断地追求新的平衡。  相似文献   

7.
垂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运用美学理论探讨了垂钓活动中的审美因素和审美创造; 论述了垂钓活动中的自然环境美、体育功能美、生活情趣美、技艺美、文学美与交谊美;有了这种审美认识, 人们就能在垂钓活动中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现实美的创造  相似文献   

8.
张帮俊 《社区》2012,(12):42-42
中国人爱吃火锅是有名的,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冰天雪地,漫步在街头,你会发现,那些各色火锅店里人头攒动,欢声笑语。鱼头锅、海鲜锅、牛肉锅、石头火锅,众多口味的火锅中,总能找到你喜欢的一款。男女老炙亲朋好友围着热气腾腾的火锅,把臂共话,举箸大啖,温情荡漾。可以说,尝的是美味,吃的是心情。  相似文献   

9.
文章试从美感形成的两种主要心理要素:情感与想象,探讨屈原的经典诗作《离骚》的美学特征。着重分析与诗人美政理想密切相关的执着深情和与南国独特地域紧密相联的奇崛想象是如何共同作用,从而使诗歌产生既深沉感人又奇丽多姿的美感的。  相似文献   

10.
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但这方面的研究总体还十分不足,忽视了对孔子"行为"的重要性及其美学精神的研究.从孔子及其弟子的一些特定的行为及历史画面展开研究,能挖掘出他们不一样的美学思想和美学精神.他们的行为体现出与现代意义上的中和之美不同的壮美精神.从孔子的行为出发展开研究,能更全面地揭示孔子思想,挖掘孔子身上所体现出的壮美的美学精神,也能提高壮美这一范畴在美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的田园诗,体物之妙,触物肖形,都成绝境,其诗中兼具画工和化工之境界。细究其然,首先,在于陶氏田园躬耕中真切的情感体验;其次,在田园躬耕中儒道交融而又自成境界,超越门户之见,兼容儒道,最终达到一个澄明的境界:万物之妙和诗人胸中之妙的水乳交融;第三,栖息田园,神游太古,使得其诗歌中具有理想和历史的双重意蕴。正是这多重的复式情调,形成"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丰富内蕴,并构成了陶诗迥异于他人的艺术特质。  相似文献   

12.
人权保障使得全球化与宪政发展走到了一起,作为最基本人权的思想自由权更为认识二者互动的关系提供了一个视角.全球化语境的需求唤起了对思想自由权中国宪政制度保护体系的构建,并由此预示着中国宪政制度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区域市场的弊端 ,及与统一市场的关系 ,就打破地区封锁 ,建立全国统一市场提出了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4.
陈益元 《南都学坛》2003,23(1):30-33
民主联合政府主张是 40年代我党一项重大的政治战略。它适应了抗战后期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发展 ;总结了我党政权建设的历史经验 ;担当了统一战线具体组织形式的使命。从思想渊源上考辨 ,它体现了我党善于把革命领导权的原则性同统一战线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 ;善于调适新民主主义的长远目标与革命“迂回”的短期目标。追寻这种主张、思想的历史发展脉络 ,可以从新的视角解读联合政府的意味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