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盛宣怀是清季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在洋务运动后期,因兴办民用企业而闻名华夏。他从1870年被荐入李鸿章幕后,即涉足于洋务民用企业的各个部门,几乎承包了洋务民用企业的经办和督理。有人说他:“且又独揽轮船、铁政、铁路、煤矿、纺织诸大政,所谓一只手捞十六颗夜明珠”。他既是朝廷倚重的“不可少之人”,也  相似文献   

2.
张之洞是晚清著名的洋务派大官僚。他服官40余年,几与光绪朝相始终,迭膺疆寄,海陟纶扉,“宣勤最久,勋望卓著”,在清末枢臣疆吏中鲜有与之相埒者。张之洞一生政绩斐然,但主要是致力于洋务运动。他是洋务运动后期的主要代表,其活动涉及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外交、政治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规模之大、包罗之广、作为之多,堪与李鸿章相颉颃。由于张氏长期身居要职,他的洋务思想对清王朝的统治决策,对晚清政局,对洋务运  相似文献   

3.
近十年来曾国藩洋务思想和洋务活动研究概述成晓军曾国藩是洋务运动的首倡者。他在初期洋务运动中对设厂制造、培养人才、创建水师、对外交涉等许多方面提出的比较系统的理论和纲领,为后来洋务运动的深入进行提供了基本方针、路线和政策。然而,与对整个洋务运动研究的争...  相似文献   

4.
论李鸿章的洋务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毕生致力于洋务事业,在整个洋务运动中居于不可争辩的显赫的首脑地位。剖析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是研究洋务运动所不容回避、不能或缺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5.
论盛宣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盛宣怀是大家所熟知的辛亥革命的主要打击对象,他之所以成为辛亥革命的主要打击对象,不是偶然的,是有其历史渊源的。本文拟对盛宣怀作较为全面的论述,以见其发展的过程。盛宣怀是怎样起家和发迹的?答曰是办洋务起家发迹的。李鸿章在盛宣怀洋务活动之初,即说盛“欲办大事,兼作高官。官既未操左券,事又无从着手”。事实上,在李鸿章讲  相似文献   

6.
洋务运动是近现代中国变革的首次实践。以王韬、马建忠、薛福成、郑观应、陈炽、郭嵩寺等人为代表的洋务思想家虽然孕育自洋务运动,但却提出了远高于洋务运动实际的变革思想主张。洋务思想家的变革思想在中国近现代政治、经济思想史上均占有重要的一页。阐述、研究洋务思想家的变革思想,对今天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具有现实意义。一、洋务思想象变革思想的来源。洋务思想家的变革思想源于两个方面:其一、林则徐、魏源、冯桂芬等前辈思想家关于变革的思想主张。其二、洋务运动变革的实践活动。林则徐、魏源是鸦片战争时期最杰出的爱国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7.
郭嵩焘(1818-1891年),湖南湘阴人,字伯琛,号筠仙,晚号玉池老人,他是晚清统治集团上层中自称和被人称为通洋务,并以办好洋务为己任的人物。但是,就是这样一个通洋务、爱洋务的人,非但没有在洋务运动期间飞黄腾达,反而被洋务弄得身败名裂,从统治阶级上层摔落下来,被弃置一边,伏处乡野,落拓残生,死后还被剥夺了援例可以得到的立传赐谥的资格,甚至在死去十年之后,还有人建言要对他鞭尸,落得  相似文献   

8.
试论甲午战后的洋务变法思潮梁义群,宫玉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甲午战败,丧师辱国,战前以"富国强兵"为宗旨的洋务运动成为朝野上下的批评对象,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变法思潮遂然勃兴。同时,以张之洞、陶模、胡、盛宣怀等后期洋务派代表人物,也痛定思痛...  相似文献   

9.
清末“屠官”岑春煊张华腾岑春渲(1861-1933),原名春泽,字云阶,广西西林人,曾任光禄寺少卿、太仆寺少卿、大理寺正卿、广东布政使、甘肃布政使、陕西巡抚、山西巡抚、两广总督、云贵总督、四川总督、邮传部尚书等职,是清未政坛上吐咤风云的人物。他在任职...  相似文献   

10.
<正> 近年来,洋务运动史的研究日趋活跃,研究的成果不断涌现。然而这些成就仅限于政治、经济方面,洋务运动时期的文化、教育方面的研究则相对薄弱,相形见绌。同时,长期以来,人们又往往把洋务运动中办学校、翻译西书,乃至派遣留学生等方面的活动都归之于文化方面的“资本主义列强在华势力之膨胀”。在已出版的中国教育史著作中,对洋务教育也是贬抑的多,而实事求是地分析其历史作用、给以应有的历史地位少。我认为这是洋务  相似文献   

11.
捐纳制度在清朝推行两百多年,特别是到咸丰、同治时期频繁开办捐纳,对晚清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造成极大影响.以洋务运动为例,一方面,捐纳制度的弊端不断凸显,捐纳人员素质低下,洋务企业出现严重的贪腐现象,传统衙门式管理方式进入洋务企业之中,使得洋务企业官僚化、封建化严重,失去自身活力;但另一方面,捐纳制度却又在一定程度上为洋务运动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如为洋务运动筹集资金、输入人才等.  相似文献   

12.
<正> 洋务运动史研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中争论最为热烈的课题,成果斐然,令人注目。然而,三中全会以来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学术界尚无一部全面研究洋务运动的综合性专史。由李时岳、胡滨两位教授合著的《从闭关到开放》一书(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出版),填补了这项空白。在近年来的洋务运动史的讨论中,出现了三派不同观点,一派基本上否定洋务运动,一派肯定前期洋务运动而否定后期洋务运动,一派则基本上肯定洋务运动。李时岳、胡滨是基本上肯定洋务运动这一派的主要代表者。他们在新著《从闭关到开放》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有关洋务运  相似文献   

13.
洋务运动主要首领李鸿章是一位“洋务”论者,也是一种“变法”论者.他把“内须变法”作为推行洋务“新政”的一个纲领性口号.李鸿章的“内须变法”主张及其在主客观方面的局限,不仅大体上复写了洋务运动的成功与失败,也直接影响了他个人的历史地位和历史结局.  相似文献   

14.
洋务运动与戊戌维新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互相衔接的两个阶段.前者是低层次的社会改革运动,后者是高层次的社会改革运动,但二者紧密关联,不能割裂.它们之间并不存在根本性质的区别,不应该把它们对立起来.这就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一 19世纪60年代初,清王朝既遭受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沉重打击,又面临着太平天国、捻军及各地农民起义的冲击,危机十分严重.洋务派为了“平内寇”,“御外侮”,拯救危机,打起“自强求富”的旗号,兴办洋务,倡导改革.政治上他们与人民大众为敌,充当清王朝的帮凶,是反动的.但他们所从事的洋务运动又代表了时代发展的方向,表现出了一定的进步性.  相似文献   

15.
<正> 洋务运动一直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1980年、1982年、1985年、1987年分别在长春、上海、兰州、汕头召开了四次全国性的洋务运动讨论会.一大批学术专著、论文和资料先后出版和发表.洋务运动的研究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有较大的进展.综观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学术界主要就洋务运动的起因和评价标准、洋务派与洋务思想、洋务企业的性质和作用、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历史地位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正> 关于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近年来,在学术界重新评价洋务运动的时候,有些同志从研究洋务派代表人物洋务思想的角度,考查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有助于对洋务运动的深入探讨。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的洋务思想,已有专文论述。另一个主要代表人物左宗棠的洋务思想,虽然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有相同之处,但是也有其独具的特点,因此,研究左宗棠的洋务思想,探讨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奕讠斤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 ,他主持了 1 860年的北京议和事务 ,签订了《北京条约》;帮助慈禧太后发动了北京政变 ,掌管总理衙门 ;发起并领导了洋务运动。在近代史的研究中 ,奕讠斤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 ,本文试从奕讠斤的洋务思想和他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 ,对其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8.
试论洋务思想家对和战之争的态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洋务运动时期,在统治阶级内部一直存在着主和与主战的争论,特别是每当发生重大的中外交涉事件,这种争论就要激烈爆发一次。洋务思想家对此抱何种态度,他们究竟属于主和派,还是属于主战派,又当如何评价他们的态度,这是洋务运动史研究中应该回答的一个问题。为了说明这个问题,笔者对12位洋务思想家的著作进行了考察,有必要作一简要介绍。王韬在《书重刻弢园尺牍后》中说:“末一二卷间言日俄近事,而意皆主于不用兵”,“修好释嫌,要以和为贵”。这是指的他对解决俄国侵占伊犁和日本灭琉球两次重大外交事件的态度和主张。“主于不用兵”、“以和为贵”可以说是他一贯的主张。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他就强调“毋宁出于和”(《弢园尺牍》第32、38、42页)。其后,对所发生的重大外交事件,他都认为“宜和不宜战”。1870年他上书丁日昌,提出处置天津教案的办法是“惩疏慢以肃官常,戮顽梗以警乱首,优恤死难者家,以示怀远”(同上,第105页),与曾国藩的办案方针相一致。1874年日本侵犯台湾,王韬  相似文献   

19.
我交遁叟往还频,赘翁文章共绝伦;欲为中西通学术,苍茫瀛海两奇人。这首七绝诗句,是盛宣怀父亲盛康所写。“遯叟”是王韬,“赘翁”就是本书传主沈毓桂。盛康是著名的经世致用者,辑有《皇朝经世文续编》,是一位对洋务事业和中西文化交流的积极支持和关心者。他把王韬和沈毓桂并列为“中西通学术”的上海滩上的两个“奇人”,绝非偶然,他是对王、沈二人在西学东渐中起了颇大作用的深刻知情者。然而,王韬在这方面的声誉,有若如雷贯耳,而沈毓桂却颇有些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中叶,清廷统治者在内有农民起义,外有列强侵略的险恶形势下,被迫放弃传统的强满抑汉政策,改行汰满用汉,联合、借重汉族地主中迅速崛起的地方实力派,对内镇压人民起义、兴办洋务;对外交涉于列强之间,延缓了清王朝的覆亡。满汉联合是洋务运动时期中国政治的一大特点,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