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徐霞客笔下的丽江土司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徐霞客在云南丽江土司地区的亲见亲闻,系统收载在《徐霞客游记》一书中,对于了解明末丽江纳西族社会的政治、经济、民族文化交流、风俗习惯等,都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
徐霞客西南远行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霞客(1587-1641年),江苏江阴人。他栉风沐雨,攀山涉水,“足踏天下半”;履危蹈险,寻奥探秘,献身祖国地理考察事业。明崇祯九年(1636年)金秋,年已半百的徐霞客,为探索祖国西南地区高山大川的奥秘,奋然西行,开始“万里遐征”。徐霞客经浙江、江西,入湖南,穿广西,越贵州,抵云南,全面考察了西南地区的石灰岩地貌,详细考察了腾越(今云南腾冲)独具特点的火山地热现象。至崇祯十三年(1640年)夏天才辗转回到故乡,结束西南远行。本文试就徐霞客这次远游——西南之行的特点、成就作一探讨。一徐霞客西南之行是其一生中外出时间最长、行程最远、旅途最…  相似文献   

3.
鸡足山风景秀丽、寺庙林立,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徐霞客的山缘、佛缘、人缘成为促使他两次朝访鸡足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徐霞客与鸡足山的关系,讨论了云南地区明清时期的若干历史背景,即实学思潮对云南的影响及晚明士风等问题,具有地方文化的学术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继《徐霞客研究古今集成》获得2005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之后,在首届中国徐霞客国际旅游节开幕之际,我校吕锡生教授的又一力作《徐霞客家传》,经修改、增订,由中央文献出版社重新出版。徐霞客是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被称为“千古奇人”;他的名著《徐霞客传记》被称为“千古奇书”。但在正史中没有他的传记。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他的生平事迹,只能从陈函辉的《徐霞客先生墓志铭》和钱谦益的《徐霞客传》中略知一二。随着国家旅游事业的发展和学术界对徐霞客研究的深入,人们迫切需要更多地了解徐霞客。正是基于这种客观需…  相似文献   

6.
徐霞客(1586年-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霞客是其别号.明南直隶江阴县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从二十二岁起到去世为止三十多年中,他足迹遍于半个中国,相当今江苏、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和北京、天津、上海十九个省市,走过最偏远的地区.徐霞客出游,大致可以崇祯九年(1636年,五十一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二十八、九年中,主要游览了名山.国内佛教、道教圣地和著名风景区除四川峨嵋山、云南  相似文献   

7.
<正> 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生于明万历14年(1586年),卒于崇祯14年(1641年),今江苏省江阴县南阳陵人,他平生眷恋山水间,往来飘忽如云霞,因此友人赠他霞客的名号,他是一位中外驰名的地理学家,也是“一生好作名山游”的旅行家。他所写的《徐霞客游记》,是世界上第一部最早系统记述岩溶地貌的科学巨著。全书共分十卷,以日记体详细记录了徐霞客毕生大部分行展所至,观察所得,除散失者外,目前保存下来的达六十余万字。第一卷十七篇反映了徐霞客五十一岁前的主要游迹,积累观察山川  相似文献   

8.
静闻禅师和徐霞客同行赴云南鸡足山 ,在衡阳湘江被强盗打劫 ,静闻被创伤 ,但仍继续旅行 ,在将离开桂林时生病 ,由于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 ,拖着病体到达南宁 ,终于不治。明代学者有“静闻被创死”之说 ,本文加以纠正。  相似文献   

9.
读了何华新同志的《云南汉族源流述略》(载《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6年第3期),颇受启发。但对于何文把“庄蹻王滇”视为“第一次沟通了中原地区汉族人民与祖国西南边疆滇池地区少数民族人民间的关系”,即汉族进入云南之始的观点,笔者认为值得商榷。首先,庄蹻是否属于汉族或汉族的前身华夏集团,这是弄清问题的关键所在。《史记·  相似文献   

10.
从《徐霞客游记》看明代云南的道教郭武有关云南道教的研究,向以史料缺乏而难治。明清时期修撰的云南志书虽载有一些道教在各地活动的资料,然其中多有后人添加附会的成份而颇显舛谬。徐霞客所撰《徐霞客游记》,中有《滇游日记》十二篇,"虽足迹所经,排日记载.未尝有...  相似文献   

11.
徐霞客黔游路线地名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徐霞客(1587——1641年),字宏祖,江阴人,是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他的著作《徐霞客游记》(下称《游记》是我国古代地理学巨著,影响极广。几百年来,研究者甚多,更有一些研究者亲自沿经徐霞客走过的路线去体察他当年所描述的地理景观,印证和思考《游记》的科学意义,从而大大地丰富了《游记》内客,为研究徐霞客作出了新的贡献。对于《游记》中的黔游部分,很多专家作了大量的解释和考证工作,既有文字论述,也有路线示意图,这为研究徐霞客在贵州的旅游活动提供了宝贵资料。在黔游日记中,徐霞客对贵州的岩溶  相似文献   

12.
徐霞客于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至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进行“万里遐征”西南之游,从其故乡今江苏江阴出发,历经今浙江、江西、湖南、广西、贵州等省,到达云南,在云南考察旅行历时达一年半之久。云南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也是最辉煌的旅行中耗时最多、记载最丰富、成就最大的地方。当时明王朝“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已经进入“弥留”之期,而霞客却不畏艰险,克服困难,坚持旅游考察,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记录。正如有人所说:“那时北边东有满清,西有李自成,京都危在旦夕,他在那边却不受影响,游记记得很细密,文笔亦好。”[1]昆明地区当时为云南…  相似文献   

13.
《徐霞客游记》的语言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霞客游记》是晚明社会的产物,它不仅是我国古代的地理名著,而且具有丰富的语言学价值。一方面,《徐霞客游记》中所记方音反映了吴语和云南方音的一些特征,所运用的一些方言词汇也表现各地方言词汇的不同;另一方面,《徐霞客游记》记录了反映诸如壮语、彝语、布衣语等许多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语言的地名。此外,《徐霞客游记》在地名学上有关通名的记录有其特色,采用吸取民间用语和以形状特征来定通名。在所记地名的命名法中,主要有描述性地名、记叙性地名两大类。  相似文献   

14.
鬼才宣科     
一位老人创造了一个音乐界的奇迹,他经过10多年的挖掘研究,竟然把在汉族地区失传1000多年的唐宋古乐重新奏起,这种被称为“纳西古乐”的中国音乐,引起了世界的注意。来到丽江的100个人中,有99个都知道这个不简单的老人,他就是宣科。宣科,1930年出生於丽江一个殷实的小康之家。他的父亲叫宣明德,虽然只读过小学,却聪明过人,能说7种语言。由於宣明德在外国传教士家做仆人的关系,宣科从小就进入丽江教会小学读书,学钢琴,学作曲,耳濡目染了许多西方文化。父亲语言能力极强,具有很强的演说煽动性,据说当年曾成功游说一喇嘛改信基督教,宣科自是秉…  相似文献   

15.
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1587年1月5日(明万历丙戍11月27日)生于今江苏省江阴县。他从22岁起进行了34年的野外考察,在艰苦的野外生活中,积劳成疾,于1641年2月病逝,逝世时只有56岁。他逝世后被后人传抄保存下来的《徐霞客游记》,是我国最早的旅游地理学著作,徐霞客是我国研究旅游地理学的鼻祖。徐霞客出身于一个封建世家,自幼享有读书机会,在青少年时期便特好奇书,喜欢看历史地理和探险游记一类书籍。他常常把所喜爱的那些书藏在塾师规定要读的经书下面,偷偷玩味。他在广泛阅读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他自己对祖国山河研究的看法。他认  相似文献   

16.
生活于明末的徐霞客,是中国古代卓越的地理学家。“他的考察日记,并不像是十七世纪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一位二十世纪的野外勘测家所写的考察记录。”徐霞客的活动超前了三个世纪,其价值很难为同时代的人所理解。不要说那些八股学究把他视为怪诞,就是饱学之士也只能以宣山川之秘的奇人相许,说《徐霞客游记》是“于地理之学,未尝无补”的“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相似文献   

17.
蒙文六场歌剧《雪中之花》是特·达木林的代表作。这部作品在一九五九年刚一问世,就被“左”倾文艺路线扼杀在襁褓中,蒙冤二十余年,一九八○年,又经作者精心修改,发表在蒙文版《启明星》杂志上。蒙古族作家特·达木林自幼酷爱蒙古族民间文艺生活,是个故事迷和小歌手。蒙古民族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艺术在他青少年时代的心灵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促使他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他勤奋笔耕,并铺下了他独特艺术风格的基石。他以剧作著称。他  相似文献   

18.
金华北山之游──徐霞客后期旅游探险生活的序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华北山之游──徐霞客后期旅游探险生活的序幕周舸岷徐霞客(1587-1642)研究者一般都把徐霞客的旅游探险生活划分为前、后两期,即把他50岁以前的旅游探险生活划归前期,51岁(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以后划为后期。认为他前期的旅游探险,虽然到过...  相似文献   

19.
五十年代,我曾搜集过云南甲马。“十年一觉”,只剩下丽江甲马十余张,后来在《中国美术全集·年画卷》中,用了两张。近年,在杨延福、云欣成诸同志的帮助下,又积累了好几百张。包括建水、昆明、保山、腾冲、丽江……等地的作品,其中大理地区的数量最多,地方民族特点也很突出。  相似文献   

20.
悠悠岁月,一晃眼,由金盾出版社主办的《百姓生活园》杂志已陪伴我度过了三个春秋。我与《百姓生活园》杂志的情缘可以追溯到两年多前。当时我在云南丽江出差,一天我外出逛街,偶然间在一家邮政报刊亭前顺手拿起一本《百姓生活园》杂志看了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