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生中的偏差行为是指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麻烦的行为,这些行为严重妨碍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和良好品德的形成。偏差行为主要是在不良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在成人的正确引导和教育下,比较容易矫正。偏差行为的辅导应坚持保密性、认真鉴别、不预设标签、发展性、普遍和个别相结合、全方位辅导等原则。  相似文献   

2.
随着文化的多样化和互联网的普及,大学生行为选择的自由度在增加,使得社会主导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价值评价准则对他们的约束力在不断减弱,出现偏差行为的概率也越来越高。本文针对当前大学生偏差行为的主要表现和特点、其产生的原因及如何预防和矫正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在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的今天,"初二现象"逐渐引起了教育界和社会的更多关注.不少教育专家和教育工作者对"初二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主要是由于学生在初二时生理、心理发育变化的"内因"以及社会诱惑、学校教育等外因造成的.而笔者认为,"初二现象"的产生与学校教育、学科教学有着很大的关系,本文着重从学校教育中的学科教学(语文)入手,尝试做一点探索.  相似文献   

4.
高校"第二类贫困生"发生了自我认知偏差、态度偏激、行为偏执、人际关系偏离、排斥感趋强等为表象特征的心理错位现象.他们的认知和心理同客观实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心理、行为不符合客观现实的要求.因此,高校须构建心理调适模式,抚平"第二类贫困生"的心理偏差,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家庭参与教育投资是教育投资渠道多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但随着家庭子女教育投资的个性化发展,在投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非理性行为.究其原因,主要有:政府宏观政策变动后家庭投资自主权增加;社会、学校教育目标的定位偏差与误导;教育筛选功能的负面影响;教育市场的特殊性等.为减少非理性行为,社会应加快教育体制改革、规范教育市场、完善教育投资服务体系和贷款制度、加强相关法制建设;学校除提高教学质量外还应采用多层次的办学评价指标;家庭也应不断提高自我投资能力.  相似文献   

6.
弱势群体家庭的研究生是一个特殊群体,由于他们出生在弱势群体家庭,在经济生活、综合素质和人际交往方面处于劣势,而产生了自卑封闭、极度敏感和价值观有偏差等负面人格特征,造成这些负面人格特征的原因有弱势群体家庭的经济状况、家长的教育方法、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以及与学校配合等,最后本文还针对这些原因提出如何解决弱势群体家庭的研究生负面人格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高校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各种问题.要进一步加强和推进"两课"教育的建设与发展,就必须采取得力措施,切实用马克思主义占领学校思想阵地,改进"两课"教学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同时加大对"两课"教学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及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整合力度.  相似文献   

8.
博物馆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配合学校教育方面有着责无旁贷的社会职责.我国博物馆办馆策略走"学校路线"具有当然性和必然性.博物馆要采取多种措施落实"学校路线",使博物馆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以更好地发挥博物馆对学生群体的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9.
教育对象的变化对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具有根本的直接的影响.本文从青年学、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行为心理特征的变化,论证了这些变化对高校"两课"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要求,并提出了一些基本的原则和制度上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偏差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对青少年偏差行为的类型、特点、成因作了初步分析 ,并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寻求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偏差行为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目前我国理论界尤其是高校经济学教学中对亚当*斯密"经济人"思想普遍存在的片面理解后,提出了要结合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来重新认识亚当*斯密的"经济人"思想的观点,并指出了这种在经济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片面理解和灌输"经济人"思想的倾向所产生的一系列影响以及矫正这一错误倾向的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证券市场上,"壳"公司本无价值,但却作为一种稀缺资源而具有价值,并成为众多公司和企业买卖的对象.作者以"壳"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来分析其价值本质及其相关行为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从"壳"价值的形成入手,认为其价值的本质在于其"稀缺性",并分析了"壳"资源的买卖行为对证券市场产生的有利和不利影响,指出对"壳"资源的买卖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的必要性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独生子女政策是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核心,由此形成的独生子女家庭对传统家庭结构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作者对独生子女的家庭研究着眼于"四二一"家庭结构的分析.主要探讨"四二一"家庭结构的形成、家庭结构、代际关系和养老问题.作者对现有观点进行了归纳梳理,对比分析了各家学说,认为应当尽快构建与新的家庭结构相适应的社会养老体系.  相似文献   

14.
从信息经济学的逆向选择原理出发,指出中国股票市场的"柠檬"市场悖论;进而根据行为金融学中的认知与行为偏差、羊群行为和反馈机制,揭示了该悖论的投资者行为机理.  相似文献   

15.
关于教育中“主体间性”的一些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加芬克尔的常人方法学、胡赛尔先验现象学和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均对科技理性予以批判,但在构筑他们各自的哲学、揭示社会现象与问题时,站在了不同的方法论立场上,导致对"主体间性"认识视角不尽一致.教育中的主体间性是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相互尊重,在法律、各项学校规章制度与道德规范下的相互理解的关系特征.在学校教育中,科学精神与主体间性应是相辅相承的.为了实现主体间性,要注意运用平等对话与交流及交往等教育方式,但这些教育方式并不能排斥其他教育方式.教育改革过程应树立"主体间性"意识.  相似文献   

16.
隐性课程是显性课程的拓展和延伸,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英语口语隐性课程的"显性控制",对学生英语口语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对课程组织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介绍了英语口语隐性课程的研究背景、涵义和特点,阐述了对其研究的重要性,着重强调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对英语口语隐性因素加以"显性"控制,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英语口语学习环境,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与岗位工作属性无关的先赋性条件对求职者进行选聘导致就业不公平.毕业学校与个体能力不直接相关,因而用人单位在大学毕业生招聘及后续人力资源管理中设置毕业学校门槛的行为属于就业歧视."学校歧视"是隐性的就业歧视,主要表征为用人主体在招聘过程中对不同学校毕业学生区别对待、内部劳动力市场中基于毕业学校差异的同工不同酬."学校歧视"之所以产生,既有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的教育原因,也有用人单位控制人力资源成本的经济原因,更有对高等教育功能的认识偏差.治理"学校歧视",应多元主体协同,努力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均衡协调发展,不断加强劳动力市场的制度规范和标准化建设,促进人才供需双方目标趋同,共同维护公平就业环境.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江总书记"七一"讲话对高等教育的重要指导意义,重点阐述了当前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抓好学校党的建设,把全面推进学校改革、建设和发展作为学习贯彻"七一"讲话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19.
在儿童的生活里,家庭环境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存在,因为这是儿童早期生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部分.联系"六十年代出生作家"的小说创作我们会发现,"六十年代出生作家"童年家庭经验中的"母亲意象""父亲意象""家庭氛围""家庭出身"等因素都深刻影响了他们个性、气质、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价值观念及先在意向结构的形成.他们的小说中的家庭伦理叙事、人物形象塑造、风格基调等因素也因此受到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儿童攻击性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攻击性行为是儿童身上一种经常发生的不良行为,本文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特点出发,探讨国内外关于攻击性行为发生的理论假设,并对攻击性行为与家庭、学校、同伴群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简要论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矫正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