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常熟近代报刊事业发达,自1900年起至1949年止,常熟知识分子所办报刊累计达200余种,如此数量众多的报刊推动了常熟社会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虞山诗社(1920-1937)是近代常熟规模最大的文学社团,在其存在的十七年中常熟近代报刊事业臻于辉煌。该诗社社长俞鸥侣、钱南铁的办报经历是诗社文人乃至常熟近代知识分子创办报纸的缩影,在其带动下虞社文人积极创办报纸。虞社文人在推动常熟近代报刊事业发展以及常熟社会的近代化转型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报刊史是期刊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期刊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科学。研究报刊、期刊的发展规律,追寻发展轨迹,对于我们今天的报刊事业发展是有益的。中国近代报刊史,我以为应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共110年内我国报刊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中国早期大发展时期的报刊,也就是六、七十年以前,报纸和期刊在内容和形式上没有严格的区分,界限不清晰,报纸和期刊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3.
1915—1937年报刊研究可从思想史、政治史学层面考察,也可从传媒本位去探索,角度不同,结论的逻辑层次有异。欧战及新文化运动前后报刊为舆论动员及思想启蒙提供了阵地。就新闻或时评而言,政论性报刊作为大众传媒发挥新闻报道的社会功效的同时,也因政治派系言论而形成利益集团的舆论平台。探究1915—1937年报刊的题旨情境,既要看到报刊筹办者的志趣又要看到报刊时评的对立面,包括报刊牵涉国民党的党国体系导致的社会关系变化等。在学理探索上,近代报刊与近代史的书写一样应该有个系统的看法,亦需要研究者学术视野上有一定的历史高度。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报刊史研究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中国近代报刊史的研究发展迅速,相继出版和发表了一些著作和论文。学者们从不同侧面对中国近代报刊的时间范畴、发展进程、史料价值以及外国传教士与近代报刊、近代妇女报刊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但是,目前中国近代报刊史的研究在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研究范围等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5.
近代报刊的发展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从绅士阶层着眼,考察了他们在中国近代报刊发展史上所扮演的角色。通过对中国近代报刊史的研究,发现绅士阶层对近代报刊在中国的诞生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他们之中,有些人为近代报刊的出现和发展提供理论基础,有些人直接创办和主持近代报刊,更多人为近代报刊提供稿件,还有些人为报刊提供了政治、经济条件。这些开明绅士共同促进了近代报刊的发展,但也有一批顽固守旧绅士对近代报刊进行了抵制,他们设置重重障碍阻碍近代报刊的发展。本文通过对绅士阶层概念的梳理,考察绅士阶层与近代报刊发生联系的原因.揭示了绅士阶层与近代报刊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对中国近代的白看进行了十分细致且有条理的梳理,对中国近代报刊在各个时期的办报历程、宣传特色、宣传政策、报刊活动家、报刊分布状况做了全景式的呈现。其按政治运动分期的研究体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将以其研究体例为分析对象,着重分析其研究体例的特征、形成原因以及这种研究体例的利弊。  相似文献   

7.
论近代中国留学生报刊的内容、特点及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时期,中国掀起了留学之风,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分析了留学之风盛起后,留学生在海外所办报刊──留学生报刊的内容、特点及其在近代史和报刊史中所起的作用。文章通过留学生报刊的兴衰,展示了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变迁以及它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上海小报在中国近现代市民文化变迁的背景下,受鸳蝴文化和海派文化的双重影响,所营造的都市空间逐渐"下移"."下移"的趋向表现在版面、栏目的编辑思想、文字的风格和图象化各方面.在此过程中,小报实现了由都市风习观赏者演变为都市世俗的认同者、制造者的身份转换,真正立足于中下市民的立场.小报对上海世俗生活场景和精神感受只作平面化的展示,认为日常生活的本来意义只能从日常生活本身去寻找.在此提出动态的报刊研究方法以报纸版面为"基本单位",注意"小文本"之间、读者作者编者之间、报刊之间的动态关系的报刊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9.
长久以来,中国新闻史研究被看做是政治史、革命史来展开,在新闻史研究的分期问题上存在引导偏向.反观成书于1927年的《中国报学史》,遵循“两条腿”思想,在以报刊为本体研究对象基础上讨论新闻事业产生、发展、变化的历史.同时,作为我国第一部报刊研究专著,它的史学拓荒地位也可以对当今的中国报刊研究形成关照.本文借助对《中国报学史》的本体性和史料价值的论述,反思当前报刊史研究的本体思维承继和特殊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10.
自1898年近代第一份妇女报刊《女学报》创刊至五四运动前的二十年间,我国共诞生了百余种妇女报刊,它们或由女性创办,或与女性生活休戚相关。以1898—1918年间出现的妇女报刊为对象,重点关注其在女性觉醒与独立方面的作用与地位。这些报纸的创刊体现了知识分子对女性的关注,见证了中国最早一批女性的觉醒,既促进了近代以来女性解放事业的发展,又在改善社会风气、推动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近代妇女报刊的出现翻开我国妇女报刊事业的崭新一页,成为近代女性建立话语权的最初尝试与生动实践,在近代以来的妇女运动发展史和中国新闻史上具有“开风气之先”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陕西报刊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 ,陕西报刊快速发展 ,成绩喜人 ,具有明显优势 :人员结构较为合理 ,编辑队伍朝气蓬勃 ;各报刊善于把握时代潮流 ,注重社会效益 ;办报办刊观念逐步转化 ,精品意识不断增强 ;报刊种类较为齐全 ,受众群体较为固定 ;报刊社内部管理有序 ,改革意识深入人心。但陕西报刊在改革发展中亦存在一些值得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如工作人员道德水准有待提高 ,办公现代化设施急需改进 ,报刊结构需进一步调整 ,报刊经济效益亟待提高。陕西报刊要在新世纪求得更快更大的发展 ,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努力 :强化报刊个性特色 ,增强精品意识 ;强化经营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 ;加强媒介间交流合作 ,实现各媒介优势互补 ;积极设立培训部门 ,开展报刊从业人员的再培训  相似文献   

12.
有关历史学内容的报刊的出现,既是史学近代化的产物,又促进了史学近代化的发展。近代报刊为新史学产生、发生提供了平台,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近代报刊,就不可能产生近代新史学。近代报刊促进了史学理论更新,成为学术争鸣、争论与交锋的阵地。在这一过程中,近代史学学科产生,锻炼与培育了新型的史学人才,产生了有影响的史学大师;形成了不同学术旨趣的史学流派和史学思潮。近代报刊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1世纪,信息化对报刊的形态、发展提出新课题。应当从振兴民族大业、学术创新,从时代性、民族性的要求,思考报刊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近代社会的独特背景决定了近代严肃的、先进的报刊必须承担的责任,必然自然地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救国新民是报刊普遍的宗旨,强调实现这一宗旨是报刊人的职责;为实现这一宗旨,报刊人应提高办报刊的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等,是近代先进报刊社会效益观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4.
中国境内的外文报刊,在历史上曾出现过两次办报高潮,但二者无论是从社会角色、历史地位,还是从其政治角色来说都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因此,对此话题的研究多是分离性的,同时也是断代的,具体表现为对两次高潮之间的外文报刊少有涉及,更少有人从历史演进的角度探讨它们多向度的发展轨迹。本文不仅对中国境内外文报刊作了较为完整的历史梳理,而且还从报刊自身发展的角度、外文报刊社会角色的演变,以及其发展轨迹所折射出的我国对外宣传的历史演进等视角对我国外文报刊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书刊报的出版发行与救亡图存、全民抗战紧密相联。思想多元化、鲜明的时政性促进了书刊报事业的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解放区的文化工作者.克服了重重困难,出版了大量马列主义文献。为抗日战争胜利作了充分思想准备,解放区图书馆事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书刊报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6.
回族报刊的创办和发展是整个回族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整个回族文化运动的形成和发展密不可分。通过新文化运动的历练,回族报人较好地完成了报道新闻、评论时事、传播文化、促进经济的基本任务。回族报刊借各种文化运动之东风,得以遍地开花,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回族报人或亲自担任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者,或进行幕后策划与支持,促成了各种文化信息的有效传递,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文化变革与重建当中去,梳理民族历史,传播民族知识,铸造民族心理,促进团体、刊物间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并协助解决教内事务,促成合议与共识等。二者的关系是良性的互促互进。  相似文献   

17.
邮政报刊发行系统自身存在着核心优势和劣势,根据当前的市场要求,邮政报刊发行系统的改革要转变思想,改革机制,创新发展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加强企业宣传,实现邮政报刊发行主渠道的回归。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索引源流与近代报刊资料的利用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我国古代索引的发展历史与民国时期蓬勃兴起的索引运动,重点介绍了近代学术论文的检索途径。各类索引,分门别类,一一列明,一目了然,从中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我国近代特别是民国时期各学科的学术研究状况。关于近代报刊资料的收藏与检索查找,本文也作了介绍,读者可以按图索骥。  相似文献   

19.
在媒介领域中,报纸等新闻媒体由于它所具有的真实性和严肃性特征,已成为当今社会主要的获取信息的渠道,成为某种权威的象征.文章选取了《人民日报》、《新民晚报》和《纽约时报》三家主流报纸,对其中时尚消费新闻中的女性形象采用量化、内容分析和质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两国主导报纸中与女性有关的时尚消费报道的现状,了解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下新闻报道的共性与差异,并从跨文化的角度分析与女性有关的时尚消费新闻报道与传统性别文化、社会发展以及大众传媒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报纸言论版是一个争鸣辩驳的声音广场,是一个话题多元的信息集散地,是一个"处士横议"的对话平台。受众主动而积极地获知言论,不是为了接受其中的观点,而是为了解这些观点。受众看重的是言论这种样式,和新闻报道一样含有丰富而有用的信息。在此意义上,言论版面正是埃默里父子形容的"观点的市场",从这一角度看,言论也是一种"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