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年海德格尔在著名的"那托普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他的新世界观。其中,对亚里士多德的文本解读成为这种新世界观的重要文献依据。可是,海德格尔并没有依从亚里士多德文本的历史语境,而是对其进行了拆解式的现象学透视,在《尼各马可伦理学》、《形而上学》和《物理学》之中,海德格尔读出了形而上学地保真交道环视王国之上的功用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海德格尔思想史研究中的一批重要文献是他亲自完成的简历、生平和对自己思想道路的总结性文本。海德格尔在文本中说海德格尔,也是在两种完全不同的构境层面说自己:一是面对特定机构和需要所做的说明性交代,这通常是概述人们看得见的海德格尔的基本经历和思想发展的自述;二是海德格尔对自己思想道路的总结,这又分为公开的文本和私下完成的秘密文本。这是一个双层自指性思想构境。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的《形式化与形式显示》文本,时常被作为他仍然受到胡塞尔现象学方法支配的典型例证。其实,在这一文本中,海德格尔已经将胡塞尔的现象学架上了证伪的审判台:现象学形式显示中隐匿着的构序原则,以及由构序到构形再到表象的形而上学机制被直接暴露出来。  相似文献   

4.
青年海德格尔在"那托普报告"中,打着对亚力士多德思想解读的旗号,突显出一种全新的功用性交道世界观.在这里,本体论被建构为生命活动的存在论,存在者成为在交道性关照中被制造出来的可动用物,而任何研究都必定起源于照料性的交道何所向中.交道活动的何种方式的如何被制作,总是悄悄地沉默于深一层的通常看不见的存在论构境中.  相似文献   

5.
青年海德格尔处在复杂的他性镜像支配的思想空间之中,表面上看,宗教神学话语是他的权力话语,而正在进入的颠覆性否定因素却又是歌德和尼采的混合体.他的思想中明显存在一种批判性的否定冲动,但这种批判的缘起却都是来自他处.本文对青年海德格尔思想开端处的这种多重思想世界的交织进行了梳理与解读.  相似文献   

6.
张一兵 《学术研究》2012,(12):14-21
海德格尔的《对亚里士多德的现象学解释》讲座中,呈现出一种不同表现内容的差异性思想构境,在讲稿之外的"活页"中,海德格尔是从现象学的语境中强力表现出此时已经初步形成的实际生活关涉论思想。"活页"文本中出现了一个在正式讲稿中并没有直接出场的更深思想构境层,它由一个完全陌生的学术话语概念群构成并突现为思想场境:存在与存在者的清晰存在论差异的界划,打交道与操劳的归基对应,存在特性与怎样存在的全新路径。这已经完全异质于胡塞尔的现象学话语。  相似文献   

7.
本文考察海德格尔阐析荷尔德林时的"返乡"和"开端".呈现两个概念在海德格尔文本中的交织,"返乡"的空间性与开端的时间性具有的同构能够帮助理解海德格尔的"存在"概念,理解"诗"与"思"间的亲密.  相似文献   

8.
在"那托普报告"中.青年海德格尔首次实现了从传统本体论向生命存在论的转换.在他看来,哲学应该是对人类实际生命的存在的追问.人们永远只能面时关照活动改变了的为我之物及作为交道结构抽象结果的观念建构.先在纯粹理性和先验观念本质之类的东西,恰恰是人类生命沉沦状态中凝固化了的、被"保真"的实际性交道和关照活动的对象结构.  相似文献   

9.
张一兵 《东岳论丛》2012,33(12):38-44
海德格尔从现象学的解构立场出发,对传统的哲学史和哲学观念进行了重新理解.在海德格尔看来,哲学史研究并不是追逐哲学家思想和文献的什么绝对的虚假客观性,而是与之发生一种复杂的解释学意义上的争执.哲学不应该是某种理论传递中现成知识点的说明,它缘起于对原有思想追问中的先行确立,由此生成哲学之思的前提条件.哲学不是知识传递,而是追问之思.  相似文献   

10.
阿伦特从海德格尔的远离世界的居住地告别了海德格尔.在阿伦特看来,海德格尔通过自身祖传的居住地,并且通过自身思维中的经历,对思想深思熟虑,把冷静,即不愿意的意欲归于真正的思维所有.雅斯贝尔斯把真正的存在之思视为主客分裂之中发生的存在之思,并强调这种存在之思的真理证实需要人际交往之中行动的思维.在雅斯贝尔斯看来,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思不仅是无神的,也是无交往的,因而是无世界的.在海德格尔那里,并不清楚所信奉的东西和所爱的东西是什么.海德格尔在真理的尺度下,抛弃了哲学思维活动.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基于基础存在论,展开对存在的追问.在海德格尔那里,审美主体不复存在,而代之以此在.此在是通达存在的必由路径,在本性上,此在即在世界中存在.时间性是此在在世存在的根据,此根据消解于虚无之中."在之中"整体是一种存在建构,其本性是世界的拒绝.由此规定了存在的悖论,即存在即虚无.由此,海德格尔解构了审美主体论,为美和艺术奠定了一个存在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祝薪闲 《理论界》2020,(5):5-11
晚期海德格尔曾在三天讨论班中断言,马克思的存在论达到了虚无主义的极致。将该论断置于海德格尔思想发展的全部脉络之中加以考察可以发现,晚期海德格尔对马克思历史存在论的断言与其在较早时期提出的观点具有显著的一致性,是其对马克思历史存在论的定论。在海德格尔看来,马克思哲学虽然具有"历史的维度",但是依据马克思关于"人""劳动"等诸命题的讨论,马克思哲学依然只是主体性哲学之一种。为了有力地反驳海德格尔的上述主张,深入诠释"对象性活动""生产实践"等核心概念在马克思哲学思想体系中的内涵就变得必要起来。而这种反驳与诠释同时将为我们敞开一条恰切理解马克思历史存在论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海德格尔将“自身”(Selbst)作为“人是谁?”这一问题的追问基础,并指出“我”与“我们”都同样源初地奠基于“自身”之中。因此,“本真性的我”与“本真性的我们”一直是海德格尔哲学思考中并行不悖且不可分割的两个同等重要的维度。通过对海德格尔20世纪30年代的文本更深入的研读,我们发现海德格尔的诗学所强调的另一个维度被我们所忽视了,诗人不仅建基供个体此在诗意栖居的家园,而且也建基本真性的民族共同体。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狄尔泰和海德格尔论及生活体验问题的相关文本的分析,本文揭示出前者为后者提供了如下的思想“指示”:狄尔泰的“从生命出发”指示着海德格尔将之作为出发点的“实际生活(经验)”;狄尔泰的“生活和历史的活生生溪流”指示着海德格尔的“历史生活的动力学”;狄尔泰的“前反思的完整体验”指示着海德格尔的“前理论的境域体验”;狄尔泰对“生命把握生命”的方法的寻求指示着海德格尔的“与生活同行”的方法论要求。借助这些指示,海德格尔走向了一个新的开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5.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他的代表作<存在与时间>出版以后,尤其是1930年以后,他的文风和语言表达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思索重点也有了一定变化.本文认为海德格尔后期的哲学思想(以1930年为界)与前期相比并没有发生剧烈的"转向",准确地说是对前期思想的拓展与升华,"此在"、"存在"、"存在者"始终是海德格尔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存在"与"存在者"的差异问题也始终是海德格尔坚持的哲学的最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6.
屠兴勇 《理论界》2009,(5):112-114
海德格尔的哲学之路是由神学引入的.在海德格尔的解释策略中,从"存在遭遇上帝"到澄明之思,再到他把为人类乃至整个世界寻找共同的神当作他后期的根本使命,其间隐藏着一种坚定的神学情怀而且几经转变后一直在颤动.本文以海德格尔的一生运思为线索,对海德格尔的神学情怀做尝试性的探讨.结果表明,尽管海德格尔一心想把神学因素从哲学之中清除出去,但实际上却未能做到.在他对存在的孜孜不倦的追求中,我们依然可以领悟到"存在"被神圣化的旨趣.  相似文献   

17.
理论界对海德格尔的柏拉图解释已多有讨论,本文对海德格尔的柏拉图解释提出了质疑和批评,批评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海德格尔把柏拉图解读为制造主义存在论的创始人;二是海德格尔在对柏拉图的解读中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化。造成海德格尔如此解读柏拉图的主要原因在于海德格尔对柏拉图文本的误读。结论是,尽管海德格尔把西方传统哲学斥责为柏拉图主义,但实际上海德格尔比他本人所想的要更接近柏拉图。  相似文献   

18.
张一兵 《中国社会科学》2013,(1):132-150,207,208
《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是海德格尔早期学术思想构境中最重要的文本之一。他在深入思考遭遇性的有意蕴的世界的现象学呈现后,认为应重新解析日常世界的伪像,从而指认出有意蕴的遭遇性世界。意蕴不是认识论的范畴,而是一种遭遇性的存在。一个东西被我们遭遇为何,我们怎样遭遇它,这两个相遇构境层都不是那种伪谬主—客体二元模式中假想的简单对象性觉识和客观描述。意蕴的展露直接表现为两个存在特征:意蕴的上手—在手状态和意蕴在共同世界中的显现。任何存在者都只能在一定的上手—在手的时间性中展现自己的在此存在,存在就是意蕴建构起来的相遇之发生,但是,在共同此在的相遇中,意蕴世界显现为常人之存在。  相似文献   

19.
何为"物"--海德格尔"物"之探索的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海德格尔对"物"之探索作一考察,指出其思考显现为存在问题探索的过程性与阶段性的统一,从中揭示海德格尔思想的现象学风格,凸现海德格尔"物"之探索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西方哲学在追问存在是常常陷入追问存在者的窠臼,重要原因在于将人看作如精神、意识、灵魂等主体,相对立的就是外界的客体--无论是精神客体还是物质客体.所以,追问到的最终是存在者了.海德格尔提出了此在的观念.此在不是精神实体,也不是静止的看,而是此在就生活于世界之中,它的存在照亮了存在者的存在.从而,为寻找存在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