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郁建兴 《河北学刊》2005,25(3):119-124
马克思的国家理论可称之为国家批判理论,它是 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 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国家理想 主义的批判,揭示出了国家的阶级统治本质。在这一 批判中,马克思受到了近代市民社会思想的深刻影响, “市民社会”成为消解国家神话的重要规范性范畴。但 马克思没有运用自然状态说和社会契约论赋予社会以 前政治或国家的生命,而是指出市民社会与国家都是 阶级社会的产物,它们必将随着阶级的消灭而消亡。 马克思超越国家主义与自由主义抽象对立的国家理 论,在当代仍然发挥着巨大的解释力。 一、…  相似文献   

2.
现代国家批判是马克思早期思想中的重要主题,反映了马克思对人类政治文明进步的深刻省思。从政治解放到人的解放的视域重建使马克思的现代国家概念具备了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的理论内核。马克思从哲学批判出发,联系黑格尔国家哲学的“副本”来批判现代国家的社会历史现实的“原本”;在宗教批判层面上,将宗教神学批判和政治现实批判同步推向纵深,揭露现代国家与宗教国家的共通属性;在制度批判层面上,剖析现代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制度安排及其结构性矛盾和危机;在实践批判层面上,揭示政治国家走向消亡的历史趋势,为超越现代国家、扬弃政治现代性提供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路径。马克思现代国家批判的四重维度共同构成一幅内在逻辑嵌合的理论图景,蕴含着对现代资产阶级国家及其历史命运的洞察。  相似文献   

3.
李斯特主张通过国家干预保护关税,为此,他提出生产力理论,用国家生产力、精神生产力同古典经济学相对立.马克思批判地改造了李斯特和古典经济学的生产力概念,批判了李斯特把生产力和交换价值割裂开来的方法,揭示了现代生产力与交换价值、资本主义工业制度的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对处于思想转变关口上的马克思具有启发意义,马克思找到了认识和评价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迈出了通向历史唯物主义的关键的一步.  相似文献   

4.
《理论界》2016,(4)
马克思的公共性思想广义上包括公共存在和公共意识两方面,其出场的历史语境是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的二元对立,而马克思通过对市民社会的解剖所探寻到的"自由人联合体"这一内蕴着公共性思想的"公共存在"则历史地超越了两者之间的内在分裂,实现了个体与类、个人与社会的真正统一;同时马克思立足于扬弃市民社会与国家的二元对立基础上的"公共意识"则逻辑地扬弃了作为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意识形态表征的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的彼此对立,消解了这一此消彼长的"意识形态幻象"。可以说,马克思的公共性思想在双重意义上超越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的对立。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资本论》里谈到剥削阶级国家政府的职能时指出:“政府的监督劳动和全面干涉包括两方面:既包括执行由一切社会的性质产生的各种公共事务,又包括由政府同人民大众相对立而产生的各种特殊职能。”在《法兰西内战》里,马克思把中央政府的职能分为:“政府控制人民的权威”和“由于国家的一般共同需要而必须执行的职能。”马克思把控制人民的国家职能称为“政治  相似文献   

6.
赵甲明 《学术探索》2001,3(4):15-18
当代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实现历史性的和解,从对抗走向对话、合作与和平共处,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矛盾同一性的地位和作用呈上升趋势的表现,有其历史基础和必然性;国家社会职能的强化,使当代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能够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进行国际交往和国际合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共处提供了现实性.  相似文献   

7.
仰海峰 《东岳论丛》2005,26(2):34-41
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中 ,对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有着不同的理论分析视角。从黑格尔的国家理性转向市民社会批判 ,这是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变革中的重要一环 ,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对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分析不再重视。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中 ,以资本逻辑为基础 ,马克思揭示了现代市民社会与现代国家同资本逻辑的内在同构关系 ,指出只有以资本逻辑为基础才能真正地揭示现代市民社会与国家的本质规定。要真正地颠覆现代市民社会与国家 ,就必须从政治解放转向社会解放 ,以“自由人联合体”实现对资本主义市民社会与国家的超越。  相似文献   

8.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世界观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手稿。学界对其写作时间依然存在争议,但从学者的讨论情况看,《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手稿写作始于1843年夏是目前学界的主流观点。在这一阶段,理念与国家现实之间的深刻冲突和背离在马克思头脑中产生了"苦恼的疑问",马克思从社会退回到书房,开始在社会—政治层面寻求苦恼疑问的解决之道,并对黑格尔法哲学展开批判。在手稿中,马克思破除了黑格尔国家观的逻辑神秘主义,并对内部国家制度展开批判,揭示了现代国家个人存在同社会存在的分离,并阐释了其人民主权思想。  相似文献   

9.
"中产阶级化"是资产阶级理论家根据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结构、从业方式、收入水平等方面发生的变化而提出的社会发展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已经超越马克思两大阶级对立的理论,赋予"中产阶级"独立实体性。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本质的总体性理论,从最抽象的层面揭示了总体资本与总体劳动的对立,从而指出了"中产阶级化"的实质。从总体性理论出发,有助于我们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坚持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伟大历史功绩,在于他和恩格斯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和剩余价值理论,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的客观规律,为全人类指出了解放的道路。一百多年以来,马克思的学说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先后取得了社会主义的胜利,这些国家的人民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开创了一条在生产力不发达情况下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当前,总结落后国家建  相似文献   

11.
黄齐、吴俊蓉在《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第4期撰文指出,马克思以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对立与和解的历时性关系为立论依据,主要从应然状态、实然状态和预设状态三个方面论述了公民与国家的关系.从应然状态来看,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应当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国家治理思想对理解国家治理属性的本质、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结构、内涵、方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与现代西方形成的民主-专制体制论、法治-人治论、威权-民主政府优劣论、公民社会等所谓"普适"的理论不同,马克思以鲜明的阶级立场,提出了国家政权中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核心地位;市场模式中的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主体;社会领域以实现人的发展为根本价值等,同时指出了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形式的条件性。马克思国家治理在中国的当代价值在于,国家治理应符合相应的社会性质,要注重甄别国家治理的职能属性,传承自身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3.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不仅揭示了国家与市民社会的真实关系,还批判了黑格尔的内部国家制度。后者深化了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关系,批判和解构了黑格尔的自由主义国家观及其制度设计,从而为马克思稍后的政治批判及其转向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基础,促进了唯物史观的诞生。重新考察马克思对黑格尔内部国家制度的批判可以为当前的社会政治建设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国家学说对于推动国家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实现人民幸福等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在新时代背景下,其价值内涵需要被进一步阐释和论证,使之助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及中国梦建设。文章基于思想史视域首先阐释了马克思国家学说的理念基础及发展脉络,进而探讨了马克思国家学说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维护人民权利巩固国家政权、构建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的新时代价值,最后从发挥社会对国家权力的监督作用、协调好国家与个人间的关系、以社会化为导向推进改革、依托社会组织推进国家建设几个方面,研析了马克思国家学说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5.
王立行 《东岳论丛》2007,28(4):32-37
现代国家社会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权利与人民主权的统一。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现代国家的特征。权利的公平和平等是现代社会大厦的基石。现代政治理论科学诠释了国家权力是来自于人民权利和人民权力的授予这一真理。人民权利和人民主权具有丰富的内涵。人民权利和人民主权决定了人们的权利平等和权利保障的属性。权利平等和权利保障造就了人们关系的和谐;因此,权利平等和权利保障与和谐社会具有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6.
对福利国家结构性矛盾的诠释是奥菲福利国家危机理论的核心内容.奥菲以马克思的国家理论、政治经济学为基本理论出发点,不仅解析了福利国家在组织化权力结构方面的矛盾,还解析了福利国家在资本利益与国家政策、民主与政治、合法性与效率之间的结构性矛盾.通过对福利国家结构性矛盾的分析,奥菲指出凯恩斯主义福利国家是无法逆转的结果,福利国家虽然矛盾重重,但是取消福利国家将会带来毁灭性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重读马克思,可以看到,与列宁国家学说不同,马克思国家学说的深层次本质是新社会观.马克思以充分认识到社会决定国家作为起点,而在终点上通过主张国家将会消亡,他最终推崇的是社会的本源意义.对于马克思来说,终点意义上的社会有别于最初决定国家产生的市民社会,它以实现了无冲突的和谐社会作为重要特征,这也是他之所以提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终极目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介绍并分析了马克思关于“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的基本理论观点,引述了马克思对“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它们之间的冲突和矛盾的解释,以及马克思为解决这种对立所提出的理论设想。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马克思在西方侵略东方问题上的基本态度 ,揭示马克思精神世界中情感与理智的矛盾 :情感上同情东方 ,谴责西方的贪婪和无耻 ;理智上以自己的社会历史演进图式为依据 ,认为西方侵略、掠夺和征服东方 ,对东方国家和人民尽快走出封闭和落后有好处 ,西方的侵略充当了“不自觉的历史工具”。以此为契机 ,引发出一系列与我们发展道路的选择密切相关的问题 ,无法回避 ,催人思索  相似文献   

20.
在民主政治中,国家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权力的所属主体,国家权力具有公属性。人民大众不可能都去行使国家权力,人民把国家权力委托给公务员行使,公务员成为了国家权力的行使主体,国家权力又具有私掌性。解决国家权力公属性和私掌性的矛盾,一方面,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增强人民的权利意识;另一方面,公务员要增强责任意识,树立义务本位观念,完善公务员管理制度,加强对公务员的监督和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