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艾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揭示了美国黑人在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制度下的生存困境,是一幕探索自我和实现自我的道德悲剧。主人公通过探索自我的艰辛历程,确立了黑人只有遵从自己的传统文化,发扬黑人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建立正确的道德秩序,才能在白人的主流社会中找到自我和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进入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境界。借鉴艾里森的道德价值观,对于中华民族在全球化的潮流中保持自己民族的独立性,主动借鉴西方文化中有益的东西,同时又能发扬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统制西方意识形态的逻各斯中心主义使人们用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和心理常态来看待世界、规范社会:善/恶、人/自然、男性/女性、理性/感性、在场/缺失……在福克纳的长篇小说<八月之光>中,作者生动描写了一系列受到种族中心主义和男性中心主义戕害的人物角色.通过展示他们内心的矛盾与冲突,行为上的癫狂与错乱,以及对人生的绝望,作者成功解构并颠覆了逻各斯中心主义,构筑起人文主义的宏伟大厦.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了艾里森的《看不见的人》的叙事艺术 ,认为 ,在《看不见的人》中 ,艾里森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模式讲述他的故事 ,并用“预叙”的方式将结尾寓于序曲之中 ,采用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手法 ,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后殖民理论分析该作品,认为作品中的人物跨越了文化上的和种族上的障碍,从冲突走向妥协,这是一个文化协商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他们避免了东西文化的"二元对立"之争,从而创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第三空间"。  相似文献   

5.
如果把文化理解为充满风潮的历史现实,那么,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的对立与渗透常常是其主要内容。一、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的对立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的相互对立导源于对人的不同看法。在宗教世界中,人的地位、本质、尊严都是神的恩施,是神创造了人。人并不存在独立于神之外的精神活动,因而人必须凭借神的启示,对神顶礼膜拜。  相似文献   

6.
一、面向全球化的中国文化 全球化与本土化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两股相辅相成的世界潮流.全球化将不同区域、种族、信仰、语言、文化形态、阶级的人联系在一起,世界上任何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国家,都必须迎接全球化的洗礼和挑战.全球化也必然要面对与本土化的冲突与融合.  相似文献   

7.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人类成员的社会联系交往中,由于各种社会差异的存在,便不可避免地产生利益的对立与冲突.冲突内容多种多样,有经济的、政治的、思想文化的等等;冲突范围也宽窄不一,有个体间的、阶级间的、民族间的、种族间的、国家间的等等.人类利益冲突与其解决方式之间具有同步性.自有冲突始,解决冲突的方式便应运而生.古往今来.解决冲突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即战争武力手段与和平谈判手段.  相似文献   

8.
马尔罗曾是法国及西方文坛红极一时的当代作家和政治家.他的小说<人的命运>把一个帕斯卡式的主题放入到1927年上海起义的背景中,希望在历史中寻找到现实世界中无法找到的答案:即新的人生价值.人的不可沟通性造成了命运的不可知、不稳定和不可控制性,形成了矛盾冲突的焦点,造成了场景的断裂.<人的命运>是作者对其连续不断涌现的思想的追录.他将自己融入角色之中,通过大量相互交织的行为和思维场景来表现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并运用声、光、味觉来刺激读者的感观,把他们引入角色的主观世界.  相似文献   

9.
《看不见的人》与《小癞子》等流浪汉文学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艾里森 (RalphEllison)的小说《看不见的人》是流浪汉文学的经典之作。艾里森通过一个黑人流浪汉在寻找自我的流浪中 ,审视自我 ,探求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来反映美国社会中现代人的自我异化和生存困境 ,以及民族岐视和压迫 ,隐喻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精神危机。通过《看不见的人》与《小癞子》等经典流浪汉文学的比较 ,可以领略艾里森创作手法、人物塑造及语言选择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文化视野中,身体伦理有常态的身体、符号的身体、消费的身体等几种模式.无论哪一种身体模式,都难以摆脱身与心、灵与肉、个体与集体(他人)的对立与冲突.而身体存在的价值,也在于从这种对立与冲突中求得身、心的和谐.  相似文献   

11.
“现代化”的三大世界性课题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尤其是海外中国学者在对西方现代化进行反思和中国现代化进行探索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共识: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面临三大共同的课题:人与自然的冲突问题;人与人的冲突问题;人内心的不平衡问题。这三大问题困扰着现代化,也决定着当代世界文化发展的方向。近代以来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念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对立,把自然仅仅看作是征服、改造、利用的对象,然而当科学发展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生态平衡问题,环境污染问题,构成人与自然的新冲突,这种冲突甚至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给  相似文献   

12.
和谐相处应是人类社会的本来状态,但是由于某些原因,人与人,不同性别、不同种族乃至人与自然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和谐美好的人类生存状态成了人们心向往之的乌托邦。美国黑人女作家爱丽丝.沃克在其小说《紫色》中展示了性别、种族乃至人类与自然从最初的冲突对立,经过一次次的碰撞、协调,最后终于达到统一和谐的过程,构建了一幅理想的人类社会美好生存图景。  相似文献   

13.
对人的生存际遇的关注是萨特从事哲学研究和文学创作的前提.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是人的本真性的存在方式.在早期萨特<存在与虚无>的思想中,"注视"是人与人之问的最根本的关系.在"注视"与"被注视"的关系中,人与人的关系不可能是共同主体性的关系,而只能是交互主客体的关系,一种否定的主体间性关系.因为在他人的注视下,我的自为存在的超越性被他人所超越,被对象化为客体,于是,主体性在我身上脱落.为了回避这种被对象化的危险,我要求颠倒凝视关系的方向.因此,主体之间的关系的本质就是对立、冲突与危险.这就是他所谓的主体间性的"麦杜莎"情结.萨特在出版了<存在与虚无>之后,紧接着创作的戏剧<禁闭>无疑是他的这一理论的最好注解.  相似文献   

14.
李春平的官场小说,将权力作为审视对象,透视当代中国官场中某些人的政治文化人格.这集中体现在其<我男人是县长>和<享受权力>两部中篇小说的创作上面.运用情境反讽揭示了政治生活中两种权力意识.  相似文献   

15.
在<台北人>的思想体系中存在着一个非常复杂的循环否定的二元对立关系.一方面,作者通过对秋天与冬天衰败零落的景物、寂寥凄清的气象的偏重性叙述,暗示了自然界对人类的冷漠与蔑视以及人的生命在流动的时间面前的困窘与无奈.另一方面,作者又不满足于对过去的留恋,而是对现在与未来保持着不懈的好奇和追索.与这种复杂的意蕴相一致,<台北人>中又存在着空间形态与空间经济两种对立的深层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16.
网络文化:传统文化发展的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帆  马爱花 《天府新论》2008,(1):114-116
网络文化作为在世界范围内资源共享的一种信息文化,对于传统文化而言,不仅是挑战,同时也是机遇.从现实性上,网络文化是一柄双刃剑,也注定了二者关系是冲突中有融合,冲突是发展的动力,融合是发展的趋势,传统文化也因此获得了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17.
拉尔夫.艾里森的巨作《看不见的人》于1952年出版,讲述了一位黑人青年寻找自我身份的故事。为了突出对自我的寻求与发现这一主题,作者针对分析自我经历和生存社会,提出了主人公追寻自我的过程,也正是他的梦想破灭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新文化运动:建立中国与世界文化密接关系的努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云志 《学术研究》2008,6(2):99-110
中国古代虽然也曾发生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联系,但大多是在狭小的局部范围,而且是时断时续的,丝毫不足以动摇中华文化自我满足的优越感.只有到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封闭的大门被打开,一种在总体上显示出其优越性的文化才逐步展现在中国人的面前.此后经历许多尝试、挫折和反省,一部分先觉分子逐渐形成了开放的文化观念.新文化运动使这种开放的文化观念成熟起来,并在许多重要文化领域充分展现.本文以两个典型实例来说明:开放的文化观念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内在驱动力,而这种开放的文化观念所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建立中国与世界文化的密接关系.这两个实例.一个是蒋梦麟、胡适等创办<世界丛书>以系统引介世界文化为职志;一个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阵地<新青年>的编者和读者们,基于世界化的追求,而对世界语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19.
托妮·莫里森是荣获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她的作品一贯关注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这一社会主题以及这一特殊群体在黑白两种对立文化冲突中的挣扎过程.<乐园>延续了黑人主题,通过讲述一个黑人团体由追寻净土重建家园的自由斗士变成墨守成规、闭关自守的顽固派的故事,批判了黑人种族在追求种族归属时的错误思想以及这种思想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相似文献   

20.
一、面向全球化的中国文化全球化与本土化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两股相辅相成的世界潮流。全球化将不同区域、种族、信仰、语言、文化形态、阶级的人联系在一起,世界上任何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国家,都必须迎接全球化的洗礼和挑战。全球化也必然要面对与本土化的冲突与融合。从某种意义上说,全球化是本土化的全球化。本土化则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传统对全球化的回应。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