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制度公正属于经济转型制度分析的价值理性范畴。在经济转型实践中,政府介入制度安排会影响到制度公正,即制度的实质公正与运行公正。结合制度公正的两个层面,对中国经验的判断是,政府的目标函数与偏好,直接影响制度的实质合理性和公正性程度;同时,政府权力运作规范和约束的有效性,决定着制度的运行公正程度。从政策导向上看,必须从经济增长型政府转变为社会公正(制度公正)型政府,做到以权利———义务的合理配置为内容的制度实质公正以及在宪政秩序内有效地约束政府权力的制度运行公正。  相似文献   

2.
公正性是一切社会制度的核心价值,现代大学制度既具有一般社会制度的共同价值,又具有维护现代大学公正性的特殊价值。现代大学制度公正包括程序公正和实质公正两重含义,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现代大学制度存在公正性危机。化解危机之道,现代大学建设应当树立公正价值理念、落实公正主体地位和保障程序公正与实质公正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法治与精神文明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法治是精神文明的产物,而精神文明为法治提供思想道德基础,使其从总体上获得实质合理性;同时,精神文明基于对法治这种治国方略外在完美性和所蕴含的文化品味的追求,必然要求法治具有形式合理性。资产阶级法治只注重其形式合理性而无视法治的实质合理性。社会主义法治作为历史上最进步的新型法治,应该是实质合理性与形式合理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4.
法律规范的合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规范的合理性问题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而且也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法律规范的合理性可分为实质合理性与形式合理性.法律规范的实质合理性在于对权利与义务的规定的正当性和可行性;法律规范的形式合理性是指法律规范的结构和表达形式的合理性,是对法律规范逻辑上和语言上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治理、合理性与政府的合法性基础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治理显现出了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弥合的一线光明,它既体现了追求效能的形式合理性的要求,亦体现了追求民主生活方式的实质合理性的要求,二者较为和谐地共存于治理之中。治理的效能目标和民主价值对我国政府合法性基础的重构与巩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合理性和形式性是马克斯·韦伯理论体系中用于描述经济、政治、法律等社会行动是否遵守内在规则的两个概念。从司法理性化理论层面考察,宋代州府司法在机构权限范围划分等体制层面展现出形式合理性特质,而在审判过程方面则表现出实质合理性风格。立足于宋代司法制度发展的历史背景,可以看出,这种司法体制与审判过程之间的合理性悖论,是宋代司法制度建设中所形成的儒法冲突的产物和体现。  相似文献   

7.
对于法律义务的探讨,不仅要进行规范性的讨论,而且也要进行概念性的研究。对于法律义务的合理性标准的考察,首先要考察法律义务是自评的,即法律义务是否合理是以自身为标准,还是他评的,即以法律义务之外的范畴为标准来评价法律义务是否合理。法律义务之外的主要标准是法律权利。对法律义务的合理性分析是以形式合理性和实质合理性为分析模式。在讨论了法律义务的形式合理性和实质合理性标准后,还应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虽然唐代门荫制度总体上体现的是封建统治集团上层的政治特权,而且从制度本身的公正性、合理性和科学性来看,也远远比不上科举制度。但是,它对唐代人才选拔所起的作用和对政治格局产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对门荫制度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推进当下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9.
张奎 《兰州学刊》2014,(10):103-106
社会和谐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状态,司法是社会运行诸环节中推动社会和谐的重要杠杆。然而,它有时会在形式合理性和实质合理性之间产生严重的张力,如何正确处理二者之关系,智巧地实现司法的实质合理性,成为考量司法技艺水平和法治进步程度的标杆。司法实践中,要善于从多角度透视而适时巧妙地突破法律形式的樊篱,尽可能转换角度摄取妥善解决案件的正当化因子,为社会和谐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础,提供强劲的实体和程序保障,由此,法律商谈理论构成实现实质合理性的重要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10.
任务型组织存在着社会目标、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所构成的目标结构体系,但是,与常规组织的“目标置换”、目标冲突不同,任务型组织的总目标被分解之后,却具有一致性、适应性和合理性的特征。任务型组织目标上的一致性是组织以及组织成员利益一致性的体现;适应性则是在组织成员个体目标相互适应以及组织成员个体目标与组织目标相互适应的基础上而形成的对变动着的环境的适应性;合理性应当准确地理解成一种实质的合理性,或者说,是在实质合理性基础上的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论法律效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法律效力是法律从规范的静态存在走向实践的动态存在的内在根据。法律效力是指内含于法律中的对法律调整对象产生作用的能力。因之,其可分为内部效力和外部效力。法律效力的实体根据在于法律的合需要性与合规律性(统称合目的性),其形式根据则在于对语法、逻辑、修辞等语言工具的尊重和对内部之正当程序和外部之必要强制的坚守。  相似文献   

12.
知识经济与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世界经济正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 ,创新是知识经济生命力之所在。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保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不断增强人们的创新能力 ,使我国在新一轮竞争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加入到世界知识经济强国的行列。  相似文献   

13.
从理论上弄清政治哲学和政治学的区别和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政治学作为一种社会科学应当对其研究对象采取一种不含有研究者任何主观偏好的客观态度,因此它没有阶级性.然而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则是政治的合理性或合法性问题,因而它对政治问题的研究必然包含价值判断.政治学与政治哲学的区别基于"事实"与"价值"的区分.因此,二者之间存...  相似文献   

14.
理性的演进构成了公共治理方式变革的内在推动力量.古希腊的哲学理性是理性的原生态,追求的最高价值是正义.古希腊的哲学理性,带来了主要依靠智慧的城邦式公民自主的公共治理方式;中世纪的宗教理性,伴随的是主要依靠信仰的高度集权的公共治理方式;近代以来的科技理性,形成了依靠科学的层级规范的公共治理方式;当代的人文理性,催生了以人为本的多元协商的公共治理方式.人文理性是在更高层次上对古希腊哲学理性的回归,对正义的追求张显了人文理性的核心价值.在我国,要形成以追求正义为核心的公共治理方式,需要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用体制正义保证结果正义.其实质就是还权于民,实现权力和权利在公民身上的直接同一.  相似文献   

15.
春秋兵学对于先秦哲学思想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涅 《文史哲》2004,(2):25-31
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春秋兵学对于先秦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它在军事实践中重视特殊性的对象、时空条件、目标意义和组织形式,揭示了对立统一和控制反控制的本质关系,奠定了汉民族的功利理性精神。其中有关军队组织建设的思想和实践直接开启了先秦法家的政治路线,有关作战谋略的认识又是先秦术家的思想渊源。《孙子兵法》对于战争性质、形式等的界定和阐述,还是先秦思辨哲学的初阶。它的军事理性与墨家重视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生活理性,《周易》重视发展变易的历史理性各有特点。它的功利精神与孔子继承传统而来的道德信仰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两大源头。  相似文献   

16.
理性的发展过程,是人借助于工具,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理性取得了合法性与合理性的形式。因此,法作为理性关系的存在物,毫无疑问是以法律话语的形式对理性的叙述与建构。然而,人的有限理性,又意味着法必须为非理性留有足够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7.
关于自然内在价值的哲学反思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陆树程  崔昆 《社会科学》2006,(2):180-185
自然是否具有内在价值是当代环境伦理学研究中人类中心论与非人类中心论争论的焦点。“自然具有内在价值”成立的根本点在于必须符合“人具有内在价值”成立的内在逻辑,即“X 为主体是X具有内在价值的充分且必要条件”。同时,“主体性是主动性”应该是判定某实体是否为主体的标准,现代科学已证明自然生命体存在着主动性即主体性,因而自然可以成为主体。“自然具有内在价值”符合“人具有内在价值”成立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政府管理面临着多方面的创新,如制度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等,然而,要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则是一个长期持续的系统工程,必须以宏观的视角和战略的眼光看待和审视政府管理创新问题。推进我国政府管理创新必须首先解决好政府管理创新的前提和保障问题、政府管理创新的模式选择问题以及政府管理创新的职能选择问题三个基础问题。  相似文献   

19.
集林权权制度改革是被称之为"第三次土地改革"的制度性改革。当前,我国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在林改实际操作中没有完全明晰;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法律制度不健全;与"托管造林"相关的法律法规缺失等成为影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法制障碍。破解这些法制障碍,推动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落实林权的归属,健全完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法律制度和与"托管造林"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促进林地流转规范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20.
科学与民主从一开始被提出,就在解放思想、促进发展、保障人权、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等方面有着极大的理论及实践意义,二者处于一种互助共存的状态当中。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科学与民主在很多方面展现出了各自新的社会效应。本文试从民主自由的制约、监督与科学被少数精英把持;科学的意向理性与民主的自由非理性之间的较量;科学的工具性色彩与民主的目的性路径;科学的短暂时效性与民主的长久延续性等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