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考察秦汉时期的社会意识,可以发现热切追求"富贵"的倾向.这一情形,同经济生活的进步有关,也是与当时社会文化"闳放"、"毫不拘忌"的风格相一致的."富贵"追求,成为人生进取的动力.而帝王控制的权力,主宰着臣民得"富贵"是否可能.秦汉时期已经有开明的思想者对全民的"富贵"追求持冷静的态度.若干有关"富贵"的认识闪射着理智之光.逸民的言行表现出"骄富贵"的社会意识.所谓"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很可能表现了较在"志"与"道"的约束下坚守"高尚"原则的士人们更为潇洒旷达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2.
可持续发展观内在地包含着对"人类绝对中心论"的批判.其理论先驱不仅批判了传统自然观中的"人类绝对中心论"倾向,而且提出了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方案.利奥波德提出,以"土地伦理"取代"亚伯拉罕式"的土地观,卡逊主张用"生物控制"代替"控制自然",这些观点对于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是"的本义是正直、正确."否",可表示选择否定.否定与之并列的形容词、代词、动词.最开始"是否"的连用是偶然的.只是一个作宾语的联合短语.但由于语言中的大量的使用,使得"是否"开始固定下来,慢慢成为一个词语.最后使"是否"成为一个副词.表示"是不是".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伦理型的社会.早在先秦时候.古人就注意到了人伦问题的重要性.后来儒家提出了"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的五伦观念,对人伦问题进行了完整的论述.受儒家影响,墨家也形成了自己的伦理观.墨家伦理现有自己的特色,墨家在五伦中首重"朋友"一伦,而"君臣、父子"等则排在"朋友"之后.墨家学派的一些重要理念,如"尚贤"、"兼爱"等为人所熟知,而这些理念背后则由墨家的"朋友"伦理观支撑.这一伦理观还体现在墨家学派团体的组织和政治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5.
荀子的乐论与性恶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荀子认为,"乐"在社会生活中,能够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古代的"圣王"制定了"礼".广义的"礼"就其不同的功能侧面言之,分谓之为"礼"、"乐"."乐"的目的,不是表现内心的感情,恰恰相反,它要根据"圣王"的要求改变人们的内心感情,从而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那些表现普通人感情的"乐"不是真正的"乐",它们只是"邪音".因为从道德上说,人的本性是恶的,顺着这样的本性,社会就会陷入混乱.要避免混乱,就要对本性进行改造,所以"礼"非常重要,"乐"也非常重要.反之,如果人性本身是善的,则"礼"与"乐"的重要性就会降低.思孟学派相对轻视"乐",道家学派干脆否定"乐",都同其价值立场上对人的自性的坚持有关.  相似文献   

6.
程朱理学向陆王心学转变的实质是"理本论"向"心本论"过渡,陆王心学向王艮"尊身论"转变的实质是"心本论"向"身本论"过渡.王艮主张以"身"为本,形而上的"道"与形而下的"身"可以合而为一.符合人欲的活动内含着天然自有之理,体现着天然自有之理的作用.这样,只要是人的天性所固有.都是值得肯定的.这一推论无疑为"性理"问题的进一步阐释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为泰州学派日后思想启蒙的进一步深化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7.
迄今为止,很多学者认为,传统中国乃是一个"厌讼"社会而非"好讼"社会.因为它的流行,似乎成了一种真理.然而这种真理的背后,却是一些似是而非的依据.这一论断的根本问题,乃是抹煞"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高校党组织应该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转变观念,努力探索在优秀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的新途径.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要提倡一个"早"字,突破一个"量"字,坚持一个"严"字.从"源头"抓起,把好培养教育关;从"考察"抓起,把好质量关;从"程序"抓起,把好审批关.坚持标准,保证质量,不拘一格地把符合党员条件的优秀大学生吸收到党内来.  相似文献   

9.
传统儒家不仅对民生问题给予了高度的关注.而是还为解决民生问题寻找理论根据.其一,"人为天生"是儒家民生思想的宗教基础.既然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是天所生,统治者就应念同胞之情而关注民生.其二,"德舍天地"是儒家民生思想的道德基础.儒家基于"天人合一"的观念要求人们秉承和效法天地"生生"之德,作出有利于民生的事情.其三,"民为邦本"是儒家民生思想的政治基础.儒家总是把"民"作为被统治者来看待,同时又基于"民为邦本"的观念要求统治者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维护其统治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10.
语气词"得了"的情态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气词"得了"的情态义分为两类:一类表弱建议,同时带有无奈意味;另一类表随意.后者是从前者派生而来.表随意的"得了"可以与表随意的"好了"互换,而表弱建议的"得了"与妥善处理的"好了"不能互换.语气词"得了"源于"就得了"的简省,演变环境决定了它情态义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诞生于"五四"时期的鲁迅的白话小说,是作者在经历了多次政治革命失败后,怀着对"方生"的民族"新灵魂"的慎重抉择,开始对"未死"的国民"精神痼疾"的严肃剖析.1918年当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时,就产生过振聋发聩的效果.原因是,它陡然揭穿了素来敬为圣物的孔孟之道,讲究仁义道德的民族,是吃人的民族.不仅压迫者吃人,被压迫者也有意无意的在吃人或帮着吃人.作品透露出觉醒的民族自我观照意识.接着,他在小说创作中,把国人的卑怯、愚昧、麻木、冷漠、无聊、孤寂、颓唐的"灵魂",呈现在读者眼前.产生了对民族灵魂启蒙的巨大思想力量和艺术力量.这,简直就是"灵魂"对灵魂的惊醒,"灵魂"对灵魂的教育,"灵魂"对灵魂的暗示和启迪.鲁迅小说中显示"灵魂"之深的特点,已为学术界所公认.并从美学、社会学、历史  相似文献   

12.
人民性:从汉语的角度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黎明 《江汉论坛》2008,5(1):113-116
关于"人民性"的探讨最近又出现在文学批评界.把"人民性"定义为民族文化精神、劳动阶级的利益和愿望或者公民性,都不符合"人民性"一词的本意.从汉语词源的层面看,复合词"人民性"表明了人的先验类属性和历史规定性之间的一种结构性关联.具有人民性的文学,即是那种表现了人的"人性"和"民性"之间复杂关系的文学.  相似文献   

13.
判断黄宗羲的思想是"民本"还是"民主"需要考察他对"民"的界定和解析.黄宗羲强调"民"本性上的不完善性,肯定了"民"的价值中心地位,明确了"民"的阶层分化和"民"追求自身利益的合理性.但是他认为"民"还不是自我解放的行动主体,依然是君主"教"、"养"的对象.因此他论述的"民"依然是"民本"范围内的臣民,而不是"民主"意义上的人民.  相似文献   

14.
科举社会以"知识本位"为价值依归,视"学问"为官员录用与升迁的基本准则.社会上下莫不以读书为荣,"知识"的卡里斯马光环令"兵民"暗然失色.科举与行伍的尊卑高下,是传统文化尚文轻武价值取向的一种"显形"表现.科举制"以文取士"原则使"知识本位"与"权力本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统一,同时也使中国无兵文化发展到极致.社会结构"有兵"还是"无兵"是划分传统与近代的重要标识之一,从"士农工商"到"兵农工商",虽一字之差,却折射了近代中国军事文化从"无兵"文化向"有兵"文化变迁之轨迹.  相似文献   

15.
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的共同主题.我国领导人非常重视发展,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等著名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发展的实践更是热火朝天,正在出现和平崛起的崭新局面.但是,发展经济学落后于实际.需要建立以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为指导.综合、通用、应用三位一体的新发展经济学.  相似文献   

16.
"五四"时期鲁迅小说因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而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但从鲁迅的全部创作来看,除了三部短篇小说集和两部散文集等纯文学作品之外,更多的则是"论时事不留面子"的杂文.因而历来不乏有关于鲁迅"伟大文学家"的异议,而没有藏名山传后世的长篇巨制则更成为"倒鲁"大军的利器.  相似文献   

17.
哲学的"爱智范式"通过预设某种"最高智慧"作为人之欲求的终极目标将人引向一个无限超越的过程.文章认为,对西方形而上学史唯有从"爱智"哲学范武的发展史及其终结的角度才可窥见其中的奥秘.由"爱智慧"确立的形而上学隐含着宗教-科学二元性特征.中世纪发展出宗教思想方法的爱智维度,近代发展出了科学思想方法的爱智维度.黑格尔哲学的解体标志着"爱智范式"的哲学的终结.马克思哲学开启了一条由"实践观点"超越传统哲学-形而上学"爱智范式"的道路,哲学出现了面向现实生活的转向.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与“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对"主客二分",在现代西方哲学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都是一个时髦思潮."主客二分"是一元论和二元论共同的思维方式前提,"主客二分"的思维可以导致二元论,但不一定是二元论,也可以是一元论.唯物主义、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都是以"主客二分"为前提的.马克思主义新世界现是"新唯物主义",它坚持并发展了"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反对"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必然导致否认唯物主义,不能正确理解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世界现.  相似文献   

19.
"民贵君轻"不是一个命题而只是一个话题,是孟轲由此出发来肯定其核心观点"得乎丘民而为天子"的由头.这种"得乎……而为……"句式,潜藏着以民为工具而以天子为本的奥秘.它与"养民"说、"诛一夫"说,与"王道""仁政"和"与民同忧同乐"主张相表里,贯穿了<孟子>全书.作为口头禅的"民贵君轻",就是"得乎丘民而为天子"的盲点.它遮蔽了此话题所有关于"以天子为本"的实质内容.为深入考察,本文分析了孟轲的教育背景、游说对象和心理动机,也追溯了孟轲之前"民为邦本"说、"民为君本"说和所谓的"以民为本"说之源头,指出了其间一脉相承的联系.与此同时.还将具有宗法性和皇权主义特征的"民贵君轻"说与具有现代公民社会和公民意识的"以人为本"施政理念做了比较.并说明了根本差异.  相似文献   

20.
周敦颐"人极"标准思想的哲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敦颐以其本体论、认识论、修养论"三位一体"的哲学立场,提出了"圣人定之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的"人极"标准的思想.这一思想往往被把握为是周敦颐对"人极"标准是什么的直接规定.其实不然.我认为,这不是"人极"标准是什么的直接规定,而是对如何确立"人极"标准方法论原则的规定.他不是在告诉人们什么是"人极"标准,而是在告诉人们应怎样建立具有真理性的"人极"标准.周敦颐的这一思想,对解决"知识形态的形而上学何以是可能"的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