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马克思实践观 ,揭示了工业文明以来的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和结果已经成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揭示了工业文明以来的实践使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面对的主要矛盾 ,已转化为人与人化自然的矛盾 ,人与自己所创造的世界的矛盾 ;揭示了社会实践的历史性、现实性、具体性。这对认识当代人类的生存状况和生存矛盾 ,把握当代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 ,具有历史方法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实践的价值反省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 ,资源危机、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尖锐问题正摆在人类文明面前 ,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而人类的实践活动却依然在失控状态下运行。实践活动的无序状态的深刻根源在于实践的价值缺失。完全不顾自然“需要”的实践活动是导致当代危机的深刻根源 ,实践活动的价值反省与重建是当代历史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3.
人的自然界是人通过实践创造的生活世界。人对自然的实践必然体现人对生活,对自身真、善、美的追求。这种追求体现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正义境界。与人的完善和发展相适应,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体现为三个基本阶段:人对自然的依赖性阶段,人对自然的独立性阶段,人对自然的自由性阶段。当代人与自然关系正处在从反思“独立性境界”向追求“自由性境界”的历史转折关头。人与自然关系在当代的矛盾,其根源在于人对自然狭隘的功利观念与行为。真正实现从功利的自然到人类的自然的彻底转变,人类才能走出危机与困境。  相似文献   

4.
齐晓明 《北方论丛》2016,(2):121-125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发端于早期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它直指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矛盾,是分析和解决当代世界生态危机问题的重要理论资源。一方面,马克思批判了导致人和自然相分离的形而上学自然观,以及资本的反生态性,阐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另一方面,马克思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极端的立场和生态中心主义的片面主张,以人的实践为逻辑出发点,给予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价值阐释。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的解决,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的社会形态,为解决当代生态问题指明了社会变革之路。  相似文献   

5.
现代人对自然的文化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人对自然的文化意识邹广文当代人类文化的发展,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冲突与矛盾。甚至可以说,能否合理地协调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将影响到未来人类的生存与文化发展。因此,如何在认真反思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重建现代人的自然意识,这是当代文化哲学应予以重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冉昌光 《天府新论》2014,(3):157-158
正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社会矛盾有着不同的内容和表现。我国社会当前正处在快速转型过程中,经济体制转型和社会结构转型相互交织,社会矛盾问题自然会比较突出。因此,如何认识、分析和处理社会矛盾是我们必须正视和面对的一个重大的社会与政治问题;加强对当代社会矛盾问题的研究,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对推动中国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最近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龚秀勇同志《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当代社会矛盾问题》一书,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为指导,揭示了当代中国社会矛盾体系的主要类  相似文献   

7.
刘英 《云梦学刊》2023,(2):102-107
面对严重的生态问题,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性日益遭受质疑。生态学马克思主义高举人类中心主义旗帜,通过诠释马克思“自然”概念的现代性,强调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建构自然—文化—历史唯物主义,彰显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感知性。在马克思那里,自然观与历史观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实现了统一。  相似文献   

8.
生态平衡的哲学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平衡不仅是生态学的重要理论问题 ,而且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实践问题。在   当代人类改造自然的规模急剧扩大的情况下 ,只有把人类文明推进到生态文明阶段 ,才能确保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们可以根据经济可行性和生态适应性的原则选择和确定社会生态系统的最优化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新的社会发展观与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张同基,宋志斌一、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的两大困惑发展问题同和平问题一样,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之一,也是当代世界一切问题与矛盾的源点和焦点。然而,发展问题与和平问题相比,又不能不居首位──它不仅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进和走向繁...  相似文献   

10.
清代四川的人地矛盾、生态恶化及其对策陈国生当今人类正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其中特别突出的是人口激增、资源短缺和灾害频繁三个问题。人类如何协调好与自然的关系,找到消除和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的办法,已成为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而从历史地理角度探讨一定历...  相似文献   

11.
从人类生存史和文化史的视角来审视,自人类诞生以来就已存在生态与心态及其关系的问题。生态与心态及其关系问题的凸显和困扰世人、引起世人的格外关注,则是近些年的事。我们要提倡大生态观,更需要大心态观。当代社会,生态与心态的关系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生态和心态的辩证关系构成当代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对重要矛盾,对这一矛盾的哲学观照和实践解决,具有无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人们努力寻找解决生态与心态问题的方式与路径,即当代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呼唤一种大战略、大智慧、大心胸和大态势;培养和形成科学、健康的心态,为我们这个时代所急需;要坚定地走生态与心态相互融合的崭新生活之路。  相似文献   

12.
中国自然审美传统对当代自然审美研究有普遍的理论借鉴意义。历时地看,在审美实践上,中国自然审美史呈现了人类自然审美从形式之美到情意之悦,从对象自然到环境自然的发展层次,提供了纵游山水、园林建筑和山水艺术自然审美三大形态。逻辑地看,在审美观念上,中国美学提出了"天文"这一自然审美基础性观念,正面回答了自然审美独特价值和普遍价值这两个自然审美最基本问题,解决了"天文"与"人文"关系问题,足可形成较系统的自然审美理论。当代社会应确立"依天立人"的中道天人观。  相似文献   

13.
解读生态型政府:提出、意旨及其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型政府是当代政府在人对自然的异化,以及自然对人类“反异化”的尖锐矛盾中催发的,为保护自然生态而自觉进行创新与发展的新范式。作为自然的保护者与生态治理的责任主体,政府之于自然的责任态度和协调状态对于人与自然之间“自然性和谐”关系的达成起着主导性的引领作用。基于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从提出、意旨与价值三个维度对生态型政府加以解读,对于反思政府关于自然保护的责任设定,探寻化解生态危机、重构人与自然和谐的有效路径,具有科学的实践指向性和鲜明的理论创新性。  相似文献   

14.
当代人类实践的主体性效应和反主体性效应孔圣根世界正处在一个急剧变革而又矛盾重重的历史时期。当代人类在经济、政治、社会、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但也产生了诸如全球性问题、发展的困境等危机。人类不仅为自己的巨大成功而欢欣鼓舞,也为因此而产生...  相似文献   

15.
人与自然的矛盾,就如同两枝互兢的藤,从人类诞生以来它们就紧紧地缠绕在一起。这个矛盾既是限制人类发展的原力,也是促进人类发展的动因。人类因这矛盾而恐惧、而抗争、而烦恼,人类文明便在这种恐惧、抗争、烦恼中——探寻解除这一矛盾的方法和途径中,滋生、发展了。人类为解决这一矛盾已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人类对自然的极度恐惧——无限崇拜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如同奴仆一般,服从自然的意志,仰息于自然的恩赐;一是人类与自然相抗争——由于抗争的目的仅只从单方面的人的角度出发,而出现对自然的肆意侵夺与践踏现象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类凭借智慧和科技,杀进了自然的体内,似乎了解  相似文献   

16.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使得人类的生产力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表现出极大的创造能力和建设能力,同时也表现了一定的破坏力和毁坏力,使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重申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是逻辑与历史的必然.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所蕴含的人与自然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为解决当代生态环境问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了全新的理论维度和社会实践维度.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兆雷  张继延 《江淮论坛》2013,(6):21-24,31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以实践唯物主义为基础,揭示了自然进化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统一性,。提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关系所引起的利益冲突。要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危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是从文化、政治、经济和社会四个维度构建公正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这种将环境问题与社会问题联系起来分析问题的方法,为科学认识当代生态危机、探索解决生态问题的基本出路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恩格斯是自然辩证法的奠基者 ,突出强调了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和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事实是 :人类一方面由于正确地认识了自然界及其规律并以此来指导人们的实践 ,取得了改造自然的胜利 ,消解了人和自然的对立 ;另一方面 ,由于人们没有正确地认识自然界及其规律或没有按照自然规律办事 ,造成了自然环境的破坏 ,使自然环境向着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演进 ,从而激化了人和自然的对立 ,加剧了人和自然的矛盾冲突。人和自然之间的这种对立和矛盾的激化程度 ,迫切要求人们更加重视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只有实现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 ,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佩珀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生态建设的相关性出发探讨了在当今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意义,即马克思的生产方式决定论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告诉我们解决环境问题究竟从何入手,马克思的以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为什么生态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马克思关于自然与环境的论述告诉我们为什么资本主义内在地对环境不友好,马克思关于人口—资源的论述告诉我们为什么人口过剩、人类饥饿问题并不是由自然短缺造成的,马克思的社会—自然辩证法告诉我们为什么克服自然的异化在于坚持自然的人性,马克思的人类解放学说告诉我们人类究竟如何理性地调节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科学主义与科学精神背道而驰。但当今价值哲学研究却深受科学主义影响 ,陷入内容与形式的自相矛盾。要解决这样的矛盾 ,价值哲学应当在科学精神鼓舞下 ,破除科学迷信 ,突破传统哲学研究模式 ,以强烈的使命感、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批判创新的精神来关注当代人类实践 ,关怀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人 ,为人类正确解决全球化问题 ,走出生存危机提供大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