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1 毫秒
1.
抗日战争中的加拿大华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侨旅居加拿大,始于1858年。1931年,全加华侨约为46000人。旅加华侨为祖国的抗战事业建立了丰功伟绩,但迄今尚无专文涉及,本文愿就此做一些粗浅探索。一“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旅加华侨迅速组织起多种形式的抗战团体。蒙特利尔的华侨早在1931年10月就组建了抗日会。1932年间,卡尔加里有华侨抗日后援会,维多利亚有华侨拒日救国会,多伦多有安大略省华侨拒日救国会,温尼伯也有一个华侨抗战救国团体。“七·七”事变后,加拿大华侨抗战团体更如雨后春笋,“纷纷组织华侨救国会、抗敌后援  相似文献   

2.
全面抗战爆发以来,海外华侨踊跃捐款,资助祖国抗战大业.尤其是太平洋战争后,侨胞纷纷携资回国,开发西南后方富源,以利抗战建国.鉴于生产事业建设的重要性,部分华侨资本流向金融业,在大后方兴起了一批侨资银行,旨在发挥银行融通资金的使命,促成资本与技术的合作、金融与企业的联系,以实现华侨对祖国的拳拳之心.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采取比较务实的侨务政策,在继承孙中山保侨方针基础上,加强与海外华人华侨的联系,号召华侨支援祖国抗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政府又号召华侨参加所在国反法西斯战争。国民政府以维护侨民权益、吸引侨资支援抗战为核心的侨务政策,有力推动了华侨抗日救亡运动。由于战时环境与国内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国民政府的侨务政策后期趋于消极保守,然而总体上仍有一定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抗战爆发后,广大海外华侨毁家纾难,纷纷通过捐款、侨汇、购债、捐献抗战物资、投资和开展抵制日货、不合作运动等方式,直接或间接从经济上支援祖国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时期的华侨与中国共产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全民族的抗战爆发了。海外华侨也勇敢地投入到保卫祖国的战斗之中,在经济上、物资上和道义上支援中国共产党这一抗日武装力量, 甚至直接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斗争。  相似文献   

6.
抗战期间海外华侨对国共两党政治态度的转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七七事变"以后,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以真诚的团结和坚决的抗战赢得了海外华侨的理解和信赖,并促成了海外华侨对国共两党政治态度的转换.海外华侨从"拥蒋"逐渐转向"拥共",并最终抛弃蒋介石国民党,投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的建立过程.海外华侨对国共两党政治态度的转换,当在八年抗战期间;量变到质变的转折,则应在"皖南事变"前后.  相似文献   

7.
九一八事变后,刘澜波便与东北军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帮助东北军爱国将领黄显声组建东北抗日义勇军,在白山黑水之间展开同日军的武装斗争。东北军入关后,他受党组织委派,长期在东北军中秘密开展党的统战工作,促使东北军走上联共抗日的道路。在全面抗战爆发后,刘澜波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领导东北救亡总会继续关注与支持东北军抗战,使东北军成为全国抗日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配合了全国抗战。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时期,海外华侨对祖国抗战的经济支援,这是他们对祖国抗战作出的最大贡献.华侨对祖国抗战经济支援的方式:捐款、购债、侨汇、投资和捐献物资.他们在祖国抗战中能作出如此重大经济贡献的主要原因: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爱国侨领起了重大作用和国共两党都对华侨抗日救国运动起了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华侨是中华民族在海外的支系.东南亚是海外华侨最为集中的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华侨人口已超过600万.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东南亚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亚太战场的重要区域.在从1942年1月至1945年8月的三年半时间中,面对入侵和占领东南亚的凶残的日本法西斯,在南洋的中华儿女--华侨在艰苦的条件下奋起抗战,在华侨华人史、东南亚史和世界反日本法西斯侵略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0.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海外华侨华人投身国内抗战或在侨居地抗战不仅牵涉民族国家大义,也与他们具体的历史处境以及现实境遇有深刻的关联,抗日战争意味着族裔政治影响下的个人/族群选择。对海外华侨华人来说,抗日战争又是一场“他方”的战争。“他方”一方面指海外抗战在空间地理上与中国本土的疏离,另一方面也指海外华侨华人参战立场的特殊性。陈河以海外抗战小说发掘加拿大华裔士兵、马来亚华侨华人海外抗战秘史,重现海外华人的战争创伤,重建历史记忆。同时,突破中日二元视角,以及马华文学族裔历史书写的困境,为抗战文学增添华侨华人独特的战争体验和历史维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