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咸丰十年英法联军进犯北京之际,清廷多方调援,亦涉及湘军。曾国藩奏陈免让谕旨饬派的鲍超部北上,而请从他和胡林翼中间派一人率军赴援。在此前后,湘系要员们认真筹议聚谋。尽管因形势变化湘军北援终归未果,但筹议中反映出他们对“北援”及相关之事的态度和应对方策,颇值注意。  相似文献   

2.
贾熟村 《云梦学刊》2007,28(2):52-56
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是湘军,湘军陆师在前期的主力是塔齐布、罗泽南,在后期为曾国荃、鲍超。陆师始终必须与水师配合才能建立战功。而水师则始终均以杨载福、彭玉麟为主力。考察湘军水师于是成为研究太平天国史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哥老会起源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哥老会在四川称“袍哥”,自称“汉留”.在长江中下游则称“红帮”。它与洪门(天地会)、青帮齐名,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著名的三大帮会之一。有关哥老会的起源问题,见仁见智,迄无定论。许多学者在这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也在此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求教于方家。一、有关哥老会起源诸说概述哥老会同洪门(天地会)、青帮一样,都是下层群众自发结成的社会群体,是民间秘密结社。有关哥老会的源流问题,是长期困扰历史学工作者的一个难解之谜。究其原因,与天地会起源问题相似。其一,哥老会是下层群众的自发结合组织,不一定有准确的成…  相似文献   

4.
论湘军     
曾被称为军事学家的蒋方震①说过..“湘军,史历上一奇迹也。书生川民兵以立武勋,自古以来未尝有也。谚有之,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而秀才则既成矣。虽然书生之变相,则官僚也,民兵之变相,则土匪也,故湘军之末流,其上者变而为官僚,各督、抚是也,其下者变而为土匪,哥老会是也”②。  相似文献   

5.
清江     
清江为长江一级支流,古名夷水,亦名圤水。因河水清澈而得名。位于长江南岸,是长江中游在湖北省境内仅次于汉水的第二大支流,发源于利川与四川交界之齐岳山龙洞沟,流经川、恩施、宣恩、  相似文献   

6.
炎帝与楚人     
炎帝是上古传说中的华夏族祖先,楚人则自称是炎帝的后裔,文献中也多有楚人先祖听命和从属于炎帝的记载。炎帝与楚人的关系,也就是华夏族与楚民族的关系;楚人习炎帝的结合,也就是楚民族与华夏族的融合。一、帝高阳之苗裔兮伟大诗人屈原在《离骚》开篇就“上陈氏族,下列祖考”:“帝高阳之南裔兮,联是考日伯庸。”王逸《楚辞章句》;“高阳.新项有天下之号也……伯庸,字也.屈原言我父伯庸……”古往今来,文人学土多从此说,以为屈原所称的“带高阳”即指古帝撷顶、“伯庸”乃指其父。加之《史记·楚世家础文记载“楚之先祖出自帝撷…  相似文献   

7.
“葬马”与“吃马”的谬误──优孟的“极化思考”(香港)黄展骥1:优孟说楚庄王楚庄工很喜欢马,他把最心爱的马,都披上彩色缤纷的绸缎,养在金碧辉煌的大厅里,让它们在床上睡觉,吃红枣肉。不幸其中一匹病死了。楚王很悲痛,命令满朝文武大臣向死马致哀,准备用双层...  相似文献   

8.
《楚辞》黄昏意象发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楚辞汇聚了浩大多元的“黄昏形象”。楚辞“黄昏意象”的“原型”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农业文明特征是屈原创作关系不大的“真实”背景;“娶妇以昏时”的婚姻习俗仅是屈原借以抒情表白的“外在”形式;宫廷官府丰富多彩的“夜生活”与过多的夜间祭祀活动,才是屈原政治生活的直接背景;而作为贵族诗人的屈原,那敏感多愁、长夜难民的心理特征,才是《楚辞》“黄昏意象”的灵感触发与主体倾向;至于楚民族和屈原对太阳的崇拜,对太阳神话系统的熟悉、坚信,则真正成为《楚辞》“黄昏意象”的“原型”。  相似文献   

9.
郭钦 《船山学刊》2009,(4):46-49
以《湘军志》、《湘军志平议》、《湘军记》中的《湖南防守篇》里对于湖南以及早期湘军的两个史实:湖南是否“纵寇”和江忠源“蓑衣度之战”是应当记其“为保全湖南首功”还是应当“直没其战迹”的对照研究表明.对微观史事倾向性认知会导致史识的重大倾向性差异。这在地方历史的书写中尤其普遍存在和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0.
荆蛮浅释     
荆蛮,据新《辞海》云:“即楚,周人敌视楚国的称呼。”新《辞源》云:“古代中原地区泛称江南楚地之民。”窃以为皆失之太简。考之史籍,似应有以下三种解释:(一)指楚。《春秋左传·昭公二十六年》:“王子朝奔楚,而其告诸侯曰:‘兹不榖震盈播越,窜在荆蛮,未有攸底。”周人敌视楚国,称为蛮荆,《诗经·采芑》:“蠢尔蛮荆,大邦为仇。”《说苑·尊贤》:“救中国,攘戎狄,卒协荆蛮,以尊周室。”(二)古族名。《史记·吴太伯世家》:“荆蛮义之,纵而归之者千余家。”《史记索隐》云:“荆蛮,南夷之名。”《汉书》谓:“荆蛮之吴子寿梦,盛大称王。”荆蛮为吴越之地的古族称。而朱熹注《诗经·采芑》云:“荆蛮,荆州之蛮也。”为荆州之古族称。荆蛮为古代长江中下游之古民族。(三)指地域。(1)指吴越之地,《史记正义》在注释《史记·周本纪》:“古公有长子太伯奔荆蛮。”一段时说:“而亡荆蛮者,楚灭越,其地属楚,秦灭楚,其地属秦,秦讳楚,故曰荆。故通称吴越之地为荆。及北人书史云蛮,势之然也。”这里说明是长江下游的吴越之地的通称。(2)指长江中游江  相似文献   

11.
契柯夫的著名短作《变色龙》的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对权责者阿谀奉承,奴性十足;对弱小者飞扬跋扈,霸性十足。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品性于奥楚蔑洛夫身上可以随时快速转换,业已成为一神心理结构。无独有偶,另一个著名艺术形象即鲁迅塑造的阿Q,亦患有这种“变色龙”病症。阿Q每每挨了赵太爷和假洋鬼子之类权势者的打后,总要以“儿子打老子”的精神胜利法来掩盖对实际反抗的逃遁与消解。然而在小尼姑和小D这等弱小者面前,阿Q不但神气活现且蛮横霸道,捏脸蛋打嘴巴,很威风的。这种可恶又可悲的既权又霸,正是鲁迅先生曾严厉斥责过的;“可惜…  相似文献   

12.
王晖 《人文杂志》2012,(3):115-124
新出土《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7册《吴命》所记内容系楚国伐陈而吴军救陈的两君使臣对话与吴君使臣向周天子的告功之辞.其事迹亦见于《左传》哀公十年.楚竹书《吴命》所述时间是公元前485年,亦即鲁哀公十年、吴王夫差十一年.此年楚国因陈国亲附吴国而出兵伐陈,吴国则出师相救.但吴军为了北上讨齐争霸,对抗楚援陈采取了高姿态的和解议案并撤离了陈国,实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军事战略目的.  相似文献   

13.
春秋时期,当中原诸候国先后出现公卿瓜分王室,政权下移之际,楚国却始终保持王权对公卿的控制,较少出现“上陵下替”的现象。对此,学者们多有阐发。顾栋高以为楚国王权相对稳定,得益于楚令尹之执政和楚王对权力的控制。他说:“以肺腑而膺国重寄,则根本强盛;以重臣而骤行显戮,则百僚震惧。且政权画一,则无牵制竞争之病;责任重大,则无诿罪偷安之咎。楚之国法行而纲纪立,于是乎在。”①但春秋楚王权的扩张并非一帆风顺.日本学者安倍道子在考察了从庄王对灵王时期楚王权与世族的关系后也指出王权得到强化的事实,其间的发展却颇有…  相似文献   

14.
《长江文艺》1996年第7期发表的长篇散文(楚都二千七百周年祭),是黄瑞云先生游览湖北荆州楚故纪南城(郢都)之后写的一篇游记。有意思的是,这篇艺术散文却包涵着一篇研究楚史的学术论文,对楚国发展的历史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论点。文章根据历史上周昭王、周穆王、周宣王长期与楚作战的史实,指出“周楚长期对立,并多次发生大规模战争”。接着,文章又根据楚熊渠于周夷王之世宣布“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溢”,乃立其三子为王,指出“当时中华大地上”,有“王”这一称号的只有周楚两家。而熊通于公元前704年自立为楚武王乃在东周平王…  相似文献   

15.
“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与清政府的行政调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进程,一般史籍论述过于简单,以为移民浪潮的兴起,全由经济优惠政策一种手段;且缺乏详尽、准确的移民统计。通过对具体资料的分期、分区分析和阐释,可粗略测算出“湖广填四川”的移民人数超过500万。这一波澜壮阔的移民浪潮,与清朝初年筹建、维系四川地方政权的行政调控息息相关,而后来四川人口的过度膨胀,亦与乾隆后期放任自流的施政方针大有干系  相似文献   

16.
陈俊杰 《理论界》2023,(1):102-109
贺铸常将心中之孤苦与“物是人非”意识融为一体进行创作。考察其《东山词》中的相关内容发现,“物是人非”的表现方式有四:“重游故地”的书写,“物”指草木、山河等,而“人”指美人或亲友;“旧屋、故院”的书写,“物”指房屋里的日常用品、庭院中的自然景致,而“人”常指妻子;“老年”的书写,“物”亦指自然之物,而“人”指作者本身;“回顾古人”的书写,“物”泛指某个地点,而“人”则指古人或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17.
摘要:上世纪末,学术界流行一种将高唐梦释为“白日梦”的观点,这是对弗洛伊德“白日梦”之说的误读和误用。并非白日做梦都是“白日梦”;梦与白日梦的区别在于是否处于睡眠状态,是否有视觉意象为主幻觉经历。以此辨之,楚先王“昼寝”而“梦见”神女是梦而非白日梦。古代文献中的“昼梦”是“昼寝而梦”或“昼寝,梦……”之省,因而将“昼梦”释为“白日梦”或将“白日梦”译作“昼梦”均属失当。古人对“昼寝”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表现出不同的人生态度;而“昼梦”在古代精神文化现象中则具有特殊意义:它是异兆呈现的形式,是一种比夜梦更为神秘的心灵感应和砷灵启示。高唐梦是楚国命运的象征意象,在绮丽的性梦背后隐藏着深邃的历史文化内容。  相似文献   

18.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22年)时期,是我国各民族经济交往频繁的重要时期。这时期的整个形势是:北方以中原诸侯为一方,南方以楚为首的华夏加上蛮夷为另一方。南方的少数民族统称为“蛮”或“南蛮”,细分起来种类繁多,有:楚、吴、越、蛮、淄、淮夷、巴等各种名称。楚人的始祖,是周代初年封在南方蛮夷地区的一个子男之国。楚国和这些民族很早以来就有接触,通过经济交往与武力征服,前后兼并了在它周围的包括:华夏、蛮、越、濮、淮夷、巴等大大小小的民族和国家,将长江、汉水、淮水流域直至今云南部分地区统一起来,成为介于华夏与蛮…  相似文献   

19.
“徽州五千村”多古趣,亦多生气;单奇骑访,寻徽探幽,有心志,亦有深意。碌碌我辈,或可学乎?——编者  相似文献   

20.
发生在汉魏时代的屈赋论争,涉及到刘安、司马迁、班固、王逸、刘勰等文论家、批评家、史学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和批评史上颇有地位和影响。它正确评价了屈原及《离骚》的文学功绩和价值,树立了“楚骚”文学传统及经典地位,有利于文学向本体地位的回归,亦有利于对文体分类的认识并促进其发展,动摇了以“经”论诗的惯例,开创了以“诗”论诗的风气。同时,它充分显示出文学批评的成效和作用,引发文学批评的自觉意识的产生。但这场论争表现出的中国传统经学对文学的浓重遮蔽,论争中的中庸色彩过重而无法成就超越、创造、革新的思想氛围等缺憾亦值得重视,对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和批评学都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