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回回历法(简称“回历”),是七世纪伴随着伊斯兰教的创立而产生于阿拉伯的一种历法体系,是世界上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通用的历法。在我国文献中,按其来源、演算的方式、历元及用途等特点,又译称“西域历法”、“土盘历法”、“希吉拉历法”、“阿拉伯历法”和“伊斯兰教历”等。 回历有太阴年和太阳年两种年法。概而言之,回历的太阴年法即以月亮圆缺十二次为一年,圆缺一次为一月。而在实际应用中,它的一些月份还要借助于具体的月象观测,是一种自然色彩很浓的纯阴历。回回太阴年法只用于宗教生活和历史纪年。特别是宗教生活方面,无论是历史上,还是在今天,这种历法都是伊斯兰教徒宗教生活不可须臾离开的东西。  相似文献   

2.
浅析藏历纪年的确定及巧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琼 《中国藏学》2003,(1):103-104
藏历纪年是藏族天文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探究藏历纪年的内在规律 ,给出了藏历、农历、阳历三者之间的关系 ,并运用数学知识找到了藏历纪年的一种简便而又实用的巧算方法。  相似文献   

3.
“插青”,即是以草木的青枝绿叶插在特定的地方或物品上,以作为某种标记。不同的草木树叶,插在不同的地方,则表示不同的含义,达到不同的目的。这是瑶族历史文化的传录方式之一,也是瑶族人民熟悉而又严格遵守的一种习俗。从插青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瑶族先民  相似文献   

4.
我们畲族的称呼,最早出于南宋刘克庄的《后村先生全集。漳州谕畲》一文。诗人李商隐曰:“烧畲晓映远山色”,范成大诗:“砍畲大树巅”;陆游曰:“山畲一老锄。”古代时,我们的先民搭棚居住,随山耕畲,刀耕火种。由于这样,而被称为“畲族”。(注:畲shē,意为焚烧田地里的草木,用草木灰做肥料的耕作方法。这样耕种的田地叫畲田。) 据钟氏宗谱记载,他们祖上于明朝成化十  相似文献   

5.
彝族历法是彝族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衡量彝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古代则是主要的标志。本文提出异于前人的新解有两点:(1)中国的历数之祖颛顼,既是彝族的母族昆夷祖先,又是彝族的历数之祖。属于炎帝族系的颛顼后裔祝融,是彝族的时间之神。(2)彝族历法是彝族根据一定的法则,用日、月、年组合起来计算时间的方法。但彝族对日、月、年这三个计时单位的概念却是逐步得出的。古彝人对“年”的认识比对“日”、“月”的认识要晚得多。他们在经历了由原始的不准确的物候历到观象授时的星象历的发展阶段以后的很长历史时期内,才产生了几近“颛顼历”的以太阴纪月、太阳纪年的阴阳合历,它是由科学的推步方法得出的制定历,从而成为彝族的传统历法。  相似文献   

6.
青海蒙古族的一部分是明末清初由来源于新疆的卫拉特蒙古和硕特等部组成的。据史书记载:历史上的卫拉特蒙古族“不习耕作,以畜牧为业。饥食其肉,渴饮其酪,寒衣其皮,驰驱资其用,无一不取于牲。”“夏食酪浆酸乳,冬食牛羊肉,”“乳茶”为日常必不可少之饮料。所以,绝大部分青  相似文献   

7.
蓝印花布是湘西地区民间工艺美术具有代表性的产品之一,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遗产,而且是人类文化宝库中永放光芒的艺术珍宝。湘西蓝印花布作为我国民问印染的一种加工工艺,由于蓝白分明、花纹清新、运笔自然,朴素美观深受人们喜爱,尤其是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蓝印花布,具有丰厚的本土性,浓重的民族色彩,正如湘西人的朴素平淡、纯洁自然而又使人觉得古朴清雅,韵味无穷。湘西蓝印花布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印染技术之一,据史料记载,蓝印花布是宋元“药斑布”、明代“浇花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蓝印花布“以布抹灰药而青,候干…  相似文献   

8.
历法并非"一蹴而就"的发明,而是由原始记时方法引导而来。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傈僳族由早期对时间的认识到历法的出现,经历了漫长的阶段。最初,傈僳族对于时间的认识来源于物候。花开花落、候鸟回归、草木荣枯等规律性的自然变化成为傈僳族记录时间的天然标尺。傈僳族的物候历称为花鸟历,将一年划分为十个月,后来逐步发展为十二个月。花鸟历为傈僳族安排生产生活提供了重要指示,但也有着不可消除的缺点。天体运动较之物候现象更为精确和恒定。傈僳族观察月球运行,总结产生了月亮历,一年十二个月,每月三十天。月亮历还与十二支相结合,以十二为周期,循环记时,且有禁忌有关。探源傈僳族的时间观念,对历法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十二生肖与少数民族纪年古人根据十二种动物习性,附会五行学说,配以十二地支,用来纪年。十二生肖纪年古书记载见于东汉《论衡》。王充在《论衡》中指出十二生肖流行,已经受到统治阶级歪曲,蒙上了一层五行相克的毒雾,因而对之进行了批判。由此判断,未见书载的十二生...  相似文献   

10.
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四鸟绕日金箔”,被学术界命名为“太阳神鸟”,它具有多重象征意义:既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等原始宗教寓意和神话色彩,也反映出金沙遗址文化中和谐、辨证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意识,更具有科技、历法等丰富的科学内涵。金沙“太阳神鸟”体现了金沙遗址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也是三星堆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杨铭 《中国藏学》2023,(4):93-103+214-215
“达延”或“坌达延”与附蕃的“吐谷浑王”是否出自同一世系,学术界迄今尚存争论,分别有“吐谷浑王族说”“达布王族说”“澎之达域说”等。文章以敦煌本《吐蕃大事纪年》《吐谷浑(阿柴)纪年》为主要线索,结合两唐书《吐蕃传》《弟吴宗教源流》《贤者喜宴》等汉藏文献重新做了梳理,提出了坌达延非吐谷浑小王的四点证据:第一,达布与吐蕃王族的甥舅关系源远流长,远比吐蕃与吐谷浑结成甥舅关系早了许多;第二,两者的活动轨迹没有交叉且不重复,特别是688、689年两个吐蕃公主分别与达布王族和吐谷浑小王结亲,所生之子成年后又于同一年(706)分别登上政治舞台;第三,在8世纪前20年里,坌达延是《吐蕃大事纪年》中除赞普之外的第一主角,而同一时期同一文献内吐谷浑小王一次未见,角色的重要性判然有别;第四,8世纪初达布王的领地被整合进了吐蕃王朝之后,再不见达延世系的活动,而附蕃的吐谷浑小王一直到10世纪左右尚见于敦煌文献。总之,从两者在文献记载中出现的差异,族源与名号的不同,双方与吐蕃王族联姻的先后,在吐蕃政事中角色的区别,以及小王世系长短不一等因素,可以辨明坌达延非吐谷浑小王。  相似文献   

12.
火炕起源于我国东北,是东北各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御寒、睡眠和休息的用具,是居住习俗中重要一项,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和较高的实用价值。早在我国原始时代,就有了居住习俗。据《后汉书》记载,那时人类“常为穴居,以深为贵,大家至接九梯①”,《晋书》上记载:“夏则巢居,冬则穴处②”。《旧唐书》记有“……掘地为穴,夏则出随草,冬则入处穴中③”。人类由生食动物,发展到掩埋火种,逐渐又发明创造了“土床”,这就是现在的火炕。  相似文献   

13.
《唐蕃会盟碑》碑底藏、汉纪年法历来引起不少学者的关注,也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本文在论述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唐蕃会盟碑》立碑前后的历史文化背景、吐蕃时期出土的各类文献资料及相关藏文典籍为依据,认为地支纪年法是吐蕃时期采用的主要纪年方式,此期从中原及周边地区传入吐蕃的五行、八卦、九宫、六十干支等历法要素主要用于占卜与堪舆.  相似文献   

14.
<正> 在中国民族史研究领域里,“蛮”作为现已消失了的古代民族,是值得我们认真地探索的。如果追溯到有正确纪年的《左传》所记载的公元前611年“庸人帅群蛮以叛楚”开始,“蛮”在我国历史上活动的时间就有2000余年之久,其纵横骋驰的区域则遍于长江中下游流域和南部中国。然而,对这样一个曾经长期活动在广宽地域上的古代民  相似文献   

15.
一众所周知,根据《魏志·倭人传》记载,在倭人的社会中,有汉民族说的所谓“大人”。该书记道:“见大人所敬,但搏手以当跪拜。其人寿考或百年,或八、九十年。其俗,国大人皆四五妇,下户或二三妇。(略)下户与大人相逢道路,逡巡入草。传辞说事,或蹲或跪,两手据地,为之恭敬。”这种“大人”,除见于同时代的匈奴、乌桓、鲜卑和挹娄等外,也见于西域各国。而  相似文献   

16.
柔然族与其他所有蒙古住民一样,是狩猎畜牧的民族。这一点可通过下述史料记载得到考证。“无城郭,逐水草畜牧,以毡帐为居,随所迁徙,其土地深山则当夏积雪,平地则极望数千里,野无青草,地气寒凉,马牛龁枯啖雪,自然肥健。”(《宋书·索虏传》芮芮条)“芮芮逐水草……马畜丁肥。”(《南齐书·芮芮虏传》)可汗“阿那玻起而言曰:‘臣之先,逐草放牧,遂居漠北。’”(《魏书·蠕蠕传》)《魏书·蠕蠕传》在记载当时依存于阴山北麓的纥突邻部族的柔然部族的情形时说:“岁贡马畜貂(犭内)皮,冬则徙度漠南,夏则还居漠北。”这段记载不外乎说明,他们根据冬夏季节的不同,游移于漠北与漠南之间,进行狩猎以及畜牧活动。此外,北魏尚书崔浩就柔然游牧的情形向北魏世祖这样说道:“漠北  相似文献   

17.
明人田汝成在《炎徼纪闻》中,记载了仡佬族的丧葬习俗:“仡佬,一曰仡僚,其种有五:……花布者为花仡佬,红布者为红仡佬,各有族属,不通婚姻。殓死有棺而不葬,置之崖穴间,高者绝地千尺,或临大河,不施蔽盖;以木主若圭,罗树其侧,号曰‘家亲殿’。”《行边纪闻》中,亦有与此相同的记载。自此以后,在一些笔记和地方志书中,也有关于仡佬族的此种丧葬习俗记载。近人的论著,则多以此记载,作为仡佬族行悬棺葬的主要材料之一。但此记载,并不准确,现对此记载的演变情况及其来源,考订于后。  相似文献   

18.
《中国翻译》杂志1986年第3期刊登了一篇题为《译名“东土耳其斯坦”并非大错》的文章。这自然会引起有关学者尤其是新疆史学界和语言学界的关注。英文“East turkestan”一名是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属于地理科学范畴,理应译作“东突厥斯坦”,将其译成“东土耳其斯坦”是不正确的。“Turkestan”一名是由两个不同的词构成的,即“Turk”和“estan”。“Turk”一名为突厥语,它最初只是一个姓阿史那的部落或部落联盟的名称。据《周书·突厥传》记载:“突厥者,盖匈奴之别种,姓阿史那氏,别为部落。”公元552年,突厥汗国建立后,“突厥”一词始用于汗国中所有操突厥语的民族,逐渐  相似文献   

19.
侗家套鸟人套竹鸡时讲究“三不套”:一不套春季发情鸟,以便留种繁衍后代;二不套雏鸟,而让其自然长大;三不套悲啼哀伤鸟,这是因为出于同情心。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人类学调查资料并结合历史文献及其他民族志材料来阐释北方渔猎民族的物候历,并进而探讨人类社会历法起源问题。认为物候历起源于人类的渔猎经济文明时代,而非农耕畜牧时代。物候历是人类最原始的历法,是其他历法的基础。但其他历法产生后,物候历仍在人类生活中发挥作用。物候历是渔猎民族认识自然的文化创造和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