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重建人类精神家园的伟大工程中,文艺学应该自觉承担一份光荣的使命,即多一点对人类的终极关怀精神。终极关怀的主要内涵是追问人类生存的终极价值和终极意义,寻求灵魂的归宿。终极关怀的途径主要有:通过文艺基本理论的研究提高对终极关怀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借助文艺史的研究总结人类寻求终极关怀的历史经验;通过文艺批评引导读者发掘并接受文本中蕴含的终极关怀意蕴。  相似文献   

2.
民国诗话中有大量关于元好问及其作品、诗论和接受现象的记事、评论性文字。它们是研究元氏及其作品的创作、流播和影响的宝贵资料,其中不乏发前人之所未见的观点,是元好问研究领域中尚待开垦的荒地,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其内容主要包括总体认识把握、评论品鉴诗作、发掘诗学理论、探讨历史地位、琐谈杂议编著、考察接受现象和保存有关史料等方面。民国诗话是一笔蕴藉丰厚、价值可观的诗学遗产,其中有关文字从特定侧面反映了本时期人对元好问及其作品的认识和理解。它是元好问接受史上的重要链条,对现今元好问研究亦有相当的启发性意义,不容忽略。  相似文献   

3.
金源著名诗人元好问对中唐诗人白居易颇为推崇。通过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元好问在思想上和文学上受到白居易的一定影响。元好问对白居易的这种接受,既是元好问的个人喜好所致,也是白居易在唐末至宋金时期较普遍地受到文人推崇的反映。元好问与白居易之间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元裕之即元好问,是金元之交最负盛名的文学家,在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有显赫的地位。清代罗士琳《续畴人传》收入元好问,于是元好问又在数学史上有了一席之地。罗士琳为什么要把大文豪元好问收入天算家传记辞典呢?其主要依据是祖颐《四元玉鉴》后序:“平阳蒋周撰《益古》,博陆李文一撰《照胆》,鹿泉石信道撰《铃经》,平水刘汝锴撰《如积释锁》,绛人元裕细草之,后人始知有天元也。”罗士琳认为元裕就是元好问。由此,元裕与元裕之之争成为元好问研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近一百五十年来仍未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5.
元好问的民族思想由金即宗国的家国观、"仁民爱物"的民族相处观、中州一体的中国观组成。元好问民族思想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既受到了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也和当时的历史现实密切相关,同时还与元好问的个人因素有关。元好问的民族思想对金末元初中国民族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中国民族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忧患造就诗人─—论元好问诗歌创作高峰在河南陈书龙元好问是名冠金、元两代诗坛的鲜卑族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他博学多才,文学创作涉足诗、词、文、散曲和小说各个领域,以诗的成就为最高。元好问的诗作.继承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广泛而深刻...  相似文献   

7.
<正> 著名文学家元好问学赡才雄,著述甚丰,文备诸体,其成就与影响几然居金元之际文坛之魁,这在学术界已有共识。研究元好问这样的历史人物及其著作,对于弘扬中国多民族的文化传统,启迪后人,繁荣社会主义的学术事业,无疑具有积极的、现实的意义。笔者多年来从事地方志书的编纂,在收集研究地方史料的过程中了解到元好问在南阳的从政、交往和著作情况,聊以一隅所得、井底之见略述于后。  相似文献   

8.
元好问是“金代词坛的殿军和巨擘”。这里通过对元好问的词风以及其性格特征的分析,认为元好问经历了金末社会大动荡,致使其性格中既有软弱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进取的一面,而这种双重性格特征促成其词风兼具清健爽朗和婉丽纤秀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元好问绝笔诗的认定是元好问研究中相当重要的问题。文章通过文献考证,证明元好问《病中感寓赠徐威卿兼简曹益甫高圣举》一诗就是他的绝笔诗。通过对元好问绝笔诗的分析,可以看出诗人在生命将尽之时殷殷咐嘱的是"文统"的传承。  相似文献   

10.
元好问在其《论诗三十首》中,通过对唐代诗人的评析,表现出对唐诗“初、盛、中、晚”分期的认识,是明人高木秉所言唐诗“初、盛、中、晚”阶段论的先声与桥梁;在对这些唐代诗人的评析中,元好问不仅准确评价了具体诗人的特点与得失,还从整体上表明了唐诗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特点,具有一种唐诗发展史的意义。这些对唐代诗歌的评价,充分展示了元好问作为一个文学批评家的独到眼光,以及博识、智慧的评价风格。  相似文献   

11.
元好问诗学体系初探辛刚国元好问最负盛名的诗学代表作当推其《论诗三十首》。然而,这组论诗诗毕竟是他28岁时所作,还不足以显示其整体的诗学风貌。在此后近四十年的岁月里,元好问还有大量的论诗诗文问世,本文拟在其《论诗三十首》的基础上,结合其诗作、书信、序跋...  相似文献   

12.
当代人的物化现象日益严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存在,培养学生的终极关怀意识。一方面要在探究终极关怀内涵的基础上,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终极关怀;另一方面,要在分析当代大学生终极关怀意识欠缺根源的基础上,从榜样、对话、实践和认可四个方面积极探索大学生终极关怀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3.
池莉与反神话写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不再误解一种有个性的写作状态,本文试用“反神话”替代“新写实”、“新历史”来解读池莉。在池莉的小说世界里,现世关怀取代终极关怀、权威价值而成为唯一的言说之物,这即是“反神话”写作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4.
元好问词的创作倾向表现在广泛的题材倾向,消沉的情感倾向,慷慨、凄婉、颓放和萧闲的风格倾向以及深厚的审美倾向。元好问词的地位在于是金一代词的集大成。  相似文献   

15.
元好问一生至少写了近百篇碑志文字,其中有90篇保存着铭诗。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数量。尤其是这些铭诗的写作突破了碑志文字尚实和尚简的局限,感情真挚,笔法灵活,叙事、抒情、写景、状物、记人均各得其宜,且各体兼备,填补了他诗歌创作体裁样式方面的空白。本文即从碑志文字的源流发展中,论述了元好问碑志铭诗的文学成就,弥补了元好问诗歌研究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16.
元好问诗歌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元好问诗歌创作的阶段与背景、内容与形式、成就与缺憾、特色与地位,兼论元好问的“归隐”、操守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钱钟书是元好问诗歌研究史上重要的一家,对元好问诗歌的评论涉及诸多方面。他阐述元好问诗歌与陈与义的诗学渊源,发前人所未发;分析元好问论诗绝句精辟而深刻;并从学术史角度勾勒出元好问诗歌的接受轨迹,为元好问诗歌研究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8.
明代是元好问诗歌接受的发展期。在"华夷之辨"民族观以及"尊唐弃宋"的文学思潮占统治地位的接受背景下,元好问的"存史意识"、生死价值观、乐府诗和论诗绝句进入明人的学术视野。明人通过评论、刊行和选录遗山诗,使元好问诗歌接受在曲折发展中呈现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中州集》的编纂过程和编纂体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中州集》的编纂历经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元好问作《中州集序》为标志,以《国朝百家诗略》为依托,在五、六个月内大致完成前七卷的篇幅。后一阶段主要是补充前七卷、编纂后三卷,时间长,难度大。这是造成前七卷和后三卷体例不一的客观原因。作者还分析了元好问晚年渐趋加强的历史意识,认为以诗存史是造成其体例特征的主观原因。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存在两个向度:一个指向人类的终极关怀,另一指向中国当下的现实关怀。实践中,民众更关注终极关怀的现实利好。这决定了转型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追求面临的困境:意识形态上,要理论自觉自信,同时要应对非马克思主义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的责难;个体存在上要面对现代性问题。在历史逻辑中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在日常生活批判中葆有精神追求的超越性,是解决精神懈怠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