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德最为人熟知的辩证法乃是消极的意义上的幻相的逻辑,不过这并不是康德对于辩证法理论的最为重要的贡献。康德最为重要的辩证法理论乃是潜藏在其知性逻辑中的想像力的辩证法,这一辩证法理论不仅是康德知性逻辑得以建立的必要前提,而且也规定了费希特、谢林哲学辩证法的根本任务,即阐明从受动性直观到主动性直观的辩证运动。  相似文献   

2.
在鲁迅的小说中,以主人公价值处境为基点的叙事构成了表层叙事,以叙事者价值处境为探讨对象的叙事构成了深层叙事。表层叙事揭示了处于旧的历史秩序中的生命个体心灵之苦与精神之病,深层叙事则体现了写作主体疗救思想价值在文化实践过程中,由于文化的裹挟和人性情感的特殊体验、记忆而导致的分裂与崩溃。前者表现了鲁迅的人道情怀和关怀意识,后者体现了鲁迅文化选择的价值困境与伦理困惑。价值诉求的确定性与价值实践的不确定性之间相互映照构成的互动对话、紧张消解的悖论性关系,创造了充满精神内涵和意义张力的文本结构,表现了作者对启蒙理想的双重判断和双重期冀,同时也突显了高度理想化的现代价值在仍占统治地位的传统秩序中实践和生效的历史境遇。  相似文献   

3.
论列宁“遗嘱”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原著解读基础上 ,深入探究列宁以“遗嘱”为代表的有关俄罗斯文化传统与社会主义建设关系思想。文章认为 ,列宁晚年侧重从文化传统、民族心理习惯层面剖析十月革命后俄国面临的文化困扰、文化“脱节”现象 ,其结果表现为对社会发展进程前资本主义性质的严重文化制约 ;列宁文化批判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引起全党的重视 ,能否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与俄国社会实际发展进程自觉进行有效的文化建设 ,关系着共产党及其事业的兴衰成败 ;2 0世纪实践证明 ,“遗嘱”文化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社会主义执政党必须成为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忠实代表。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是否有逻辑问题的争论焦点在于中国古代是否有必然推理。中国逻辑史研究者对该问题的回应多为描述性论证,而鲜有实证研究。以《九章算术》开方术为对象,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开方术中的必然推理机制是科技推类推理,其推理程序为:一,立类;二,寻同;三,推类得值域;四,对余数反复适用上述三步,直至得出需要的结果。中国逻辑必然推理机制的证成,为中国古代逻辑存在的合理性提供了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5.
袁枚的真情论——“性灵说”内涵新探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枚的“性灵说”,实际上由真情论、个性论、诗才论所构成。“个性论”与“诗才论”已另有专文阐发,本文试图论述“性灵说”内涵之一——真情论。请人钱泳《履园诗话》曰:“沈归愚宗伯与袁简斋太史论诗,判若水火。宗伯专讲格律,太史专取性灵。”又说:“性灵者,即性情也。”这一界说把“性灵”与“性情”完全划等号是不妥的,因为袁枚“性灵”的内涵大于“性情”,但是它又确实把握住了“性灵说”内涵最重要的因素。不仅“性灵”这个概念本身在袁枚笔下包含“性情”的意义,而且在袁牧诗论体系中特别强调“性情”或“情”。他常把“性情”、“情”作为“性灵”的主要含义来运用。所以在感情这个特定含义上,“性灵”、“性情”、“情”往往相互代替,交叉使用。《随园诗话》(以下引文出于此书者,不再注明)开宗明义,同时标举“性灵”、  相似文献   

6.
《社科纵横》2019,(1):1-4
在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坚持"四个自信"就是要确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中国特色"的价值核心和实践内容,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敢于探索、勇于试错的重要政治优势和历史经验。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四个全面"的要求,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7.
在哲学史上,黑格尔第一次深刻阐述了具体范畴在理论上的重要意义,并通过对具体范畴的出色运用,把辩证法引入了认识论和逻辑,达到了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的高度统一。什么是辩证法所理解的“具体”?黑格尔说:“理念(即纯概念和真理)自身本质上是具体的,是不同规定的统一。”(《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第30页)对此马克思是肯定的。马克思说:“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马  相似文献   

8.
中日两国复交谈判时,田中角荣的一句"添了麻烦",曾引起激烈争论;在6年后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时,双方又因是否将"反霸条款"写入条约而互不相让.中日两国外交方面的分岐,除了"政治因素"外,还有深层的"文化因素".中日两国在"名誉"与"等级"方面的不同文化取向,成为以上争论及中日之间主要分岐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王德军 《社科纵横》2012,27(12):111-113
杜甫的“有神”说不仅是对六朝以来文艺领域审美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唐代以追求“有神”为中心的美学思潮的组成部分.概而言之,其美学内涵主要是指自然之美、风骨之美和兴会、灵感神妙之美.这是中国传统美学史上的一次意义重大的飞跃,中国传统美学由此派生出了以“神”为精髓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冯映宏目前.在我国的外语教学中,多半还是延续着那种传统的、以文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然而,究其教学效果,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验证,并不令人满意。通过学习,学生们大部分只能掌握语言的内部结构.而不能自如地运用所学的语言来表达或思维。其...  相似文献   

11.
冷战后,中国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出现了一种流行观点,即英美之间的霸权转移是以和平方式进行的。对这一观念的重新考察表明,英美霸权和平转移论赖以存在的前提和史实都不无争议,且其传播带有意识形态色彩。首先,将和平视为没有战争的状态,可能是一定历史时期、地域和文化等背景下的社会意识,已经遭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其次,即使以消极和平观作为判断依据,英美之间没有直接战争,并不等同于英美霸权转移过程中没有发生战争。最后,对英美霸权和平转移论源头和传播背景的追溯表明,其理论带有明显的美国中心论和文化霸权等意识形态色彩,隐含着对非西方国家的敌视情绪。在构建中国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时代要求下,对这一观念的重新审视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金圣叹提出文生虚构论,对于以往只注重事之真实与否的虚构理论来说是一个重要补充。其论述逻辑从三个方面展开:事为文料说是其文生虚构论的理论基础,因文生事说是文生虚构论的主要内容,文字功能论是文生虚构论的功能延展。金圣叹的文生虚构论来自于文章理论,顺应了从明末清初开始的通俗小说从史到文的航道转向,为古典小说的近代化转型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曹雷  苏秀 《东西南北》2011,(5):63-63
现在人们提到“文革”期间的文化现象,常常会出现“内参片”这个词汇。“内参片”是“内部参考影片”的简称。其实它早在“文革”之前就有了。但是,“文革”前的“内参片”和“文革”中的“内参片”含义不完全一样。“文革”前的内参片,是指不能对外公映,仅供业界内部学习参考的影片。而“文革”中的“内参片”差不多就是为“四人帮”等少数人“唱堂会”,虽然有少数影片也给部分文艺界或一些特殊部门的人“内部参考”。  相似文献   

14.
杜渐 《东西南北》2013,(15):33-35
“娱乐是个圈”众人皆知,商界其实更是个圈。虽然我们无从考证圈子的价值到底有多大.但在信奉“多个朋友多条路”的中国,圈子的价值毋庸赘言。像华夏同学会这样的企业家组织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影响中国经济的力量。企业家们犹如一颗颗珍珠,被各种圈子圈成一串串项链。他们通过一个又一个的“圈子”,达到培育人脉、拓展商机或慈善的目的,当然也不排除危难时侠义的“汀湖救急”之举。华夏同学会:商学院中的商学院老板们的同窗游戏  相似文献   

15.
周燕 《东西南北》2012,(12):74-76
在北京府右街北侧,有一条不宽的胡同叫养蜂夹道,胡同的尽头有一座神秘的院落,门牌是养蜂夹道一号。平常,这座院子的大门紧闭着,只有重要首长的专车出入,大门才会打开。1958年夏天,在北京市公安局工作的朱慧,接受了一项重要任务,到养蜂夹道一号任副书记兼主任。  相似文献   

16.
“理性”概念是康德整个“批判哲学”的理论基石之一。本文拟从康德“三大批判”入手,对“理性”的含义作一粗浅分析。 1 《纯粹理性批判》一书全面展示了康德的认识论。他认为:认识指在 经验范围内主体对存在的把握;认识的区间就是经验本身,经验之外的 “物自体”不是认识机能所能把握的;认识对象是经验到的“实存”;认 识主体运用主体的“感性直观”把握“实存”,形成了具有时空形式的“现象”,“现象”是“感性认识”的结果。而对“现象”的进一步抽象把握是认识的深化,表现为运用一系列主体概念、范畴系统地对“现象”进行分解、组合、…  相似文献   

17.
正2015年12月17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年度记者招待会上罕见地提及女儿,澄清她们并没有生活在国外。此前,普京一直对家事三缄其口,俄媒也鲜少报道,外界对俄罗斯第一千金的长相、职业、婚姻等所知甚少。普京有两个千金,生于1985年的老大名叫玛丽娅,生于1986年的老二名叫叶卡捷琳娜。与曝光率极高的俄前总统叶利钦的女儿相比,现在的俄罗斯第一女儿异常低调神秘。她们从少女时代起,在全家福中几乎都是以背影出现,成年后的正面照更是欠奉。  相似文献   

18.
钓鱼台,曾经是中国最神秘莫测的地方,最高领导人在此居住,最重大的国策在此诞生,最重要的外交活动在此举行。如今,钓鱼台向世界敞开大门,十八号楼一天的租金为二万美元,一个高规格的俱乐部也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9.
杨天英 《探求》2012,(3):36-42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一部不朽的著作。这部著作的标题被恩格斯冠以"终结"的字眼,其意义非常深远。然而这部著作的"终结"含义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值得哲学研究者思考的课题。笔者认为,此"终结"之义并非德国古典哲学本身的"终结",而是指全部唯心史观的"终结"、旧唯物主义的"终结"、是"知识总汇"哲学形态的"终结"。  相似文献   

20.
康沛 《东西南北》2011,(12):36-37
刀郎以前给人的印象有两种:一种是放羊牧马的“大老粗”,因为他标志性的沙嗓和遥远的新疆民族风让人想起一个留着胡子的老汉;另一种则是皱着眉头的思索男,因为他多年没有在媒体曝光的神秘形象不免让人觉得他一定是个不好打交道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