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弘扬大爱精神 建设大爱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爱精神与大学文化建设》一书通过对大爱精神和大学文化建设的研究,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了有益的探索,特别是关于大爱精神的理论创新,鲜明地折射出大爱精神在引领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根本上为大爱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大爱精神与大学文化建设》一书通过对大爱精神和大学文化建设的研究,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了有益的探索,特别是关于大爱精神的理论创新,鲜明地折射出大爱精神在引领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根本上为大爱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严格意义上理解,精神不等于意识或文化本身,而是意识或文化的实质。大爱精神是社会道德精神的精华,是高层次的人道精神,是社会文化的灵魂。中国社会主义大爱精神,是对包括剥削阶级社会在内的以往人类道德文明成果的传承和升华,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文精神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的产物,是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社会主义道德精神的精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一个特殊语言形式。  相似文献   

4.
严格意义上理解,精神不等于意识或文化本身,而是意识或文化的实质。大爱精神是社会道德精神的精华,是高层次的人道精神,是社会文化的灵魂。中国社会主义大爱精神,是对包括剥削阶级社会在内的以往人类道德文明成果的传承和升华,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文精神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的产物,是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社会主义道德精神的精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一个特殊语言形式。  相似文献   

5.
从大爱精神的普遍性来说,大爱精神是整个人类的"类特征",是人之为人的重要标志,它伴随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过程,凡是有人类生存的地方就有大爱精神。从大爱精神的特殊性来说,大爱精神的形成、发展和完善又是一个有条件的、相对的历史过程,阶级社会的大爱精神、中国的社会主义大爱精神以及中国社会主义大学的大爱精神都是普遍的大爱精神的特殊形式,有着各自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6.
在汲取中国古代思想特别是儒家仁爱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大爱精神与大学文化建设》一书科学地阐释了"爱"的本质,系统地探讨了大爱精神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为新时期弘扬中华民族大爱传统,践行大爱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大学教育事业中树立大爱育人理念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辉典范和继承弘扬中国革命文化的理论成果,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结晶。这一思想以伟大民族精神为精神来源、以伟大革命精神为精神品格,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为精神追求,是中华文化与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一思想既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又是坚持胸怀天下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回答了中国之问和世界之问,实现了民族性和时代性的有机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相似文献   

8.
《大爱精神与大学文化建设》一书站在马克思主义和传统文化发展的视野中深入系统地梳理了"爱"的概念及其渊源,从"大爱精神"的视角上来审视和实践"大学文化"建设,对于推动以社会主义核心理念价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文化和大学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道德精神,大爱精神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社会。尽管在早期人类思想发展史上,大爱精神一词并未被思想家们广为使用,但在整个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却能够异常清晰地寻找出大爱精神的思想元素。特别是在以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为代表的古代诸子百家的思想中,无不闪烁着大爱精神元素的光芒,它们共同构成了大爱精神产生与发展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大爱精神之根本。树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导的科学的大爱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大爱精神,有着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也促进和谐文化建设的双重意义。社会主义大爱精神能不能付诸实践,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付诸实践,不仅要取决于大爱精神本身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还要取决于当前中国的历史条件。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现代思想史、社会发展史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重要理论命题和最璀璨、最壮丽的篇章。其理论表现就是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其实质和核心就是使马克思主义适合于中国的国情,使之与中国的民族特点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是中国思想文化中的一次真正革命,中国共产党人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树常青。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要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作为一套开放的思想体系,作为一种实践的理论,作为一门揭示客观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必须而且只能与时俱进。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如实记载和展示了革命导师实践与时俱进的历程。  相似文献   

13.
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创新史。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于实践并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就是马克思主义不断超越自己,在理论创新中不断开创新境界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来都是以与时俱进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理论。为什么马克思主义理论历经百五十余年而不衰,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而这一理论品质是由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和本质特征决定的。  相似文献   

14.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在150多年的流变历程中,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作为生命力的内在源泉,以民族化作为其与时俱进的基本规律,不断地实现着历史性的跨越,完成着理论内容和思维方法的自我打造、自我跃迁。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了丰富和完善唯物史观,对原始社会的家庭思想非常重视,并进行深入的研究与阐述。家庭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中的唯物史观的应有内容。艾思奇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家庭思想作了具体阐述。归纳总结其家庭理论的成果与缺失,对于还原唯物史观发展的历史,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家庭历史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试析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历史轨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以及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历史轨迹,指出要在实践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又一次理论创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突出了发展的时代主题;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把握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富于创造性,与时俱进,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蕴涵着对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的实践精神,凸显了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的当代价值。它标志着我们党的思想文化建设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对我们党和国家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经济时代”的文化话语:马克思文化思想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文化思想具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他对文化问题的思考与表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现实针对性;二是他的文化思想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石和内在线索,与唯物史观的发展历程相伴随。因此,对马克思文化思想的理解与阐释,一方面必须结合其历史语境,准确把握马克思所处的"经济时代"在技术与生产力状况、社会矛盾与阶级关系状况、思想领域斗争状况等方面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必须将其放置于唯物史观这一理论框架之中,结合马克思思想发展脉络来加以解读。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包含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贯穿着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民族与世界统一的内在逻辑。深入研究和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内在逻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