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艺术生产同物质生产的发展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论。有的认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中提出的“不平衡”是普遍规律。有的认为“不平衡”不是普遍规律,而是特殊规律。认为“不平衡”是特殊规律的又有两说:一说“不平衡”是阶级社会的特殊规律,一说“不平衡”是剥削阶级社会的特殊规律,在社会主义社会已经过时。有的认为“不平衡”根本就不是一个规律,而只是一种“现象”,或一种“关系”。后来,又有人持折衷看法,说“既平衡而又不平衡”是规律。我以为,这些意见都难以反映人类社会艺术生产同物质生产发展关系的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的发展例如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的论述,是在他一八五七年所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出来的。对这一论述,我国在建国以来曾有过三次讨论。这三次讨论所涉及到的具体内容虽然不尽相同,各有所侧重,而且一次比一次深入,但总的看来,讨论的焦点始终集中在对“不平衡关系”真实含意的理解上。其他诸如“不平衡”与社会发展的规律、事实是否相符,对某一时代、社会的艺术应如何评价,“不平衡”是否规律、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规律、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一规律是否还起作用,以及产生这种  相似文献   

3.
敏泽在《哲学研究》撰文论述了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差异性。他指出:第一,经济的发展与精神的生产是不平衡的。经济的发展可以带来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也可以不是这样,其间并无必然的因果关系;人们可以从人类历史和当代的发展中,举出无数这样的事例。从这一事实中我们应该得出的重要结论之一,就是:我们在大力支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自觉而努力地推进社会主义的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4.
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是文艺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弄清这一问题,对于我们正确理解作为上层建筑之一的文学艺术与经济基础的辩证关系,把握文学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促进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和发展,是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多年以来,只要一提到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基本关系,人们就往往从二者发展的“不平衡”谈起。因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到了“物质生产的发展例如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对此,先后有很多人从多方面加以解释和论述,提出了不少有见地、有价值的观点。然而也有些意见是值得商榷的。如有人就把马克思这一学说加以绝对化,认为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是适合于一切社会形态的永恒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奠基石。林彪、“四人帮”横行时期,更是肆意阉割、歪曲马克思这一学说,别有用心地片面强调“不平衡’,在他们使我国物质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5.
关于物质生产的发展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理论见于马克思 1857年 8月至 9月所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一文中的第四节。在这一部分内容里 ,马克思阐释了物质生产的发展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问题 ,说明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6.
物质生产作为人类社会基本的实践活动,不仅具有客观物质性,而且具有精神特性。物质生产的精神文化特性既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也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中。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生产劳动,是有利于人的精神文化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经济与文化一体化是现代经济的主要特征,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7.
精神生产不同于物质生产,进入21世纪以后,我们应该抓住精神生产的一些本质特征,正确处理好精神生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通过确立科学的理论认识、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等手段,始终把精神生产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精神生产不同于物质生产,进入21世纪以后,我们应该抓住精神生产的一些本质特征,正确处理好精神生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通过确立科学的理论认识、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等手段,始终把精神生产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精神生产是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多次出现和论述过的一个重要的历史哲学范畴。可是迄今为止,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却没有对它进行多少认真的社会学考察。由于精神文明的建设,需要对精神生产这个历史唯物主义范畴进行理论分析,于是报刊上陆续发表了一些这方面的文章。但其中有些问题有待深入探讨。兹就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相互关系问题谈谈个人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0.
精神生产是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多次出现和论述过的一个重要的历史哲学范畴。可是迄今为止,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却没有对它进行多少认真的社会学考察。由于精神文明的建设,需要对精神生产这个历史唯物主义范畴进行理论分析,于是报刊上陆续发表了一些这方面的文章。但其中有些问题有待深入探讨。兹就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相互关系问题谈谈个人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1.
<正> 一、市场是改革的“试金石” 市场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是交易的场所,也是流通领域。它反映着商品交换的各种关系。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国家政策、企业行为和消费者意向,都要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在市场活动中表现出来。所以说,市场是国民经济和社会经济生活的综合反映。 我国的体制改革就是要冲破旧的、僵化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的新的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以增强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增强企业自主经营的活力。  相似文献   

12.
十二世纪二三十年代,赵宋王朝在女真铁骑的冲击下,退出中原,屈居江左。从此,和守争战近一个世纪的宋夏两国关系因金朝的隔离而变得时断时续,远不如北宋时期那样频繁,以致长期以来不为人们所重视,使宋、夏关系研究仍停留在北宋时期。但是,南宋时期的宋、夏关系毕竟是宋夏关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而且由于特殊的政治局势较之北宋颇富特色。本文试图对南宋同西夏的关系进行述论以备宋夏关系研究之一端。  相似文献   

13.
精神生产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范畴。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离不开精神生产的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的精神生产问题十分重视,并作过许多重要论述。今天,我们正面临着四化建设的宏伟任务,深入、系统地研究精神生产,促进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协调发展,无疑是十分有意义的。社会的精神生产,是人类自觉创造精神生活资料和观念形态产品的活动,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生产形式。但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大多注重于物质生产,而忽视精神生产,甚至认为精神  相似文献   

14.
论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贺宝月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也被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成功经验所证明.在我国早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十分重视在自己创办的学校中实践.新中国成立后,又把它作为教育工作的方针,在贯彻中,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一...  相似文献   

15.
共同富裕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双重向度,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观的坚持发展,是百年大党主动应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不断巩固自身执政基础的实践进路,是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价值旨归的不懈追寻。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是共同富裕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前提,后者是前者的保障和支撑,二者辩证统一于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崭新征途上,统一推进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需要立足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统筹发展方式与办法、不断推动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挥第三次分配积极效用,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推动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取得根本性进步。  相似文献   

16.
原始社会精神生产是人类精神生产的初级形式,其有着与文明时代精神生产不同的特点,即与人们的物质交往、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并泛化在原始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从人类文化所面临的现实危机来看,原始社会精神生产的内核应该是人类文明走向未来的重要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和历史文化语境两方面,并通过与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同某些精神生产部门如艺术和诗歌相敌对”这一命题的比较,揭示了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的发展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的精神实质,认为“不平衡”论实际上是从物质生产同精神生产的复杂关系这个层面,更具体更深入地批判了庸俗经济学家对物质生产的庸俗解释,从而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性、过渡性  相似文献   

18.
论精神生产的实践本性刘清纪一切科学理论是否都具有生产力属性,这在学术界仍然是一个引起争议的问题。一种观点认为,理论自然科学是精神的东西,在它取得物质属性以前,不能称为现实的生产力;另一种意见是说,社会科学即使进入物质生产过程,以经营管理思想等形式出现...  相似文献   

19.
在长期封建社会中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流儒家学说不包含人文主义精神 ,加之排斥科学技术 ,致使中国教育至今留下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严重不足的痕迹。虽然在中国近现代化进程中引进了科学教育 ,但受“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思想影响 ,强化了科学教育的工具主义倾向 ,分离和削弱了科学教育中的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 ,必须在我们的教育中充分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同一而同补 ,发展教学工具的合理性 ,淡化工具主义倾向 ,加强人文主义导向 ,培养个性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马克思关于在社会发展的不发达阶段出现过某些成熟的艺术形式并形成了一定的繁盛时期的论述,说明的是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近于平行发展这一普遍规律的特殊形态。既定的艺术由盛而衰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决定某种艺术衰落或兴盛的根本因素都是物质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