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从W.S.默温(william Stanley Merwin,1929-)诗歌中的末世思想尤其是末世生态思想的表现出发,分析了诗人通过在作品中放弃使用标点符号、采用谜式诗歌创作以及对传统语言观的解构等具有后现代诗风的创作模式,向读者展示其为了破除传统人类中心主义以及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理性认知模式所作出的努力尝试.  相似文献   

2.
论狄金森诗歌意象对现代主义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玲 《云梦学刊》2000,21(2):92-94
艾米莉·狄金森是19世纪美国著名女诗人,她极具个牲特征,超前的诗歌意象表现手法确立了她作为美国第一个现代派诗人的崇高地位。她的诗学理论和诗歌创作技巧与20世纪初开现代诗歌先河的英美意象派理论和文学鉴赏大师T.S.艾略特提出的“非个性化”。“客观对应物”的理论都有惊人相似的吻合。本文拟从狄金森意象这一角度,介绍意象派和T.S艾略特的诗歌理论和创作技巧,以论述狄金森诗歌意象对现代主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柯勒律治是19世纪英国保守主义的代表人物,然而他的思想却对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J.S.穆勒产生了很大影响.柯勒律治的宗教思想、半个真理的论述以及他的知识阶层的理念为穆勒提供了修正边沁功利主义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4.
姜士昌 《东岳论丛》2022,(9):128-136
R.S.托马斯是威尔士当代诗坛泰斗。他虽终身栖居乡野,却时刻心系人类命运。他诗歌中的“机器”意象是人类悲剧命运的象征,是诗人借以反对现代物质世界的有力武器。在托马斯的诗歌中,“机器”不但毁灭了古老的文化传统,刺激了人类的贪欲,剥夺了人类的宁静,使人类精神沦丧,人性尽失,更裹挟着人类向自我毁灭的深渊狂奔。托马斯对这种“机器”主导下的自我毁灭式传统工业文明展开了猛烈抨击,其目的不是要兜售所谓的原始主义,而是要借此表达对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的期盼。  相似文献   

5.
刘长卿诗歌感情之深婉表现为由贬谪引发的缠绵悱恻、怨而不怒 ,由失志引起的犹疑不决、徘徊不定和由离别引出的深情宛转、韵味悠长三方面 ;表达之屈伸则体现为善用虚字虚词以使诗情开合摇曳、悠扬委曲 ,善用叠字以延长节奏、拓展空间和运用更为深层的语气结构以使其诗情宛转屈伸。正是这种深婉之情与屈伸之文的表里符契、本末统一才最终形成了刘长卿诗歌流利宛转、含蓄蕴藉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6.
英国作家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的诗歌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劳伦斯撰写的第一本诗集《爱情诗及其他》,一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年所著,由后人遍选的《更多的三色堇》和《最后的诗篇》两部诗集,死亡一直是劳伦斯挥之不去的主题之一。然而,越是读到最后人们越会发现劳伦斯笔下的死亡从无限哀怨的怅惘,逐渐转变成视死如归的坦然和坚定,以至于到最后期待死亡带来生命的重生。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劳伦斯不同时期的死亡诗歌,从而把握其对死亡的哲思。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由于诗人常常借助于自然景物来抒发情感,因此使得诗歌具有一种情景交融的特性。而情景交融是意象内容的核心,诗人们在意象经营中,情与景相互交融、契合,意境含蓄、蕴藉,从而使诗歌呈现出情景交融的意象美。  相似文献   

8.
伟大作家几乎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具有很大影响的后殖民作家V.S.奈保尔,有没有属于自己的思想?目前国内外学界尚未有所探讨,因其文化背景和创作的复杂多样,这样一个课题显然颇具难度.本文认为,奈保尔的思想可以概括为生存怀疑论,它以印度教存在主义为哲学基础,表现为背反的同一体形态,它们不仅反映在奈保尔本人的生活里,更反映在他的许多作品里,讨论奈保尔作品的思想内涵,离不开对其思想的哲学基础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隐喻是修辞学中一个古老的命题,隐喻对诗学的影响也很深刻。本人仅从诗歌语言张力构成的角度进行探讨。指出,从认知角度看,诗的隐喻使诗从理解走向感觉与想象;在语言的建构上,隐喻使诗歌形成语境压缩方式;并分析了构成隐喻的最基本单位是诗的意象。  相似文献   

10.
古典诗歌追求结构的圆美流转,这在构思阶段已充分显示。大体说来,古典诗歌的结构策略分三个层次:立意为先,激活神思逸想;灵觉机遇,找准切入角度;贯通意脉,选定主导意象。本文即通过对这三类层相递进、互为依存的构思策略的考察,来探讨古典诗歌结构体系的核心内涵。  相似文献   

11.
海子以语词意义返回原始的方式重塑诗歌意象,构建以石头、大地、太阳为代表的三种诗歌意象类型,营造出"生命本源"、"生命本体"、"生命归宿"三位一体的诗歌叙事空间。以石头这一原始而永恒的意象作为认识论的基点,探寻个体生存与生命的终极意义,彰显万物回归原始的生命本体观。海子以悬置现实际遇与放弃现实抗争的方式,重建自由而封闭的诗歌世界,以诗歌的绝对精神即"大诗"理想来追寻个体主体精神。这是海子的诗学贡献,也是海子诗歌的精神限度。  相似文献   

12.
圣经文学的奇幻版本——解读C.S.路易斯《纳尼亚传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S.路易斯的七卷本奇幻巨著《纳尼亚传奇》,是圣经文学的一种奇幻版本。将《纳尼亚传奇》的人物、情节等与《圣经》文本进行比较,不难看出,C.S.路易斯借儿童奇幻文学的形式,用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展露其基督教信仰的创作手法,作品故事背后所蕴含的是体现福音派基督教思想的主题。  相似文献   

13.
T.S.艾略特被西方诗坛称为“现代主义的缪斯”,他对浪漫派和后期象征派诗歌的表现力的突破,使现代诗歌增强了丰富的表现力,拓展了诗歌表达的空间,同时也给现代诗歌带来了引经据典和晦涩难懂的后遗症。分析诗人笔下的“非英雄形象”、神话色彩、宗教氛围以及时代和诗人内心形成的荒原世界,对破解艾略特诗歌意象中的复杂成分和独特的先锋创造精神才会有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4.
王卫湘 《船山学刊》2003,(2):123-127
戴望舒的诗歌是西方现代派诗歌和中国古典诗歌双向催生、共同化育的结果,前者使戴望舒的诗歌获得了超越传统的现代品质,后者则使戴望舒极具现代感的诗篇拥有一个传统文化的深广背景。在这个背景上,屈原《楚辞》描下了浓重的一笔。一、语词和意象的吉光片羽现代诗人戴望舒在运思立象时对屈骚的语词意象多有借鉴。最典型的是他的名字,这是关于诗人与屈骚联系的一个最直接的例证。诗人原名梦鸥,“望舒”是他在开始文学生涯后为自己取的笔名。《离骚》便是这个笔名的渊源所在:“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不仅戴望舒,当时与戴望舒、施蛰存…  相似文献   

15.
意象是构成诗歌的一个重要元素,从意象及其审美特性入手是解读诗歌的一个重要途径。当代藏族诗人的诗歌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相同的意象,这些意象往往具有相同的美学特征和文化内涵,这可以说是当代藏族诗歌的一个共同特点。从分析诗歌意象入手,并由此深入当代藏族诗歌,我们不难从一个侧面了解当代藏族诗歌的美学特征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C.S.路易斯(C.S.Lewis)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奇幻小说作家,同时也是基督教护教学家和中世纪、文艺复兴文学学者。路易斯认为神话是关于真理的言说,是连接神与人的中介,也是人摆脱自我的执迷,获得救赎的空间。路易斯所使用的"神话"概念更多地指向一个独特的文学类型,即路易斯本人所热衷创作的奇幻小说。因此,他将奇幻小说创作本身就视为自己分享信仰的途径。C.S.路易斯以其深厚的文学积淀和对于基督教的虔诚信仰进行奇幻小说的创作,并将奇幻小说视为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重新找回古老神话,并在其中摆脱现代困惑,获得真理性认知,恢复人神关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季桂起 《东岳论丛》2005,26(1):121-125
近代诗歌是一个特殊历史时代民族感情的记录,它有着独特的情感线索。近代诗歌总体的情感特征是“悲”。但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又具有不同的情感形态。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主要是以“忧”为特点的“悲伤”形态;甲午战争至辛亥革命,主要是以“泪”为特点的“悲怆”形态;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主要是以“血”为特点的“悲壮”形态。这三种情感形态一步步发展,使得近代诗歌感情表达的力度不断增强,最后形成对古典诗歌以“中和”之美为追求的情感模式的突破。古典诗歌美学观念由此走向解体。  相似文献   

18.
T.S.艾略特早期的部分诗歌和散文及信件中都有反犹指涉.其反犹倾向表现为他一方面对犹太人控制社会经济命脉的憎恨和忧虑,另一方面又把犹太人描绘为低劣龌龊的一族.究其根源,其反犹倾向即便不是出于主观意愿,也是其成长于其中的美国中西部和新英格兰反犹文化传统的集体无意识的自然投射.  相似文献   

19.
从快乐主义到幸福主义--J.S.密尔对边沁功用主义的修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J .S .密尔是英国功用主义伦理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对边沁理论的批判和修正标志着功用主义理论从初创时期走向鼎盛时期。以幸福理论来修正边沁的快乐主义学说 ,应当说是密尔对功用主义伦理学说最著名的修正。密尔所受的希腊古典人文精神 (尤其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 )的熏陶使他不可能完全接受边沁纯粹的快乐主义 ,并使他最终在思想上产生两个重要转折 :其一 ,不再将快乐当作生活的目标 ,而把快乐以外的目的作为生活的目标 ,这表明他已经意识到了快乐主义的悖论及其局限性 ;其二 ,把个人的内心修养当作人类幸福的首要条件之一 ,不再把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20.
跨区域华文诗歌中的变异式想象不只是一种修辞方式,而且是诗人们对中国传统的一种现代性认知思维与方式的表现。建基于这种想象之上的中国形象表现出了一种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对话性。这种对话性是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跨区域华人诗人们打造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有竞争力的中国文学经典、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形象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