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论左健(一)陶渊明雅好读书,把读书作为安顿精神、提升人格的本质需要。他不仅博览群书,融汇贯通,而且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读书命题。其《五柳先生传》曰:先生……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先说说他的...  相似文献   

2.
陈平原先生曾在一次访谈中谈到,博士论文是一个人进入学术界的入场券。而对于夏晓虹先生来说,她早在1984年完成的硕士论文《梁启超的“文界革命”论与“新文体”》就已经奠定了她之后学术道路的第一块基石。三十年过去了,夏先生不仅相继出版了《觉世与传世——梁启超的文学道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阅读梁启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等梁启超研究专著,而且还经过艰辛的爬梳整理,  相似文献   

3.
陈寅格(189O~1969),字鹤寿,江西修水人,我国著名的史学家、教育家,杰出学者,一生致力于隋唐史、佛教史、中亚史和边疆史的研究,成绩卓著,倍受世人推崇,为一代国学大师。在藏学研究领域内,陈寅倍先生也开风气之先,为藏学研究事业的肇兴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①一、重视藏语文的学习陈寅格先生主张“读书先识字”,因此在他长期的留学生涯中,非常重视外文的研习,不仅致力于梵文,同时还精心学习与佛教有关的其他文字,如巴利文、藏文、蒙文、日文、德文等,无不涉猎。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与兄衡格东渡日本留学。1909…  相似文献   

4.
虽然“当代中国著名书画大师、新兴版画运动创始人”赖少其先生已经离开我们多年了。然而人们却并不觉得与他的永远诀别(直到最近一期《收藏》杂志刊文绍介他,仍然引起广大读者的莫大兴趣);虽然他诞生在广东、逝世在广州,然而他自己却始终愿意把安徽,尤其是黄山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这不仅是因为他当年参加新四军、踏上革命征途就是从黄山市的岩寺上的路,  相似文献   

5.
“北里”非专指妓院金斗吴小如、王峰两先生在谈古籍整理的一篇文章中说,“北里”一词,“专指妓院所在”(见《读书》1997年第1期第133页),此说未当,故略为辩之。北里,除指娼妓所居之处外,更多对歌舞而言。《史记殷本记》载殷纣王“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  相似文献   

6.
朱光潜如何变成朱自清?方一偶翻《先秦汉魏六朝诗鉴赏词典》(三秦出版社1990年6月版),该书在鉴赏陶渊明《移居》(其一)时有一段话:朱自清先生认为“陶渊明浑身静穆,所以他伟大。”鲁迅先生说:“陶渊明正因为并非浑身静穆,所以他伟大。”检鲁迅《“题未定”...  相似文献   

7.
初识冯象先生的文字,是在《读书》上的“政法笔记”专栏。他的文章不落窠臼,不论标题立意还是观点论据,都能使读者眼前一亮,如《孔夫子享有名誉权否》《性贿赂为什么不算贿赂》《正义的蒙眼布》等篇章,均令人不忍释卷。除两篇前言和“法律与文学”这篇代序外,《木腿正义》(增订版)共有31篇文章,其中上编研究法律(包括法律教育、法学方法),下编讨论语言文学、宗教神话等。  相似文献   

8.
郭嵩焘简论     
郭嵩焘,湖南湘阴人(1818-1891),出身于以经商致富的封建家庭。祖上几辈都试图通过科举道路走上仕途,但不曾如愿。曾祖父是个贡生,祖父是个秀才。至郭嵩焘时家道衰微,遇上灾年,“租无所出,先生家往往不能举餐”①。郭少年时聪颖过人,读书勤奋,思想活跃。他伯父曾称道他“龄儿(郭嵩焘乳名)通事洵洵,独其读书为之,若猛兽鸷鸟之发,后来诸英,无及此者”②。郭嵩焘19岁那年以秀才身份参加乡试,顺利中举。在以后十年间连续五次参加会试,至1947年(道光二十七年)才考中进土。郭嵩焘在岳麓书院就读时与曾国藩、刘蓉结为至交。太…  相似文献   

9.
不要歪曲我国语言文字界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要歪曲我国语言文字界的现状──对李敏生的答复的答复伍铁平李敏生(后面称李君)在《北方论丛》1994年第1期发表了一篇文章,副题是“兼答伍铁平先生”,这就迫使我们不得不对他的文章进行评论。安子介先生提出“21世纪应是汉字发挥威力的时代”。对他热爱汉字...  相似文献   

10.
洪波曲曲探源头——探访张曙故居沿着安徽“红色旅游”风景线,我们来到歙县,慕名探访了被周恩来赞誉为“和聂耳同为文化战线上的两员猛将”的革命作曲家张曙的故居。张曙(1909-1938),一位与聂耳齐名的革命音乐家,周恩来同志当年在他的追悼会上亲致悼词时是这么评价的:“张曙先生之可贵,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义学家、思想家,而且还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他非常重视儿童教育,认为儿童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他认为,看看现今“十来岁的孩子,便可以逆料二十年后中国的情况”(《热风·随感录二十五》).鲁迅先生主张“用无我的爱,自己牺牲于后起新人”的精神,给儿童合情合理的教育,使他们“将来成为完全的人’(《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他认为,儿童不仅应有健康的身体,‘市耐劳作的体力,,而且过应有健康的精神。“毫没有被压迫得赢头瘟脑”,“温文尔雅,不大言笑,不大动弹”,“仿佛一个…  相似文献   

12.
屠文淑此文登载于《兰州大学学报》一九八九年第二期上.文章指出,北大孕育了七十年前的革命风暴,论功当首推蔡元培先生。蔡元培先生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科学家,也是一位民主革命家.他任北大校长期间,推行“兼容并包”“学术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首先明确学校的性质和学生学习的目的,“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为国家培养出真正的科学文化人  相似文献   

13.
散木 《社会科学论坛》2006,(11):134-142
一 如今,海外学人、大红大紫的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已逝)莫过于何炳棣先生了.他的一册回忆录<读史阅世六十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正在大陆读书界"走红".其中讲到了当年的"一二九"运动,他说:当年,"请愿、罢课、罢考,使得任何人都无法专心读书,不幸我也被卷入校内的政治斗争".此后,"1936年初春复课之后,痛定思痛,下最大决心自秋季三年级开始,尽力抽出全学年的课余时间,实现系统自修欧洲外交史的计划,务求能达到为将来留学及学位考试真正奠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从“不求甚解”谈到语言的理解问题●李恩江“不求甚解”语出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文中称:“(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梁·萧统在《陶渊明传》中指出:“渊明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可能是名人名文...  相似文献   

15.
著名历史学家侯外庐孟祥才侯外庐(1903──1987)是我国现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生前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一级研究员。先生于1903年2月6日生于山西省平遥县。五四运动时,在山西河汾中学读书,他接受...  相似文献   

16.
<正>费孝通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整十年了,但他的精神以及当年对我的教诲一直影响着我这些年来的工作与生活。先生的年纪、学识、身份和社会地位超出我们这些学生很远,我们要完全了解他和理解他是不容易的。来到他曾经工作过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工作之后,与在社会学领域的感受相比,感觉对先生的理解更加深了一层。不论读书期间还是工作之后,费先生对我们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深远的。我和先生的直接交往可以分  相似文献   

17.
李学勤先生的经历简单,我们很容易在他的著作封皮上找到,如前几个月出版的《夏商周年代学札记》说,他“1933年生于北京,读书于清华大学哲学系。1952年至1953年,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加编著《殷虚文字缀合》,1954年到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他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现在的名片上印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和李学勤先生日常接触,很少听他谈自己的过去…  相似文献   

18.
本来,“长江《读书》奖”的评选是读书界的一件幸事。但大概出乎所有人的预料,评奖竟然评出了一个“《读书》事件”。据笔者作为一个局外人的观察,这个事件有三个相互关联的内容,一是有人评判这个奖有失公允,基本上是《读书》自己的人(编者和作者)给自己评奖,谓之创“中国学术腐败之新高”;二是由此引发了一些人对《读书》这两年来立场的不满,使之成为宗派的刊物;三是对《读书》的批评引发了一场斯文扫地的人身攻击。在香港的《读书》作者、“长江奖”评选委员会委员甘阳在没有弄清楚批评他的文章作者的情况下,用典型的“文革”…  相似文献   

19.
“积淀说”:我的怀疑魏之郴李泽厚先生在谈到“积淀说”时讲,他在1956年提出的“美感两重性”(“社会功利性和个人直觉性”),“也正是指的这种积淀的审美心理结构”①。又说,“从那时起”,他“就一直认为”要研究这种“心理结构”,“后来”他“造了‘积淀’这...  相似文献   

20.
李纯甫考论     
一、生平补证 李纯甫(1177-1223)字之纯,号屏山居士,是金代后期文坛的风云人物。《中州集》卷四、《归潜志》卷一、《金史》卷一百二十六有其传记,其中《金史·李纯甫传》几乎全抄自《归潜志》卷一,仅多出“擢承安二年(1197)进士”等数句。二者都说李纯前车于正大末年(1231),享年47岁,清人施国祁《归潜志跋》已指出刘祁所说的“正大末”是“元光末”(1223)之误,可惜他没有论证,今人周惠泉先生利用史料进一步考定了李纯甫的生卒年(周文见《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3期)。此外,李纯甫的生平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