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课程向多元文化转向是幼儿、教师和幼儿园课程发展的必然诉求.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的实施理念是人们进行课程实施的指导性思想,是对课程实施整体过程理想状态的追求,是课程实施观念体系的总称,表现出对课程实施的理性认识和愿景的最佳结合,它深刻地影响着课程实施乃至课程研究的整个过程.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实施秉持主体性、主体间性、生活性、生态性、多元性等理念,体现出对幼儿与教师的尊重,对各民族优秀文化的尊重.  相似文献   

2.
知识社会学主要是研究思想、意识形态与社会群体、文化制度、历史情境、时代精神、民族文化心理等社会文化之间的联系。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它的产生与发展是社会学转向研究意识形态与社会文化内在联系的结果。它属于社会学,但是它的理论构建应走多元化方法之路。  相似文献   

3.
当前社会的"视觉文化转向"不仅仅是一个文化事件,其确切含义关涉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视觉文化转向有三种发展理路:一是社会文化转向以视觉文化为主导的文化形态,二是社会政治实践由广义的政治转向视觉政治,三是哲学思想上的视觉转向。哲学层面视觉文化转向的学理根据在于西方哲学思想中的"图像时代",政治层面视觉文化转向的学理奠基于视觉政治和哲学的"图像时代",视觉媒介、视觉政治和哲学的"图像时代"递进地解释了文化形态层面视觉文化转向的学理基础。  相似文献   

4.
张艳艳 《兰州学刊》2004,(6):274-276
“观”在整个中国审美文化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仰观俯察”、“无往不复”的游目是它的观照方式,“以物观物”、主客融通、物我不二是它的思想根基,由此其贯穿于整个中国古典的审美文化与艺术创作之中。这样的审美观照方式构成着中国传统文化体认宇宙生命和进行审美表达的特质。  相似文献   

5.
李坤凤 《南方论刊》2024,(1):107-109
世界向图像转向。当代教学思维方式的具身转向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图本转向,促使教学图本开发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项应然工作。我国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优秀文化以及社会现实生活,是教学图本开发的源泉和宝藏。教学图本的开发要遵循政治性和真实性原则,发挥图像和言语文字各自优势,使图文互为语境、互补意义、美美与共,做到图文共生,图文并茂。  相似文献   

6.
"现代评论派"在20世纪20年代与鲁迅之间的论争,实际上是东、西方留学生之间的思想分歧与论争,是当时不同的文化流派关于中国现代性的不同想象导致的必然结果。他们一方坚持欧美自由主义的社会政治理想,另一方则主张效仿法俄的社会暴力革命方式。虽然文化启蒙曾是双方共同的目标,但是由于鲁迅对文化启蒙的巨大失望,所以在"呐喊"之后已经"彷徨"。这场论争既是鲁迅思想转向的标志,也是其思想转向完成的象征。它意味着鲁迅已经放弃文化启蒙的理想,而主张立竿见影的社会革命。其实,鲁迅并不是一个坚定的文化启蒙主义者,其文化启蒙带有明显的急功近利倾向。  相似文献   

7.
论西方现代生态伦理学的"东方转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基本思想全然不同于传统伦理观,其吸收、借鉴东方传统文化中丰富的生态智慧,呈现出“东方转向”的趋势。这种“东方转向”是西方现代生态伦理学对造成现代生态危机的西方文化传统的批判否定之后所做的文化选择和价值转换,是对东方传统文化的丰富意蕴和价值的再发现。但它在方法论和价值取向上也存在意识决定论、以道德话语代替制度变革等局限性。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对中西文化的互动、传统与现代的撞击做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和"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价值和精髓."和"思想在力求于社会的稳定与协调的基础上,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法、行为方式和处世态度.它的基本功能是维系凝聚作用,推动促进作用,塑造教育作用,辐射影响作用,贯穿于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全过程,积淀于各个时代、各家学派思想文化中,是中国思想文化最完善、最富生命力的体现形式.尽管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思想对于当代仍具有其重要现实指导意义,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作出的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殷海光曾经是台湾自由主义的领袖人物,但是,在他的晚年,却发生了明显的思想转向.其生命姿态,由凌厉峻急的斗士转向温文尔雅的哲人;其哲学立场,由逻辑经验论转向道德实践论;其价值基准,由科学主义转向人文主义;其文化本位,由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者转向中国传统文化的体察者;其思想路线,由自由主义转向文化保守主义.  相似文献   

10.
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道教是中国本民族的传统宗教,它在神州大地的怀抱中诞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乳汁养育而成。道教和我国传统文化的许多领域有着血肉相联的密切关系,是我国古代整个思想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在全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就离不开对道教的研究。道教的教理、教义和修炼方术所包含的内容相当复杂,其来源也是多方面的。从道教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来看,它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大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考察:一是从它的思想渊源方面,看它吸收了哪些传统文化?二是从它的作用方面,看它在历史上对社会和其  相似文献   

11.
当以《非诚勿扰》为代表的各地婚恋交友节目再度掀起热潮,形成新一轮蔚为壮观的电视交友收视奇观之时,它引起的震撼已经远远超出电视领域,向文化、社会、心理等领域扩展。这场奇观不仅昭示了婚恋交友节目的转型,更彰显着整个电视文化的后现代转向。本文以婚恋交友奇观为研究对象,透过它的发展态势,探析电视文化的后现代本质。  相似文献   

12.
由于文化对于科学发展乃至对整个社会有着重大深远的影响,因此它应当作为科学思想发展历史的一个重要方面加以考察。通过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关系的简单比较,可以看出科学文化是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核心的现代文化,文化现代化是现代化建设的核心。  相似文献   

13.
“现代性自反”作为一种反思和建设性的运动,在后现代语境中引发了文化伦理转向,使那些显示人类生命理想的“绝对责任”、“不可解构的正义”、“无为共同体”、“弥塞亚精神”等等在经过了意义消失与神圣隐迹的凄苦之后再度返回到后现代争论的中心,成为思想瞩望的生命境界。后现代文化伦理转向的意义在于它显示了生命理想的不败,以及人类征服命运的悲情与抗争。  相似文献   

14.
袁雪生 《学术论坛》2004,(2):172-175
20世纪西方文论在经历了“非理性”转向和“语言论”转向之后 ,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的两大文论主潮开始了对人本身以及对文本“文学性”的探索 ,而它的深层转向———文化转向则将西方文论从占统治地位的内部研究走向了文化研究 ,由此重新关注艺术与人生、文本与历史、文学与权力话语的关系 ,并赋予了文本以开放的社会历史内涵 ,它拓宽了文学研究的视野 ,是一种深层的转向与历史的回归 ,具有时代的历史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15.
现代青年文化的特征及发展趋向郝梦祥所谓现代青年文化,是与传统性的成人文化相对而言的。它属于整个文化的一部分,又不同于以往的成人文化。简单地讲,现代青年文化主要是指在现代社会背景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着的青年的思想、观念和意识。现代青年文化是工业革命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视觉文化转向"不是一个纯粹的哲学范畴,也不是一个纯粹的美学范畴,更不是一个宽泛的无所不包的"视觉现象总汇",而是一个社会文化学的范畴.大众传媒的发展,特别是电子传媒视觉化影像传播的发展导致了大众传播的视觉文化转向,并由此导致了整个社会领域一系列的文化变革:文本的边缘化、虚拟影像和虚拟现实进入人们的生活空间,社会进入形象消费和感官消费时代,整个社会开始由以语言文字为主导的理性文化时代,逐渐向以电子影像为主导的感性文化时代转型.  相似文献   

17.
市场经济对图书馆事业的双重影响赵元章图书馆为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服务,同时又受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制约。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是中国社会一项根本性的变革,它正在引起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等各方面的巨大变化。显然作为我国文化事业重要...  相似文献   

18.
郑春 《文史哲》2001,(6):30-35
现代作家在海外留学过程中的专业"转向",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所谓转向,是指放弃原来所学专业转向文学,如鲁迅、郭沫若"弃医从文"、胡适"弃农从文"等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时代的作用、文学的影响、兴趣的转移以及留学生内心深处的开创意识。从科学到文学,表面上看是学人个体一种角色和追求的转换,实质上则是文化群体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思想和境界的超越,它标志着中国知识界思考、认识以及目标的提升和深入。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积淀厚重的国家,马克思主义主导下的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价值观为核心的政治文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社会转型期,中国政治文化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从单一型转向一元主导下多元滋生型。随着利益分化带来的人们思想和观念的变化,改革的深入,对外开放的扩大,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主流政治文化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催生了亚政治文化,使政治文化结构渐趋多元化。  相似文献   

20.
闫霞 《北方论丛》2010,(5):23-27
与南宋以来诗学只是有文本转向的倾向相比,明代诗学明确地发生了文本转向,由原来以文学观念、创作理论为核心转向以文学文本的研究、批评为主.这种转向,不仅是自身发展逻辑的结果,更与明代较以往更为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及文人文学活动的实际状态有着密切关系.帝王极力黜夺文人的文化身份及禁锢其思想,而文人们在当时政治、经济环境下个体意识却日渐凸显,最终凝聚成一个文化共同体,并且显示出自觉的艺术精神,这些是明代诗学转向的重要文化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