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至今日,哲学历史文献中还普遍存在着一种这样的见解:战后的英国哲学几乎无例外地都是语言哲学派,新实证主义分为两大基本流派,号称“语言哲学派”的就是其中之一,它与维也纳小组的逻辑实证主义的区别在于它特别着重于自然语言的哲学分析。的确,在一定时期内语义分析哲学在大不列颠岛的统治地位几乎是稳如磐石的,其开创者是乔治·摩尔,其次是列·维特根斯坦。但是这个见解只能说是针对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的英国资产阶级哲学而言。无论如何,至少在1959年卡尔·波佩尔已经在其著作《科学研究的逻辑》的英文版前言中对语言哲学化的方法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指责那些日常语言哲学家的以解决永恒的哲学问题自命的狂妄态度。当然,这一类的批评早就有了,但是到六十年代初才广泛开展起  相似文献   

2.
苏联《哲学问题》1985年第11期刊登该杂志编委会和编辑部题为《纪念学者、共产党员和同志》的专文,悼念不久前去世的著名哲学家鲍里法季·米哈伊洛维奇·凯德洛夫(?).文章援引由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及著名学者署名的悼词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及科学史、科学方法论等领域内的重要研究是同凯德洛夫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他的著作对唯物辩  相似文献   

3.
据苏联《哲学问题》杂志1990年第3期报道,第10届科学逻辑、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全苏会议将于1990年9月23—26日在明斯克的白俄罗斯大学召开。这是为参加1991年在瑞典召开的第9届国际科学逻辑、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的准备会议。会议将分下列小组进行工作:1、数学原理;2、非经典逻辑;3、逻辑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4、逻辑语义学,自然语言的逻辑分析;5、科学的社会学和伦理学问题;6、物理科学的方法论和哲学;  相似文献   

4.
应读者要求并征得有关出版社的同意,我们将在这个栏目中选登近年来国外出版的、有一定影响的社会科学著作中的某些章节,以使本刊读者先睹为快;因为选登的都是国内即将翻译出版的原著,故读者也可以从这里获得一点新版社会科学书籍的信息.这两点就是我们开辟这一栏目的本意.本期刊登的《逻辑实证主义及其遗产》选自英国广播公司(BBC)出版的《思想家——当代哲学的创造者们》(MEN OF IDEAS.Some Creators of Contemparary Philosophy)一书.该书是以一个非常成功的电视系列节目为基础编成的,编者是B.麦基(Bryan Magee).他在这个节目中,以恳谈的形式同一些著名思想家们探讨了当代各种哲学流派的观点.他们通过对话,把一些深奥的理论深入浅出地介绍给观众,即使是门外汉也能通过这个节目领略哲学的趣味.他们不仅介绍了法兰克福学派、逻辑实证主义、语义哲学、道德哲学、存在主义、科学哲学等,还述及哲学与文学、政治的关系,哲学的社会背景以及学习哲学的目的等与哲学有关的问题,可以说,这本书是了解西方哲学思想的一个窗口.该书的中译本即将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此次开辟的新栏目曾得他们及译者的支持和帮助,谨向他们致以诚挚的谢意.我们同样希望其他出版社和译者、读者向我们推荐好书,以使这个栏目越办越好.此外,本栏目刊登的译文,均已征得有关出版社的同意,故版权仍归出版社所有.其他出版物如需转载,必须经有关出版社认可.  相似文献   

5.
R.基特的《社会科学中的实证主义、自然主义与反自然主义》(1971)作为一篇开拓性的文章是最早明确阐述一种实在论的科学哲学对于社会科学的含义的文章之一。基特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自然科学方法论是否可以运用于人类行为的研究……部分地取决于我们怎样看待这种方法论”。“既然实证主义不能看作是(自然科学方法的)正确解释,那么对自然主义与反自然主义的全部问题就必须进行重新审察。”  相似文献   

6.
在艾耶尔对哲学的许多富有影响的贡献中,包括了在其哲学发展不同阶段上所作的关于形而上学本质的论述。其早期观点是维也纳学派(更一般地说,是逻辑实证主义)反形而上学观点的明显翻版,而其后期观点,正如他通常强调的那样,在某些决定性方面则受惠于皮尔斯的实用主义和雷姆塞对理论的结构的分析。本文有两个主要目的。一是重新考察艾耶尔后期的形而上学观;二是通过揭示常识、科学和形而上学之间的关系来维护我自己关于形而上学本质的论述,并证明其有用性。  相似文献   

7.
于尔根·哈贝马斯是一位知识渊博、著作繁多的作家。他的主要著作有《大学生与政治》,《公众社会结构的变化》,《理论与实践》,《认识与利益》,《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和科学》,《论社会科学的逻辑》,《社会理论或社会工艺学——体系研究有何成果?》,《哲学政治学的特征》,《晚期资本主义的合法化问题》,《论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政治小丛书》,《交往行动理论》等。哈贝马斯被认为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代表。他的学说虽然涉及面很广,但主要  相似文献   

8.
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早年就对逻辑感兴趣,他不仅研究了胡塞尔的《哲学研究》,并且熟悉弗莱格的工作和他的《数学原理》.他还精通经院逻辑:他在大学授课的论文题目为《邓斯·司各脱的范畴和意义的学说》.他曾在马堡大学作了题为《莱布尼茨逻辑的形而上学基础》的系列演讲.本书是德  相似文献   

9.
苏联哲学界过去对爱因斯坦的哲学观点一直采取否定的评价,认为他的哲学观点与马赫主义接近。本文作者一反以往的这种评价,从许多方面肯定:爱因斯坦的世界观和任何一个唯心主义哲学体系都不相同。指责他为贝克莱主义、马赫主义、新实证主义、唯我论等等,都是没有科学根据的。爱因斯坦在一系列问题上的观点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他自发地从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走到了辩证唯物主义。这在苏联哲学界关于爱因斯坦哲学观点研究和评价上是一种新的见解,值得我们注意研究。文内插题是我们加的。  相似文献   

10.
普通系统论的历史和现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根据路·冯·贝塔朗菲的观点,系统论(SystemsApproach)包括普通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等.普通系统论(General Systems Theory)是现代科学方法论流派之一,一门新的边缘性学科,目前在国外颇为流行.路·冯·贝塔朗菲是普通系统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原籍奥地利,生物学家,晚年在加拿大和美国教书和从事科研工作,他大力研究和积极提倡普通系统论,写了不少这方面的论著.本文反映了美国研究普通系统论的一些主要观点.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 尤尔根·哈贝马斯是当代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其思想尤其是社会哲学及方法论对现代社会科学的影响,可与韦伯等媲美,正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起着愈发重要的作用。哈贝马斯1929年出生于德国的杜塞尔多夫。曾在海德堡大学、法兰克福大学任教。哈贝马斯著述颇丰。择其要者,有:《社会舆论的结构》(1962);《理论与实践》(1963);《社会科学的逻辑》(1968);《认识与人的利益》(1968);《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1968);《文化与批判》(1973);《晚期资本主义的合法性问题》(1963);《重构历史唯物主义》(1976);《交往行为理论》(1982);《现代性的哲学辩述》(1987)等。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西方科学哲学发展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的西方科学哲学 ,从逻辑实证主义到否证主义、历史主义科学哲学、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 ,直至后实在论的科学哲学 ,其发展虽学派林立 ,但与其他哲学流派相比 ,科学哲学在概括和普及科学方法 ,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的过程中已充分实现了其价值。本文试图概括 2 0世纪西方科学哲学的特点 ,进而展望当代科学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范振杰 《学术交流》2006,(11):15-17
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观实质上是科学本身的发展观,它只是相对于传统哲学而言的一种新的哲学态度。它是对何以作为科学事实或科学真理的一种哲学思考。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观倡导:科学的客观真理只允许确认事实,要求科学必须排除一切价值判断,因此“形而上学”必须排除,既而哲学应该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从逻辑实证主义理论自身的发展来看,逻辑实证主义者们都力图排除形而上学,使哲学科学化,但是他们最终无法建立具有普遍性的科学观,因而使理论自身陷入不可走出的困境。逻辑实证主义从经验证实原则出发来企图获得绝对真理的努力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科学虽然是人类理性的事业,但作为理性的承载者的人的价值和信仰也是不可排除出去的。科学本身就包含着人的价值等非理性因素,因而作为认识论的科学观必然要包含“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4.
人和人道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界讨论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论题。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各个主要流派大都力图根据各自的基本观点来阐述人和人道主义问题。现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的现象学及其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爱德蒙·胡塞尔(1859—1938),也力图从现象学的基本观点来发挥他关于人和人道主义的观点。本文意在评述和分析胡塞尔现象学的基本观点与关于人和人道主义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阐朗胡塞尔在关于人和人道主义观点的论述中,贯穿着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哲学路线的实质;并着重分析作为胡塞尔人道主义的根本特征的人和科学的根本对立。  相似文献   

15.
本文所评述的是当代西方哲学中曾经是影响最大的一个哲学派别逻辑实证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可证实性原则”。作者指出了这一原则在整个逻辑实证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并对这一原则所包含的两个方面的内容:“经验的证实”和“逻辑的证实”作了比较详尽的剖析。文章既肯定了这一原则所包含的合理因素和在科学方法论发展史上的地位,也揭示了它的内在的、不可克服的缺陷和片面性。文章还具体地分析了这个学派虽然为克服这些缺陷和片面性作了种种的修正和弥补,但仍未能摆脱由此陷入的困境,而终于导致这个哲学派别的影响日趋衰弱。  相似文献   

16.
中西辩证思维结构的共性──评《文化比较中的中国》艾四林联邦德国著名中国哲学史学专家汉斯·海恩茨·霍尔兹的新作《文化比较中的中国》作为《辩证思维丛书》第9部于1994年由科隆了特出版社出版。全书除导言外由两大部分组成。在第一部分“古代中国的语言和世界图...  相似文献   

17.
行为主义政治学方法论是在19世纪中期以来西方文化、哲学、科学发展的推动下形成的。它以行为科学的研完方法为其基础,以反理性主义、科学主义两大哲学思潮为其理论根据,以逻辑实证主义作为统一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的工具。它引起西方政治学的巨大革新:科学化、动态化和科际化;但由于其自身缺陷形成的种种消极因素而导致后行为主义革命,使当前美国政治学研究方法趋于多元化。研究它的利弊所在,对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现代马克思主义者在严格确定哲学问题的存在方面所遇到的困难的严重性,只有新实证主义的各种流派在围绕这个同样的问题进行激烈争论时所遇到的困难才比得上。笼统地说,现代马克思主义者和新实证主义者的目标是相同的,即研究搞形而上学的哲学  相似文献   

19.
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法国丰富多样的社会政治生活和哲学生活中,“发生结构主义”占有特殊的地位,这是近年来变得非常流行的一个哲学文化流派。“发生结构主义”的创始人是资产阶级哲学家、社会学家L.哥尔德曼,在当今的哲学思想中,它是一个独立的思想流派,就方法论而言,它更接近于法国的“新马克思主义者”,而不是结构主义。罗歇·哥尔德曼(1913—1970)从1961年起领导布鲁塞尔社会学学院的文学社会学  相似文献   

20.
瓦季姆·尼古拉耶维奇·萨多夫斯基是苏联系统研究科学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哲学博士,从1979年起任苏联《系统研究·方法论问题年鉴》的副主编。1960年时他就发表了较有影响的文章(B.A.列克托尔斯基,B.H.萨多夫斯基《论研究系统的原则》,载苏联《哲学问题》杂志,1960年,第8期,第67—79页)。他多次参加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方法论和科学逻辑方面的国际会议,他的文章和著作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外发表。B.H.萨多夫斯基现已成为苏联国内外一位颇有影响的系统研究的方法论专家。1971年,他提出了一般系统论是元理论的观点(《一般系统论是元理论》、《第八届国际科学史会议,分组:系统处理方法和一般系统论的历史和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