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当代的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是历史发展的逻辑结果。中国古代国家经济治理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中形成并汲取了百家争鸣各家思想,主要包括农本思想、民本思想和政府干预思想。这些思想对当代中国的治理思想奠定了坚实基础,新时代促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的政治实践中,我们受其启示,就应该坚持习近平总书记的"三农"治理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思想;坚持更好发挥政府积极作用的治理思想。  相似文献   

2.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而文化特别是先进文化的选择决定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先进文化是一切优秀历史文化的荟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时代精神的升华,是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凝聚力和内推力。作为一个无产阶级执政党来说,能否选择先进文化的指引并始终代表其前进方向,决定着自身、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存亡。历史表明,把握住文化选择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就抓住了理解中国现代化的"主线"。在21世纪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而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必须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先进文化选择等几个方面的关系,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推进中国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周平 《江汉论坛》2013,(6):5-12
中国自秦统一并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权以后,为了实现对国家的有效治理,逐渐形成了有关地方的建立、授权、调整和治理以及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制度框架。这样的地方制度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经过不断的调整而趋于稳定,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地方制度文化。同时,这样的地方制度及其文化,也深刻地影响着后世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及地方政府的运行、改革和治理。建基于西方国家历史的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分析框架,无法全面揭示这样一种植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地方制度的独特内涵,因此有必要在全面梳理其历史演变过程的基础上对它作出深刻的阐释。  相似文献   

4.
文化的改革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实现国家文化治理的现代化。《决定》对文化的新论断抓住了解放文化生产力的"牛鼻子",切中要害地实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把握了现阶段文化发展规律,夯实了国家文化治理的基础,完善了文化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在价值祈向上推动由政府文化管理走向国家文化治理。  相似文献   

5.
论国家哲学的内涵、生成方式及其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哲学作为一个国家发展的基本方式,内涵非常丰富,不仅要从历史规律的必然性上阐释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而且要从道义的准则上对其加以评判,是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理论体系,是通过上层建筑方式表现出来的反映统治阶级真理观和价值观的社会发展(革命)学说。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国家哲学的渊源,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其渊源也不尽相同。国家哲学以革命、选择和决定等方式生成,在实践中发挥着指引功能、论证和评价功能、预测和教育功能等。  相似文献   

6.
国家文化安全视阈下的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文化安全是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已经引起各国政府和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它具有隐蔽性、长期性及潜移默化的特点,较之军事安全、经济安全和信息安全等具有更大的杀伤力。新疆特殊的地理文化环境决定着其在国家安全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承载着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和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使命。因此,从文化安全视角,研究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中的问题及其策略应对,对进一步发挥新疆双语教学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政府能力是政府自身素质的综合体现,对于一个社会和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我国传统行政文化中,既包含着如“官本位”等对政府能力提升起消极作用的观念,也包含着如“和为贵”等积极思想; 在提升政府能力过程中,要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发挥传统行政文化内生价值机制的作用,构建现代行政文化。  相似文献   

8.
中华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许嘉璐 《文史哲》2004,(2):5-11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标志,它可分成不同的层次和类别。中华文明丰富多彩,错综复杂。中华文化来源是多元的,商周以来,中原文化逐渐向外扩散,并吸取周边各种文化,从而成为中华文化的主体。任何文化,单凭自己的内部力量,难以有大的发展。中华文化在成长和细密化过程中各种学术异彩纷呈,并以其博大的胸怀广泛吸收异质文化。20世纪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从封闭消沉走向文化自觉的历史。民族的文化自觉决定着文化走向和建设的快慢、质量的高低。当前,应该对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民族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抢救,鼓励发展雅文化,建设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好地方文化。  相似文献   

9.
黄勇  邱观建 《江汉论坛》2004,1(6):107-109
先进文化,是人类历史进步的结晶,世界文明的精华。能否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研究中国的先进文化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乃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哲学、政治、经济、文化本身、人的全面发展等不同层面对先进文化进行多维透视,以剖析先进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马向远 《船山学刊》2005,(1):149-151,123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直接决定着国家的稳定、安全和发展问题。辛亥革命前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内在地演绎了市民社会的发展及其与社会形态转变的历史逻辑性。  相似文献   

11.
"天下观"与"文化中国"的历史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永吉  徐长安 《河北学刊》2002,22(6):140-144
自中华文明产生之初 ,它就逐步形成了一种融宇宙观、政治观和文化观于一体的“天下思想”。“天”与“礼”是中国古代“天下观”中的两个核心理念。在中华文化发展历程中 ,“天”被构建成为王朝政权合法性的来源 ,“礼”则成为“夷夏”之间相分相融的主要标准。正是对“天”的推崇和对“礼”的主动认同 ,使中原之“中国”和周边之“四夷”都以正统的中华自居 ,从而共同构建了一个“文化中国”。在近代以前 ,“文化中国”真实地反映了不同民族间的交往与融合 ,最终促成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提出了在反思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建设新的民族文化的课题。反思传统文化要克服偏激 ,以平和的心态面对自己的文化传统。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其非宗教性 ,以伦理哲学作为文化的核心 ,宗教与宗教理论相对不发达。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特性是其致用性 ,不注重自然科学与原理的研究 ,而关心经世致用的为人处世之道。中国古代应用技术方面取得若干成就 ,但在理论科学方面几乎是空白。非宗教性与致用性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世俗性特征。这一特征对当代中国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袁进 《社会科学》2006,3(9):170-175
近代“同光体”作家常常被视为“顽固派”,其实是冤枉了他们。他们并不拒绝改革,也主张引进西学,他们只是反对完全用西学代替中学,仍然坚持以中学为本位,尤其是坚持中国传统道德的立场,这就是他们复古主义的依据。他们普遍采取一种保守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力图打通中西古今,复兴中国文化。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爱国主义者,强调写诗要抒写自己的感受。他们在创作上有自己的特点,继承了古代文学“黍离之悲”的传统,达到近代很高的成就。  相似文献   

14.
中华科学文化在近代落后于西方,但是在古代中华科学技术曾经领先于世界,对于世界科学进步起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试从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及用人制度的推动作用、教育机构对科学知识的普及作用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几个角度分析促进中华古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借鉴《文化与帝国主义》一书的某些观点,针对当今的文化霸权主义及中国传统儒家学说的振兴与现代化问题,只有把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认真的进行反哺、扬弃、并且积极的融入世界文化,才能真正的做到全球化,才能真正实现儒家文化的回归和弘扬.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社会政策偏向补缺型。它是在中国威权主义、相对稳定的经济环境、传统福利文化、法团主义薄弱的背景下形成的。这种补缺型社会政策面临诸多挑战,迫切要求其向“适度普惠”转变。文章从“公正发展”的基本理念、政府责任、筹资制度、立法、政策能力建设等方面阐释“适度普惠”社会政策的构建途径。  相似文献   

17.
《灶神之妻》与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一直是生活在东西方两种异质文化,即美国“主流”文化和民族“边缘”文化中的美国华裔作家们体验最为强烈,也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通过其第二部作品《灶神之妻》对中国母亲形象的刻画,将具有东方传统特征的“母亲”与深受西方文化浸润的“女儿”之间的矛盾,艺术地提升到东西方文化冲突的层面上来,体现其所倡导的“继承母文化,吸纳新文化,东西方文化必然走向融合的文化‘大同’趋势”。  相似文献   

18.
我国政府已把动漫作为重要发展的文化产业,中国动漫业成长空间十分广阔。但目前还存在动漫产业受到国外的冲击,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动漫产业中被边缘化等问题。重温经典,我国动漫产业很早就开始了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当前的中国动漫业应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创造性地把中国传统文化运用到动漫产业中来,这是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一条现实之路。  相似文献   

19.
王红阳 《理论界》2013,(10):181-184
大学精神对国家、社会、大学生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大学精神的文化根基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中国当前的大学精神虽然在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消极的方面,而这些方面从根本上讲是由于我们当前的文化系统出现了问题.因此,要解决当今社会文化存在的问题,路径之一就是进行文化自觉,要匡正大学精神也要必须进行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有宏观上的文化自觉,有微观上的文化自觉.对于大学而言,微观的文化自觉也就是校园内的文化自觉,只有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改善局部的文化小气候,才能为大学精神的匡正提供坚实的文化基底,才能从根本上还大学精神本来的面貌.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多样的形式和辉煌的成就在世界舞台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同时,对当代我国乃至世界的设计艺术不断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并为其注入了不朽的生命力量。当代中国设计应当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使人们更多地发现中国设计之美和传统文化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