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是落实中央廉政精神、规范财政支出,加强财务、财政资金管理的一项新举措,是我国人民长期探索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必然结果。根据本人几年来的集中核算工作,感觉到这一制度的实施,规范了会计核算工作,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和会计工作效率;财政资金调度趋于合理,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加强了会计监督,减少了单位财务支出中可能发生的违规违法行为;促进了预算制度执行,确保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但是,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在会计集中核算的初始阶段,也必然存在其局限性和不够完善的地方,其职能作用还…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到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政府财政对农村的支持力度会逐渐加大.财政资金在总量上和增长率上都会有新的提高。在支出结构上正由传统的以行政事业单位为主,转向以保护农民和提供农村公共产品为主。建立完善农村公共财政支出制度既是建立覆盖城乡公共财政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规范实施各项保护农业政策和建立农民增收减负长效机制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3.
自2008年电视调解类节目不断涌现并迅速走红后,由于其容丰富、生动直观等优势,深受广大观众的关注,其所具有的培育公民法治意识的价值也引起专家和政府的重视。本文以电视媒体为例,深入探讨电视媒体调解的功能和做法,寻求公民法治意识培育的有效途径,以期通过公众法治意识的提升来促进我国法治社会的构建。
  一、公民法治意识培育概述
  国内学者在公民法治意识培育模式设计上,可分为宏观方面的“客体外生型培育模式”和微观方面的“主体内生型培育模式”。“客体外生型培育模式”强调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完善法律制度和市场经济制度。1“主体内生型培育模式”则强调要从公民个体层面,将相关的法治理念和精神诉求深植于公民的人格系统,形成一种内涵有法治意识的公民文化,而后又将这些价值观认同或公民文化转化为外在的行为模式。2笔者认为,无论是外生型还是内生型培育模式,在公民法治意识培育上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实现公众的认同,公民法治意识的形成需要一个发展的过程以及有效的培育。公民法治意识的形成需经过服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而认同是公民法治意识形成的前提和关键。在法治中国建设中,认同是个体对规则本身的意义认知,是确立自觉遵从态度的开端,唯有认同“人”才会不折不扣地遵从和执行制度规范。因此,如何实现大众对规则的认同,是我国公民法治意识培育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实现财政预算制度的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财政预算制度的现代化,就要使财政预算公开、透明,就必须强化人大职能和权力。政府预算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公平、公开的公共财政,为此,必须抓好“预”、“算”、“审”这三个关键点。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必须正确把握现行财税体制的内在矛盾,认识改革面临的障碍和困难,提高财政的透明度。借鉴国外财政制度建设的有益经验,建立一个能够确保长治久安的公共财政制度。  相似文献   

5.
加快城市化进程,是包括“十一五”在内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在这一时期,建立和完善城市公共财政制度,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环节。公共财政模式是与政府自身改革与职能转换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目前中央已明确提出将建立和健全公共财政体制,作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任务。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提出要健全公共财政体制,为进一步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6.
市委书记汪洋同志最近指出,“十一五”时期,无论着眼国际国内,产业的梯度转移都可能会进一步加快,一定要把握这个大的趋势,积极引进大量的外资和内资。结合潼南实际,贯彻落实好汪书记的讲话精神,首先必须明确一个认识:招商引资是潼南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为此,要认真在全县范围内开展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大讨论,牢固树立“无外不富、无外不强”的开放意识,“放水养鱼、欲取先予”的战略意识,“你来投资、我来服务”的服务意识,摒弃一切不利于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思想观念,破除一切不适应招商引资的条条框框,努力做到全县上下对招商引资思想上重视、工作上做实、观念上更新。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当前要着重解决好四个问题,理清潼南招商引资思路。  相似文献   

7.
谭新生 《决策导刊》2006,(11):28-29
进入黄水,可以看到一块醒目的巨幅宣传牌:“自强不息,开拓开放”。这是市委书记汪洋同志在市委二届九次全委会上明确提出三峡库区乃至整个重庆要树立的人文精神,这也是正在让黄水人走出心理大山,突破思维峡谷,思想涅磐的精神之魂。  相似文献   

8.
让公共财政阳光普照"三农",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对建立我国财政运行新模式的一个重要定位.这一新的制度安排,把公共财政和"三农"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对解决"三农"问题和财政改革,都将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二,介词“对”的规范使用问题 公文标题中,介词“对”也有一个如何规范使用的问题。笔者在前文曾阐述过,介词“对”不可随意替代“关于”,用“对”替代“关于”有时会产生歧义性语病,即使没有歧义性语病也不宜提倡。这是因为“对”虽然也是介词,但在发文机关后仅起引进对象的作用,不能像“关于”那样起到关涉作用和提示标题的作用,而且用“对”替代“关于”还改变了标题的正常句法结构。  相似文献   

10.
读来读往     
《经理人》2008,(4):36-36
“资源匮乏”、“环境危机”已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我们面临的严峻现实。“绿色生产力”是生产力经济学为解决这一问题而提出的新概念。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难题。然而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绿色生产力”仍然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因为,我们不可能指望生产者积极地制造“好环境”。生产“好环境”只能依靠制度约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制定落实制度的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往往是针对某个方面问题而制定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不落实就解决不了这方面的问题。因而制度需要落实,不落实不如不制定。而现在,我们的“法规”制定了不少,“制度”制定了不少,“意见”制定了不少,“规定”制定了不少,“规程”制定了不少,可是如若光制定不落实,问题还是“涛声依旧”,制度就成了一纸空文。……  相似文献   

12.
文化是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然而,文化不仅是一种精神力量,也是一种生产力,一种在当今社会凸显的文化生产力。李克强总理曾强调指出:“建设河南文化产业,要求我们必须从‘大文化’的角度来看待河南文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从而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那么,如何将地处中原的河南“大文化”转化成为一种生产力,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3.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更是一种精神。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民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籍华人朱棣文曾一针见血的指出:“中国学生很刻苦,书面成绩很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这是与美国学生的主要差距。”我认为这一评价非常中肯、切中时弊,那么,我们的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怎样失去的呢?我认为根本原因在教育本身--考试频繁、死记硬背、作业机械重复,磨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数学现象的好奇心;题海战术,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几乎是一种被动的行为。  相似文献   

14.
免监考让应考者脱离了监考人员的“监视”,但是也给自己留下了自我监督的要求。这一过程是对考生自律意识与诚信意识的考察,也是对责任感的培养。免监考制度在考试之外体现了对个人价值的重视,它或将成为现行考试制度一个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15.
薛果 《秘书之友》2009,(11):38-38
在实际工作中,主管领导在对信访工作者提要求时,往往把“热情热心”放在首条,这给信访工作者一种心理暗示:似乎有了“满腔热情”,信访工作就能够做好。对信访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提出要求是一回事,信访工作者有无回应以及回应程度如何是另一回事,这种信访工作管理理念在整个信访工作管理与实践中的地位与作用又是一回事。喜欢提精神的、道德的东西而不习惯用制度、规则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这确实是国人的一种顽固的共有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6.
张红 《科学咨询》2007,(3):41-42
首先是内部会计控制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领导的管理意识淡薄,不遵守内控规定,不按程序操作,频频使用例外原则,导致内控制度威慑力下降。再加上企业内控制度的具体执行人员责任感不强,造成制度落而不实、有章不循的状况。其次是企业内控制度不科学。多数企业所设置的内部控制不具备一个整体的框架,仅停留在制度的文字编写环节上,缺乏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一些控制的“死角”始终不触及,内部控制缺乏创新,形不成一个健全的机制。在内容上多局限于财务会计方面的控制,忽视组织管理、风险管理方面的控制。第三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执行不力。相当一部分企业对建立内控制度不够重视,内控制度残缺或有关内容不够合理,把制定的制度当作应付有关部门检查的“挡箭牌”,使其徒有其名,而不管内控制制度执行情况如何,遇到具体问题强调灵活性,使内部控制流于形式。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既是新农村发展的美好蓝图,也彰显着新农村建设的理念、思路和方法。笔者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关键、最根本的任务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本质力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文化哺育和传承民族精神,反映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骄傲行为和心理的功能,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建设社会义新农村,必须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代表一个时代的先进文化,它将会拓展农民新的视野,激励农民昂扬斗志,锤炼农民道德品格,激发农民创造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学习江泽民同志十五大报告过程中,注意到文中曾有多处提及“规范”的问题。比如,在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问题中,要求“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在对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问题中,提出“实行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程”;在实施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问题中,提到“依法加强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包括证券市场的监管,规范和维护金融秩序,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等等。笔者从中领悟到,在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一是规范问题很重要,规范的力度应加强。二是不规范运作的现…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铜梁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财政工作,以增收节支夯实财力基础,以健全职能保障公共需要,以深化改革提升管理效益,财政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财政实力不断发展壮大;财政管理体制不断完善,事权财权日趋规范,县对乡镇财政管理体制、转移支付制度等调整完善到位;农村税费改革、部门预算、会计集中核算、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管理、“三大听证制度”、“乡财乡有,代管消债”等一系列财政改革相继推出,公共财政管理体系显现雏形。主要做法是:  相似文献   

20.
古训道:“百善孝为先”、“父母在,不远游”。孝敬父母是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也是作为子女应当恪守的最基本的家庭责任。2013年7月1日起施行的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关于子女“常回家看看”的精神赡养条款,自其提出到最终入法,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和争议。这一“道德入法”能否有效解决“空巢老人”的晚年悲凉之景?笔者认为现今“空巢老人”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立法者将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写入法律,有着良好的立法初衷,但是要想让老年人体面有尊严地生活,仅凭一个条文恐怕会收效甚微,还需完善一系列的配套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