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瑶族和畲族是我国古代越人发展而来的两个民族,在神话传说、风俗习惯、族名来源、居住地域、历史文献等各个方面。都斑斑有迹可考。 苗族和瑶族在语言谱系上虽然同属一个语族,古代和现代也多半错居一地,但在汉族的文献上,“三苗”之名却与“百越”之称相对出现,说明有史以来他们就不属于一个族系。其次,苗族传说以伏羲和女娲为始祖,瑶族和畲族则以“槃瓠”为始祖(评后),二者在始祖传说上互不相涉。再次,苗族自己的历史传说中,只提到他们与九黎蚩尤的关系,后来还和楚国的先祖有过密切的关系,而古越人既与蚩尤异源。又不与楚人同流,故苗族同古越人及其后裔瑶族、畲族在各个方面都没有关系。  相似文献   

2.
从苗族民间传承文化看蚩尤与苗族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蚩尤与苗族族源的研究关于苗族历史,过去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记载,汉文献对明清以来的苗族历史记载还稍多一点,但对古代特别是远古的历史记载很少。然而,苗族民间文化传承的历史资料(神话、传说、祭祀、信仰、歌舞、服饰及各种习俗)却记载得很丰富。这是苗族古代文化“遗留物”、“活化石”,是研究苗族古代历史的重要史料。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把苗族历史源头追溯到“三苗”和蚩尤九黎时代。这就涉及一个问题:民间文化传承资料能不能印证历史?如何运用这些资料来说明历史?我们认为,民间传承资料不完全是信史,它们在传承过…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来,研究我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著述不断问世,苗族青年学者杨正文撰著、贵州民族出版社新近推出的《苗族服饰文化》,就是一部别具特色的佳作。全书共30万字,分为8章34节,另加一个附录“广西云南苗族瑶族服饰采集纪实”。作者在逐章介绍了历史上的苗装、苗族支系与分布、服饰类型与风格、纹饰造型、苗族服饰文化的技术基础等方面内容之后,还专门用两章的篇幅对苗族服饰进行了人类学的考察,并分析了80年代以来苗族服饰的变迁态势。这部引人入胜、特色鲜明的专著,填补了我国民族学界对民族物质文化领域研究的一个空白。通…  相似文献   

4.
古代聚居在黔东北万山、铜仁、松桃与川东南秀山、酉阳,以及湘西广大地区的苗族,自隋以后逐渐形成在服饰上的崇尚红色的特点,并把这种特点保持到清朝末期。于是,这部分苗族便得了“红苗”的他称。红苗不仅都使用苗族东部方言,而且风俗习惯也相同。关于它的来源,目前有西来说、土著说、北来说等三类。在这里,笔者试图从红苗的风俗来探讨它的族源。1 有一个红苗广泛流传的故事叫“官母犬父”,有的学者把它称为“神母犬父”,苗语是叫“乃拐玛苟”。这个故事的前半部与《后汉书·西南夷列传》中所载的盘瓠故事,可以说同出一辙。官母犬父故事在红苗中家喻户晓,  相似文献   

5.
喇叭人述略     
“喇叭人”是明代初期屯兵贵州西南部的军事移民和当地土著民族长期融合产生的族群。在长期相对封闭的环境里,“喇叭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地域文化。本文对喇叭人的形成以及其族称“喇叭苗”的来历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喇叭人在居住、宗教信仰、服饰、语言、婚丧习俗、节日和禁忌等方面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苗族服饰的起源及其图案造型 服饰的产生、形成和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特别是与气候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各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对服饰的形成和发展,也起着重大作用。“高高的发髻,象锦鸡的羽冠;宽宽的花袖,象锦鸡的翘膀;密密折折的长裙,便是锦鸡的尾羽。”这支苗族古老的民歌,形象地说明了苗族妇女服饰的来源。 苗族人民以其无比的智慧,创造了丰富多彩、风格独特的民族服饰艺术,由于各地区苗  相似文献   

7.
再论苗族的迁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苗族历史悠久,迁徙频繁,吞吐量大,视野宽阔。涿鹿战败,九黎部落中的部分苗族先民融合成毕夏族,大部分南下“左洞庭,右彭蠡”,建立“三苗国”,这是苗族的第一次大迁徒。尧舜禹不断对三苗国用兵,最后三苗国破,“窜三苗于三危”,“放兜于崇山”,这是苗族的第二次大迁徙。千多年后,强大的楚国形成,苗族是楚国的重要成员,而楚国被秦国灭后,苗族或融合于华夏,或四散他乡,这是苗族的第三次大迁徙。公元17、18世纪,“雍乾”、“乾嘉”、“威同”三次大起义失败,封建王朝残酷镇压,苗族人民又从湘、黔走云南,从云南走东南亚,这是苗族的第四次大迁徙。20世纪70年代,东南亚的地区霸权主义的战争和排苗运动,迫使苗族人民远渡重洋,分布于美国、澳大利亚和圭亚那、法国等国家,这是苗族的第五次大迁徙。苗族的不断迁徙流动,使自己的一部份融合于他族,也使其他民族成员融于自己,形成了苗族人民的宽广性格和丰富文彩。  相似文献   

8.
贵州苗族服饰文化历史景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服饰与环境感应相协调的原理,即是在以地理区位偏远和社会经济欠发达的主要背景下,贵州苗族服饰保留了独特的历史文化风格。本文通过对其服饰文化景现形成的历史地理背景和对其服饰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历史景观探析,指出贵州苗族居住的山区地理环境是其服饰文化地理错落分布、服饰文化历史景观丰富多彩局面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贵州苗族服饰文化空间格局,在中国服饰地理上占有重要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9.
苗族是我国南部分布最广的民族之一,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尤其以服饰文化最有特色。苗族服饰款式繁多,工艺精湛,绚丽多姿。它蕴藏了浓郁的民族文化内涵,记载了苗族社会历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节日 在祖国西南的贵州高原上,居住着2800多万各族人民,其中苗、布依、侗、彝、水、回、仡佬、壮、瑶等少数民族人口占四分之一以上。贵州各族人民在共同开发贵州高原的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许许多多的民族传统节日。据不完全统计,一年之中,全省有各种民族节日集会875次(处)。按民族分,苗族547次,布依族168次,侗族66次,水族  相似文献   

11.
苗族是我国南部分布最广的民族之一,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尤其以服饰文化最有特色。苗族服饰款式繁多,工艺精湛,绚丽多姿。它蕴藏了浓郁的民族文化内涵,记载了苗族社会历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羌族     
羌族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之一,自称“尔玛”。现有八万多人口,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的茂汶羌族自治县、汶川、理县、黑水、松潘和绵阳地区的北川县等地。居住在茂汶县境内的有五万多人。大多数以村寨形式“附山而居”,少数住在公路沿线城镇附近,与藏、汉、回等族杂居。茂汶是我国唯一的一个羌族自治县。  相似文献   

13.
论黔东方言区苗族服饰文化与其生境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不能创造文化,但可以稳定文化,甚至可以模塑文化。黔东南苗族的服饰特点与其生 存环境的关系便是一个例案,该支系苗族历史上被泛称为“黑苗”,乃是其衣作特点的表现,这一特点又与 其生息于大山箐林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在历史进程中,随着自然的退却,社会化的进一步实现,苗族服饰 又具有了诸多社会性特点,这乃是苗族文化适应社会环境,自觉创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苗族 ,是中国古老的民族 ,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区 ,人口近千万。在数千年的历史岁月中 ,苗族形成了自己优良的民族传统 ,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近一二十年来 ,在研究少数民族文化风俗的热潮中 ,我国学术界的苗、汉学者及有关人士 ,都十分重视对苗族传统文化的研究 ,并取得了显著成绩。《苗族文化史》集学术界和作者本人多年研究之大成 ,对苗族文化和风俗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的综合研究和历史阐述 ,自成体系 ,材料和观点多有独到之处 ,填补了学术空白 ,将苗族文化的研究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5.
何子 《社区》2009,(2):31-32
水族,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原生态民族,大多聚族而居,在贵州就有32万之多,他们百分之九十都居住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的榔木寨就是这其中的一个水族聚集地。  相似文献   

16.
少数民族文献在现代文献中占有占有重要的地位,苗族贾理是苗族文化的载体,不仅对苗族历史和社会有记述,也是今天识别相邻民族的口头文献。“卡”是苗语对古代文献“木佬”人的称呼。本文采用语言学,文献学,历史学以及现代人们的传说及口述文献,来考证卡人(木佬)族属古代是从僚族演化而来,也与仡佬族有亲近的文化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一湖南省苗族有1110418人,其中操用湘西方言的约有80余万人;侗族有534729人,其中操用南部方言的约18万人,操用北部方言的约35万余人。这两个少数民族虽然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但历史上并没有形成本民族的文字,除了居住在一些县城附近的部分居民能兼通汉语外,其余绝大多数居民一直以本民族语言作为交际的主要工具。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局限着苗、侗民族的视野,妨碍着他们与外界的接触,从而影响着民族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解放后,人民政府根据苗、侗族人民的意愿,在语言学专家和民族工作者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1956年分别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拼音的苗文、侗文,随后在苗族侗族聚居区进行试点工作。60年代初,正当这项工作蓬勃开展的时候,由于受到“左”的冲击而被迫中断。  相似文献   

18.
“跳香”是桂北龙胜各族自治县、湘西南城步苗族自治县及湘西吉首、泸溪、古丈、沅陵等市县苗族人民庆祝丰收、酬谢神灵的祭祀活动。笔者曾对龙胜、城步等县苗族“跳香”活动进行过调查。现结合有关民族学材料,就“跳香”活动概况、实质与苗族族源的关系作一探讨,以求教于专家学者。 1 “跳香”一般在秋后十月举行,个别地方在十一月举行,少则一天一夜,多则三天三夜。由于居住地方不同,“跳香”活动又有差异。吉首、沅陵、沪溪、古丈等地的苗族的跳香,一年一度,自农历十月初一至十五日,各寨轮流举行,一寨一次,故称“十  相似文献   

19.
苗族文化以口传为主,其民族历史靠服装承传,因服饰携带和保存方便,成为纪录苗族历史的重要载物。服装具有实用、审美、镇邪、象征等功能。服饰既属物质层面,是生活必需品;也属文化层面,包含服饰制作、审美、使用场合及年龄、性别和宗教信仰。湘西苗服多姿多彩,不仅展现了基本的生理需求,更表现了对社会文化的诉说。苗服与苗风是苗族历史和文化的集中概括和具体体现。湘西苗服体现了苗族自我,表现了独特的苗人哲学和服饰美学。  相似文献   

20.
苗文化与楚辞关系管见文启宇楚苗关系争论已久,屈原的族属也有汉族、苗族的之争。范文澜等学者早有楚苗渊源、文化一致的论断,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又从楚地出土文物中找到苗文化的遗迹。苗族史学家也肯定了荆楚曾是苗族先民长期居住的地区,苗族的宗教信仰、神话、习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