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过去,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后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而今,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当前,东区以绿色发展理念谋城、营城,精确落笔于“山”“海”“湖”之间,这座城区正悄然迎来“山水之变”。攀枝花市东区是攀枝花市的中心城区,面积167平方公里。浩浩荡荡的金沙江与雅砻江流经攀枝花市腹地,在东区境内汇合,举世闻名的攀钢就坐落于此。邓小平同志曾站在这片土地上,盛赞攀枝花:“这里得天独厚。”  相似文献   

2.
肖一维 《领导文萃》2008,(17):119-122
在中国古代,“射”既是一种“兵”,也是一种“礼”。“礼”是“兵”、“艺”和“仁”三合一的境界。中国的“射”礼传到日本,演化为一种单纯的“艺”,一种“禅”艺。德国哲学家奥·根·赫立拉尔到日本修炼这种弓艺多年,最终体会到弓道的目标并非竞技射击而是精神射击。他把自己的体悟写成《弓和禅》一书,让人们完整地体会这种弓艺修炼过程得以可能。  相似文献   

3.
文学创作有“意境”营造之说,应用文稿起草也应有“境界”之求。一篇好文稿,从质量要求、写作技能、实际效用和可操作性等角度来看,至少应当具备或达到以下五种境界。  相似文献   

4.
正螺旋式思维方法就是领导干部运用事物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曲折性客观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所揭示的哲学原理,来思考领导工作和领导活动的思维方法。它表明领导干部所面临的任何工作和活动都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而且都不是直线式的发展轨迹,而是近似于一串圆圈且螺旋式上升的发展曲线,即都是由自身原点出发,仿佛又回到自身原点,但已经得到丰富和提高的辩证过程。这既是一种领导思维方法的  相似文献   

5.
郑逸 《办公室业务》2012,(21):188-189
网络舆论无形中孕育着塔西佗陷阱。本文从赫希曼等研究的"退出,呼吁,忠诚,否定"的模型出发,分析了网络塔西佗陷阱所包含的政治参与形态是一种从"呼吁"到"否定"的转化过程。扭转网络塔西佗陷阱,使之从"否定"到"呼吁",需要政府提高公信力,防范补救有措施;民众提高政治成熟度,理智对待舆论;主流媒体加强干预,引导舆论走向。  相似文献   

6.
世界创造学之父美国的奥斯本通过6个发问 ,来获取创造创新的理念。该法则应用于实践之后 ,人们普遍感到 :创新并不是神秘莫测 ,不过是“小”事一桩。但把奥斯本法则的主要内容作一展示 ,你就会发现 ,创造创新从理念更新入手 ,创新的灵感就会源源不断。狭路相逢 ,创造者胜。这已成为企业的共识。然而 ,当硅谷的创新已达到“随时吃掉自己幼崽”的加速自我否定的境界时 ,当微软公司三分钟出一个“视窗”新品时 ,人们又往往扌门心自问 :我们文化层次先天不足 ,那高、精、尖的创造创新与我们有缘吗 ?因此 ,一种自叹技术创新“高处不胜寒”的自悲…  相似文献   

7.
从目前看,中国乡村发展主要存在三大矛盾:一是生产的“小”与市场的“大”的矛盾;二是政治的“强”与经济的“弱”的矛盾;三是物质的“实”与精神的“虚”的矛盾。要解决好这三大矛盾,应积极推进“六化”,一是应以自治化、民主化为原则,大力推进乡镇体制改革;二是积极推进经济层面的规模化、合作化和技术化;三是积极倡导乡村新文化,应对传统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否定之否定,建立一种自治公社体制。  相似文献   

8.
张道刚 《决策》2004,(6):17-21
说这六位县市委书记为“老书记”,是缘于以下两点:一则从今天来看,他们曾是主政一方的县市委书记;二则从5年前看,他们是安徽当时在县市党政正职岗位上连续工作达5年以上仅有的6个人。虽然时隔5年之久,有时过境迁之嫌,但这个话题并未过时,他们当时探讨的“县市党政主要领导要不要保持相对稳定”的尖锐话题,今天仍然被越来越多的人谈论,仍然透出一份清新。  相似文献   

9.
孙景华 《领导文萃》2013,(7):104-105
任正非的这篇讲话稿中少了一份内部居安思危时的警醒,多了一份社会时代交替时洞察世事的智慧——他将目光聚焦在了企业的外部环境以及人生道路上,包括了中国缺少宽容、产权保护制度等等,甚至说出了"英雄常常生不逢时"这个看似与企业无关的虚无缥缈的话题。这也验证了中国人常说的"看山不是山"的人生境界说:当我们阅历丰富,"看企业不是企业"时,才有可能超脱凡俗事物的羁绊,让自己的眼光和胸怀更高远更豁达。  相似文献   

10.
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在一些人的思想上,往往产生片面的、极端的认识,昨天以为它是社会主义必须与之绝对隔离的“阴冷的地狱”,今天又以为它是我们必须“全盘”仿效的“人间天堂”。这样的结论缺乏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全面和本质的认识,概没有反映出其全貌及特征。 任何事物都不是单一的、线性的,而是多样的、复杂的。靠了“是就是是,非就是非,除此之外都是鬼话”的思维得出的简单结论,不可能准确地反映事物的真实。过去很长时间里,尤其是“文革”期间,有的人戴着“左视镜”看西方社会(也包括东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认为西方社会是“一切  相似文献   

11.
隐形领导力是一种“不知有之”的领导力,即被领导者在感觉不到被管理、被引导、被带领、被影响的情况下,领导作用却已不知不觉地施加到了自己身上.隐性化的领导力是一种很高的领导境界,也是一种高超的领导艺术.那么,隐形领导力如何开发?  相似文献   

12.
问题 :探究读的层次性《语文课标》特别强调要加强读 ,而且要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中 ,有所侧重 ,循序渐进。因此 ,在许多课堂教学中 ,“读”之风便时兴起来。教例 :一位教师教《中国石》一课 (第一课时 )他先请一位同学把课文读一遍 ,并注意生字新词 ;当学生读完一遍后 ,他再请学生读一遍 ,并理清课文的脉络 ;最后再请学生谈一遍 ,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反思 :看了以上教例 ,我不禁要问 ;阅读教学难道就是这样呆板、生硬地读吗 ?答案无疑是否定的。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 ,读要把一个个文字符号瞬间变成一定的情感状态 ,有声或无声的语言。好酒…  相似文献   

13.
我们常说某个讲话稿写得像,某个讲话稿写得不像,用“像与不像”去评价一篇讲话稿的行与不行,那么,到底什么叫“像”,什么叫“不像”,有个什么标准呢?笔者以为,这不是米尺,不是量角器,而应该是一个模糊概念,是指撰写讲话稿的一种状态,你能进入这种“状态”,讲话稿就能写得像;你不能进入这种“状态”,讲话稿就写不像。从实践看,这种“状态”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14.
<正>党委值班室是一个特殊的岗位。由于是全天候的工作,加之工作性质单调,长期在这个“小天地”里从事这份“苦差”的同志,难免会有身处“牢笼”之感,久之就会产生这样那样的不良“情绪”,甚至影响到工作。如何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笔者以为,从事值班室工作的同志,关键是要学会自我调适,“小天地”里也要树立“大境界”。  相似文献   

15.
江岸 《领导文萃》2011,(13):38-40
“老废物”式的管理之道,才是老子所推崇的最高境界。深藏不露,在幕后牢牢把控大局。贾母达到了这一境界,可惜,她选错了人。《红楼梦》里,自称“老废物”的贾母却是贾府的最高统治者。老子《道德经》里谈到治国管理的儿个境界: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其中最差的管理境界足“侮之”——上司下属互相看不上,  相似文献   

16.
葛剑雄 《领导文萃》2008,(20):49-52
小时候看过一种通俗的中国历史,将冯道称之为无耻之徒,大意是说他一生经历四个朝代。曾向契丹称臣。居然当了六个皇帝的宰相,一直保持着荣华富贵,还恬不知耻地自称为“长乐老”。这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所以一直认为冯道不是好东西。文革后见有人俨然如不倒翁,就称之为长乐老,意其与冯道颇多类似。一次偶与季龙(谭其骧)先师议及冯道,先师说:“欧阳修对冯道的评价是不公允的,还是《旧五代史》说得全面,只看《新五代史》是要上当的。”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对冯道的正面评价,所以就把新、旧《五代史》中的《冯道传》对照着看了一遍,原来的看法发生了动摇,觉得冯道这个人是很复杂的,不能简单地作出贬褒。  相似文献   

17.
近来,看到一幅漫画:正看为6,反观为9;正看为9,反观为6。画面很简洁,生活中的道理也很简单,同一个数,正看反看有异。可要是联系到教育中的诸多“倒置现象”,说到“教育本质”,笔者认为,却大有讲究,内涵颇深,值得探究。一先看几例教育倒置现象:例一:无论是语文课,还是物理课,教师  相似文献   

18.
沈霖 《决策探索》2011,(13):53-55
“看红、看绿、看蓝天,品山、品水、品毛尖”。在豫南大地,一个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山水名城迅速在周边地市脱颖而出,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把旅游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率先发展,重点发展,信阳市旅游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异军突起。相继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休闲城市”、“中国魅力城市”等殊荣,被《人民日报》、《河南日报》、人民网等主流媒体誉为“风声水起的信阳现象”。  相似文献   

19.
钱颖一 《决策探索》2014,(18):19-20
在中文里,“人才”是一个词,并不是“人与才”。事实上,我们通常都把“人才”简单地落脚为“才”。古人讲的“不拘一格降人才”,讲的是“才”。我们今天讲的大学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讲的也是“才”。像清华这样的研究型大学还特别强调“拔尖创新人才”,讲的还是“才”。所谓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讲的仍然是“才”。  相似文献   

20.
老子是中国哲学之父。在自然界的万物之中,老子最为推崇的是水。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人类最美好的德行应该像水那样。因为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之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道”。紧接着,老子指出应从七个方面去学习水的品格:“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七善”,既是做人的智慧,又是处事的方法。领导干部应当具有“七善”品格,达到品格修养的“上善”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