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韩诗外传》与《吴越春秋》中要离传奇的文本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诗外传》与《吴越春秋》中的要离传奇在文本上有着明显的前后继承痕迹。从文本分析上看,《韩诗外传》在情节上多想像、虚构成分,影响着《吴越春秋》中的情节,使之表面合理而实荒幻,最终有别于史而成其为小说;在叙事结构上,《韩诗外传》的故事时序为早期的初具形态的历史演义小说所接纳,并在叙事时序上有所超越;在叙事情境上,《韩诗外传》的作者叙事情境为后来的讲史话本、历史演义小说所采纳,《吴越春秋》则在局部情节中以人物叙事情境之名而行作者叙事情境之实,开中国历史演义小说全知全能型人物叙事情境的风气之先。《韩诗外传》的文学性,对早期历史演义小说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四库总目》言所收《吴越春秋》为元本,叶德辉在《郋园读书志》中已有考订,但对《吴越春秋》原序和《总目》提要中的信息挖掘不够深入,对版本的分析也时有"臆测"的成分,并不准确,推论略显粗糙简单。该文就目前所见资料加以整理,对《总目》所用《吴越春秋》做版本、内容两方面的考辨。  相似文献   

3.
现行十卷本《吴越春秋》考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赵晔的《吴越春秋》在唐以前的史籍目录中,都记为十二卷.宋代开始出现分歧.《宋志》录《吴越春秋》十卷.目前所知《吴越春秋》最早的刊本是宋代汪纲刻本,著录在张金吾《爱日精庐藏书志》中,其后继有元大德十年刻本.这是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本子,书中有徐天祜序和音注.后代刻本多以元本为据,一般是十卷本.明清几部重要的藏书目如万历间徐(火勃)《红雨楼书目》"旁史类"、祁承业《澹生堂藏书目录》"霸史类"、高儒《百川书志》"杂史类"等,皆云赵晔撰《吴越春秋》十卷.从《汉魏丛书》起,出现了六卷本《吴越春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汉魏丛书》所载,合  相似文献   

4.
刘知几《史通·疑古》篇云:“《论语》曰:‘太伯可谓至德也已。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案《吕氏春秋》所载云云”。浦起龙《通释》云: 书名恐误,当是《吴越春秋》。尝取《吕氏春秋》所谓《十二纪》《八览》《六论》纵观之,曾无一语及太伯事者。试抽《吴越春秋》复之,乃遇其文,今录于左:《吴越春秋》:“古公三子,长曰太伯,次曰仲雍,雍一名虞仲,少曰季历。季历娶妻太任氏,生子昌。  相似文献   

5.
《吴越春秋》,东汉赵晔著,记载春秋末期吴越两国争霸的历史。此书主要依据《左传》、《国语》,《史记》等历史文献,采入东汉时吴越地区的民间传说和杂歌谣谚,敷演而成。本书旧有元人徐天祜音注,便利阅读。清人俞樾《诸子平议》、近人金其源《读书管见》,均辟专章校释,时有精义。笔者研读是书(据元大德刊本),对其中若干词语,稍事探索,随手札  相似文献   

6.
七言诗辨源     
张觉 《学术研究》2005,1(9):136-140
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并不是张衡的《四愁诗》或曹丕的《燕歌行》;东汉辞赋中的某些七言段落与后世成熟的七言诗也相差甚远。最早的七言诗应当是赵晔《吴越春秋》中的《穷劫之曲》,此诗句句押韵,未用“兮”字,通篇七言而又首尾完整。应充分重视《吴越春秋》中的七言诗及其典型的过渡性作品,对它们在诗歌史上的地位给予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7.
试论《诗经》的叙事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诗经》的叙事艺术张来芳在中国文学史上,叙事诗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缓慢的过程,从古老的原始歌谣《弹歌》(见《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归妹》上六(见《易经》),到《诗经》的《七月》、《东山》、《生民》、《公刘》等,发展到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  相似文献   

8.
《吴越春秋选译》是刘玉才先生译注、倪其心先生审阅的一本书 ,由巴蜀书社在 1991年出版 ,为该社“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之一 ,及“国家教委古籍整理‘七·五’规划重点项目”。书第三页第二段有这样一段话 :《吴越春秋》过去一直被列入杂史类 ,清代修《四库全书》 ,认为此书“近小说家言 ,自是汉晋间稗官杂记之体” ,才归入小说类。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在其卷六六之史部载记类可以见到纪昀对《吴越春秋》的叙录 ,其中有如下的语句 :“其中如伍尚占甲子之日、时加于巳 ,范蠡占戊寅之日、时加日出 ,有‘蛇’、‘青龙’之语 ;文种占…  相似文献   

9.
《诗经》时代,诗、乐关系密切。《诗》三百篇,皆可弦歌,甚至形之于舞。于是有的论者认为,周代包括《诗经》在内的诗歌,都是属于诗、乐、舞“三位一体”,密不可分的原始艺术性质的作品。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所谓原始艺术,是指人类艺术活动起源时期的艺术。其最重要的特征,正如中外艺术史家们所一致认为的那样,就是诗、乐、舞三位一体,密不可分。世界各民族都如此,我国也不例外。在现有的文献资料中,《吴越春秋》所记载的相传为黄帝时的《弹歌》,是公认的  相似文献   

10.
"春秋笔法"是孔子修订《春秋》时所体现出的书写原则和思想法度,司马迁把它创造性地运用于《史记》的人物形象塑造,开创了"春秋笔法"的新境界。司马迁从"春秋笔法"的角度处理材料、描写人物、传达道义,不但使《史记》中的人物具有历史的真实性,同时更达到了艺术的真实性,是历史与艺术的高度统一。《史记》中这一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对后世史传文学和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杨方,字公回,晋朝杨州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东晋较有成就的经学家.少年时就聪慧好学,成年后因期才学而被世人赏识.杨方心志向学,在任高凉郡守期间,著成《五经钩沉》,又据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十二卷,更作《吴越春秋删繁》五卷.杨方以学立世,所辑佚书《五经钩沉》和其它著作,到宋朝已全部失传,其人其事也为后人所忽略,本文意在探讨《五经钩沉》的辑佚书性质,以恢复杨方在中国辑佚史上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正> 西施的名字,可以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是,历史上的西施与传统的恋爱故事并不相干,她的一生充满了悲苦和不幸,最后,以被处死刑结束了宝贵的青春,并非跟随范蠡驾轻舟泛五湖而去。可叹的是人们颠倒了这一史实。试看新版《辞海》(第1832页)的释文: [西施]一作先施。春秋末年越国苧罗(今浙江诸暨南)人。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夫差最宠爱的妃子。传说吴亡后,与范蠡偕入五湖。见《吴越春秋》、《越绝书》等。明梁辰鱼据此故事编为传奇《浣纱记》。看来《辞海》似乎有所依据,其实纯是传说。查今本《吴越春秋》、《越绝书》也没有西施去从的记载,此两书的逸文中有所记载,但却是绝然相反的,而且都不是最早的记载。  相似文献   

13.
<正> 近年来,在吴文化的热烈探讨中,论者每每论及华夏文化对吴文化的影响,而对吴文化给予华夏文化的影响则注意不够。文化的影响从来都是相互的,现有资料表明,至迟远自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长江下游吴越地区的文化就对中土文化发生了联系和影响。到春秋晚期,随着吴越的崛起和争霸华夏,这一影响达到了高峰。本文拟就春秋晚期以来吴文化的北向影响作一初略的探索,以期对整个吴文化研究的拓宽深化有所裨益。一据《庄传》记载,襄公十九年,鲁为报谢晋伐齐救鲁之功,特赠晋中军将荀偃以“吴寿梦之鼎”。寿梦为吴王,《吴越春秋》载其曾“朝周适楚,观诸侯礼乐”,并与“鲁成公会于钟离”。文献载其重器——“寿梦之鼎”辗转于华夏重要国家鲁、晋,透射出春秋中晚期吴  相似文献   

14.
“小说”在汉代有着相当的发展和流传.西汉的神怪小说更多带有“仙话”的色彩,刘向《列仙传》以“神仙”小说反映当时社会生活,让王公大人所瞧不起的下层乞儿和劳动者,也能涉足成“仙”境界——这是一个新特点;东汉的神怪小说神话成份逐渐为异闻怪说所取代,表现出一定的“志怪”特点.汉代还出现了《燕丹子》《吴越春秋》这样铺衍史事、糅合民间传闻而创作的中、长篇历史小说,其情节结构、描写技巧和人物塑造,都有了较大的进步.其意义远远超过了自身的内容,而提供了如何借历史为小说,在史实和民间传闻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和虚构,进行艺术再创造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5.
《左传》人物生活在传统礼制日趋崩溃、社会秩序极其混乱的春秋之世.社会秩序的极其混乱,也意味着社会思想的极大自由.《左传》人物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就是社会思想极大自由的必然结果.春秋社会这种"礼崩乐坏"、"价值多元,,的时代特点,就构成了《左传》人物活动的基本社会历史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6.
<左传·定公六年>突兀提及了一个历史人物"吴大子终累".后,其人在<左传>中再无记载,亦无补记.后世诸多文献,如西汉时的<史记>、东汉时的<吴越春秋>、西晋时的<春秋经传集解>、唐代的<吴地记>、南宋的<吴郡志>、元代的<吴越春秋音注>、明代<东周列国志>、清代<曲园杂纂>等,都对这一历史人物与吴王阖庐(阖闾)、夫差的关系,进行了论述、解析.在梳理与之有关的学术论述后,着重指出:吴地这一历史人物引发历代不绝如缕的评述、争论,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术论述链条.其背后,展现的是吴地学术的涓滴成水.同时,它也清晰地构成现代苏州经济生活中某些产业(如旅游等)的丰厚人文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中唐新《春秋》学对柳宗元与永贞革新集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寇养厚 《东岳论丛》2000,21(1):114-117
中唐新《春秋》学是中国儒学由汉学向宋学转变过渡的关键环节 ,且在中唐时期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中唐新《春秋》学及其代表人物陆质的思想观点对柳宗元及永贞革新集团诸成员影响尤大。柳宗元尊崇中唐新《春秋》学、尤其是陆质的思想学说 ,因而不遗余力地指谪批判汉儒的章句之学 ;为维护唐代统一的中央集权体制 ,坚决否定周朝的分封制 ;受中唐新《春秋》学的影响 ,大力提倡辅时及物之道和经世致用之学。在中唐新《春秋》学思想学说的直接影响下 ,不仅柳宗元、陆质积极参与了永贞革新运动并成为这一运动的骨干 ,而且 ,永贞革新集团的其他主要人物也都是受这一思想学说的影响而掀起永贞革新运动的  相似文献   

18.
地方志,简称方志,是记载某一地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情况的文献。我国的地方志,自现存最古的东汉《越绝书》开始,至今将二千年。据统计,仅现存的古地方志就达八千五百多种,占全国现存古籍的十分之一以上。这些地方志,遍及全国各省。广东地处祖国南疆,经济文化发展较晚,但地方志的历史相当悠久。最早有关广东的记载是在战国时代。自后历代,除正史和大一统志有记载以外,还有《南裔志》、《交广春秋》、《吴越春秋》、《十三州记》、《琼海方舆》等,但可惜这些都已佚传。现存最早  相似文献   

19.
春秋后期,巫臣作为晋国使者,来到吴国.巫臣去吴国时,带去兵车、射手、御手,还教给吴国车与人配合的各种阵法,表明中原车战技术入吴的事实.吴越历来以水战和步兵为主,车战技术并未改变吴越的战争方式.《左传》在叙述时把巫臣放在一个引发吴楚争战,引导吴国与中原诸国交通的地位,虽不是事实,但其中饱含着作者对历史个体的关注与叙述热情.  相似文献   

20.
陆贾是西汉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撰有《新语》12篇、《楚汉春秋》9篇(今佚)。陆贾也是儒家经学史上的重要人物,精通《春秋》之学。至于他在《春秋》三传中持哪一传所述经义,前人说法不一。清代以降,戴彦升(《陆子新语序》)、唐晏(《陆子新语校注序》)、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王利器(《新语校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