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当代美国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的小说《凡人》,其死亡主题和对人性本能欲望的描述契合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即“死的本能”和“力比多”(Libido)说。 相似文献
3.
4.
5.
对《肥皂》的评论大多集中在以精神分析技巧揭示道学家的虚伪上,但鲁迅却不仅透过情色想象将四铭描绘成一个伪君子,而且在家庭闹剧中暴露了他置身其中的权力秩序。四铭和太太分属两套几乎完全不相兼容的话语体系,只在宏大政治或道德话语层面,他才有资格作太太的主导,而这时太太的随声附和以及漫不经心,看起来维护了他的权威,但也悄然完成了对其权威的消解与颠覆,因为他们的对话仅有的交集跟形而上的伦理道德悖反,却只联系着形而下的情色想象。道德家的激情和牢骚家的不平一遇到具体而微的反诘就岌岌可危,导致宏大话语掩盖下的淫心现出原形。自以为在家庭权力秩序中的优越地位及有关国计民生和文化道德的迂阔的议论也无形中受到揶揄和嘲讽。 相似文献
6.
在鲁迅小说中《肥皂》引起的争议是最多的。近年来学者从女性本位、心理分析、话语结构或多重象征意蕴等角度重读这篇小说,释放出多元读解的可能。本文从商品的视角解读《肥皂》,指出整篇小说描写一块洋肥皂在一个旧式家庭中所掀起的"茶壶里的风暴",表明四铭作为旧阶级成员,一面大讲仁义道德反对新事物,一面不自觉被肥皂和小家庭所蕴含的社会"进化"过程所形塑,意味着作者对都市经济秩序、个人物欲赋予某种理性且不乏包容的思考。这样的主题标志着鲁迅小说创作的某种转折,他从"国民性"整体批判转向对城市生活与家庭结构的观察,而在写实的独特风格的追求中运用理性之光剖析人性及其阶级属性的复杂形态,借此达到对于现实中国更为准确的把握。 相似文献
7.
托妮·莫里森在小说《所罗门之歌》中塑造了一系列精神异化、人格分裂的人物,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其中主要人物进行精神结构和行为分析发现.奴隶制在黑人民族幼年带来的创伤以及白人主流社会和文化价值观念对黑人民族的迫害之深已融入了这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成为黑人民族的“超我”,限制和压抑黑人的“自我”和本能,导致黑人精神人格的分裂。 相似文献
8.
《裂镜》的精神分析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喆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2):74-78
在其短篇小说《裂镜》中,美国女作家凯瑟琳·安·波特展现了中年女性罗萨琳·奥图尔太太的生存现实,其流动心理成为波特所聚焦的主题之一借助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视角,结合对《裂镜》文本的个案研究,着重探索波特短篇小说中女性病态的深层精神特征。罗萨琳精神焦虑的诱因及其多种释放方式皆可从精神分析理论中寻得合理的解释同时,运用弗洛伊德的释梦理论解析罗萨琳的梦境,梦中虚幻的死亡即是精神焦虑的映射罗萨琳是弗洛伊德元素的综合体,即是神经病症候的典型患者 相似文献
9.
白先勇是美华文文学的重要作家,他的短篇小说《一把青》除具有现实主义主题外,还具有弗洛伊德主义的两大主题,即“死的本能”和“里比多”说。本文试从这两大主题出发,对《一把青》进行精神分析学的解读。 相似文献
10.
国内外有关《法国中尉的女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主义的主题;叙事艺术研究;神秘女子萨拉形象;精神分析学的批评等。似乎除了这些方面再难以有所突破,本文试图从“新的形式”入手来对小说作一尝试性的解读。福尔斯曾在弗洛伊德有关人的结构构成三层次说(本我、自我、超我)的基础上,提出每个人的心灵还有第四种因素即“逆某”,简单说就是个人所具有的一种空虚感。其小说中的四个主要人物正好分别暗合了四种人格构成:萨拉——本我;欧内斯蒂娜——自我;波尔坦尼太太——超我;查尔斯——逆某。正是这种无意识结构以及对人的反思使福尔斯成为战后英国最有才华和最严肃的小说家。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世纪曲方文坛的一位很有地位的作家戴维·赫伯特·劳伦斯(1885-1930),他是英国文学史上一个里要的作家. 相似文献
12.
谭恩美在小说《接骨师之女》中对母女冲突的描写较之其前几部作品已居于次要地位,她更多地展现了女儿对母亲爱的萌发与理解,倾注了对多元文化的思考。这一叙事策略上的变化可以窥见作者文化心态的发展,也即多元文化观的显现。多元文化观正是我们解读《接骨师之女》以及挖掘谭恩美小说创作主题思想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精神分析理论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外在行为是内在心理的反映。那么,看客的外在行为是“看”,其内在心理又是什么?鲁迅小说与余华的《兄弟》(上)(以下简称《兄弟》)都描绘“看客”这一人物形象,但由于两位作家生活于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经历,他们笔下的“看客”当然有着不同的个性心理。鲁迅笔下的看客精神麻木、冷漠,甚至有些恶毒,他们在无意识地对他人进行精神虐杀;余华《兄弟》中的看客狠毒、暴力,甚至有意识地参与了对他人的肉体和精神的双重虐杀。而且在小说的字里行间可以看见,鲁迅对生命充满悲悯意识,对社会充满责任意识,他是一个“肃然不笑的看客”;而余华总是以血腥死亡的暴力视角以及疯狂腌脏的暴力语言来宣泄自己内心的压抑,缺乏对社会的使命与责任,对生命的悲悯与怜惜。更像是“鲁迅笔下的看客”. 相似文献
14.
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15年创立开始,历经东南大学、中央大学之变迁,以《学衡》、《国风》这两个学术文化批评刊物为标志,形成了现代中国批评史上的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学派:东南学派。东南学派在学术思想的渊源上,似乎一直可以追溯至南京历史上前朝历代的国学,但在现代思想学术语境中,“东南学派”却是作为五四新文学和新文化的批评者应运而生的。在思想主张的极端方面,“东南学派”几乎与五四新文化倡导者的所有主张均持相反意见,这些主张概括而言,集中于中国文化本位的坚持和民族文学的倡导,而在对于西方文化的认知介绍方面,则偏重于西方古代文化和古典文化,但对于“中世纪”西方文化的重视,亦成为“东南学派”于现代学术之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角下,从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面出发,分析对比《红字》中主人公海斯特的性格命运与张爱玲作品中女性的性格命运,展现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冲突,总结出作者霍桑和张爱玲对女性所赋予的殊途同归式的人性关照. 相似文献
16.
17.
忽培元的《大庆赋》和《铁人铭》,以政治家的胸襟,以华美的文辞反映了大庆的历史与现实,塑造了铁人形象,讴歌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集体,在实现自己崇高理想和奋斗目标时的势不可挡的意志和精神。从两篇作品宏大意象和深邃内涵表现出作者的思想高度和知性光芒。 相似文献
18.
文本阅读:从《朝花夕拾》到《野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应将《朝花夕拾》、《野草》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朝花夕拾》里的回忆,始终有一个“他者”的存在,所要创造的儿时的民间世界是与现代评论派“绅士”的世界相抗衡的。而《野草》所展示的,是鲁迅在被整个学界、社会放逐,他也自我放逐时所达到的境界:由对“现有”的社会秩序、思想秩序、语言秩序的整体性怀疑和拒绝,达到“空“和“无”;由独自对黑暗的承担,而达到更大的“有”与“实”,获得更为丰富、博大而自由的“欣然”而“坦然”的生命体认,同时服从于不计后果,不抱希望的,永远不停地“向前走”的生命的绝对命令。这是可以通向最后十年的鲁迅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