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现在,有少数领导干部在工作和生活中爱搞"小圈子"。圈中人对内抱团结盟、互相帮忙,吹喇叭、抬轿子;对外以人画线、排斥异己、掣肘使绊。有句顺口溜"进班子没进圈子等于没进班子,进圈子没进班子等于进了班子,进班子又进圈子是班子中的班子",就是对这种"小圈子"现象的生动描述。  相似文献   

2.
<正>当下官场,"圈子"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对优秀青年干部的影响更不容忽视。官场"圈子"虽有严格的"准入条件",但在面对优秀青年干部时,往往会降低门槛,主动拉拢。原因很简单,"圈子"要想发展壮大并长久存在,必须有潜能十足的新鲜血液加入。因此,优秀青年干部更应看透"圈子"的本质,抵住"圈子"的诱惑,在大声说"不"的同时,用实际行动完成对"圈子"的跨越。对官场"圈子"的"病根"要看得透搞小"圈子"的人形形色色,其目的和手段  相似文献   

3.
<正>圈子文化是一种抱团取暖的暧昧,在这种政治生态下,很容易形成攀龙附凤的"家天下",很容易造成投桃报李的利益输送。根除圈子文化要重建官场生态环境。砍断权力树根。圈子文化实行的是家长制,那些位高权重的"家长"就是圈子文化的根。没有这些"家长"  相似文献   

4.
邵振安 《决策》2013,(9):58-60
"圈子"形成的聚合能量不容忽视,尤其是商界的"圈子",举手投足之间,便可能决定企业生死甚至行业走向。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构成了一个个大小不一、特色各异的"圈子"。这些"圈子"形成的聚合能量还真不容忽视,尤其是商界中的"圈子",举手投足之间,便可能决定企业生死甚至行业走向。近日,在由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组建的绿公司年会间隙,联想控股董事长柳传志,这位公认的各种圈子活跃者,接受专访时介绍:"我是三个俱乐部的成员,  相似文献   

5.
<正>近来,官场中的"圈子"文化受到舆论高度关注。"圈子"本指"以一点作圆心,以一定长度作半径的封闭曲线",即圆,在官场中常用来指代因地域、兴趣爱好等结合成的利益群体。"圈子"由来已久,古时官场结成攻守同盟的朋党、乡党、同年等,其本质是一种利益联盟,利益是"圈  相似文献   

6.
"圈子"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其具有成员数量较少、核心领导掌握话语权、以攫取利益为基本目标以及明确的圈内"规矩"四个方面表征。政治实践表明,"圈子文化"会诱致腐败现象并产生扩散效应,导致选人用人中的逆淘汰现象进而破坏政治生态,扭曲政权伦理观,败坏社会风气。破解"圈子文化",要做到以下几点:以政治建设为先导,加强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盯住"关键少数",破解领导核心"被围猎"困局;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培育良好党风政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匡正选人用人之风。  相似文献   

7.
<正>从根本上铲除"圈子文化",不仅需要官员自觉自律,更需要落实各项制度,让圈子不再胁迫扭曲官场"游戏规则"。坚持教育在先。教育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恪守为民服务的宗旨,用实际案例教育警示党员干部引以  相似文献   

8.
正圈子,看不见摸不着,却又随处都有。一般来说,人都不愿离群索居,而喜欢"呼朋唤友",因此,许多人会因爱好而结成圈子。在圈子里,彼此可相互切磋、取长补短,从而提高技艺,增添生活情趣。这样的圈子,是值得倡导的。然而,有一种圈子,却是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这就是腐败圈子。权力圈子——人身依附,"共荣辱、同进退"  相似文献   

9.
<正>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构成了一个个大小不一特色各异的"圈子"。别小看这个平时未必起眼的"圈子",当它们达到一定规模时,形成的"核心竞争力"还真不容忽视。读《资治通鉴》,捡起两个互不相关的故事,以此管窥一下"圈子"的力量。《资治通鉴》第二百七十三卷载: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庄宗刚刚消灭后梁,后唐重臣郭崇韬初到汴梁、洛阳时,收  相似文献   

10.
正单位内的边缘人即受冷落、不吃香的人,处在"鸡肋"位置,处于边缘岗位,从事边缘工作,入不了领导"法眼",进不了集体"圈子",发挥不发挥作用无关紧要,可有可无。那么,单位内边缘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又有哪些防范对策?一、产生原因(一)因"傲"被冷一是因性格孤傲被冷落。有的人性格内向、孤僻,工作上不善与人交流,生活中不善与人交往,独来独往,耍单帮,闷头干活儿,闭门工作,工作圈子没有推心置腹的同事,生活圈子没  相似文献   

11.
<正>“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一生下来就生活在各种圈子内,这个圈子,由自己或他人人为划定。品牌就和人一样,无论其强弱态势如何,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圈子,这个圈子就是品牌的目标顾客群。一般而言,大众品牌的圈子大,而高档奢侈品牌的圈子小。比如茅台酒的目标消费群小,它圈子也就小;而二锅头面向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正>探索当下日渐昭彰的党内"圈子文化",源头维度,乃封建主义"陈酿"残留;形式维度,为党内宗派主义变种;本质维度,即个人主义恶性膨胀。2014年1月,习近平在中纪委十八届三次全会上指出:"有的干部信奉拉帮结派的‘圈子文化’,整天琢磨拉关系、找门路,分析某某是谁的人,某某是谁提拔的,该同谁搞搞关系、套套近乎,看看能抱上谁的大腿。"邓小平1989年5月指出:"自我评论,我不是完人,也犯过很多错误,不是不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3.
<正>以前讨论领导"小圈子"的文章,主要集中在"小圈子"的危害性及其防治措施上,研究的侧重点是"破圈",这种讨论是很有必要的。然而,"破圈"并不意味着领导就不要圈子。西方的领导—成员交换理  相似文献   

14.
部分领导干部在工作点评中易陷入思维怪圈,如:"蜻蜓点水",走过场;"一团和气",聚人缘;"明贬实褒",行谄媚;"彼此关照",求安稳。这是因为"好人主义"作祟、"圈子主义"干扰、政治站位不高、业务素质缺失。想要点评到位,就必须净化政治生态,确保敢"点"问题;提升眼界思维,实现能"点"关键;夯实综合素养,保证"评"出深度;立足切实问题,助力"评"出实效。  相似文献   

15.
正当前,规则意识薄弱或缺乏问题的普遍存在,已经成为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和构筑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主要挑战和短板。传统历史文化遗存影响,导致现代规则意识缺乏文化基础。熟人社会因血缘、地缘与业缘等各种关系和人情,形成"差序格局",根据亲疏远近形成不同的"圈子",社会规则也因成员是否属于这个"圈子"而有所不同。传统因人而异的"规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是一个圈子社会,朋友被拔高到了一个很特殊的位置。刘备曾说"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意思是衣服坏了可以换,手足断了就没办法续了,朋友比妻子  相似文献   

17.
有效防范领导干部中的"小圈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片《生死抉择》中,严副书记“谆谆”诱导李高成:每一个聪明的领导干部都要进入一个“小圈子”,只有进入一个“小圈子”,才能保护自己、不断“进步”。这种思想认识,在我们个别领导干部中确实存在。而且有些人正在刻意营造、精心编织自己的“小圈子”,以追求左右逢源、游刃有余的效果。这种小圈子看似寻常,却影响了党的团结和统一,给党的事业造成严重危害。一领导干部中的“小圈子”,就其实质来说,是借助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特殊利益集团。那么,这种“小圈子”是如何编织起来的呢?一是以交情为基础。大凡能够进入某个“小圈子”的干部,有的…  相似文献   

18.
正毛泽东曾说过:"党外有党,党内有派,历来如此。"并且断言:"除了沙漠,凡是有人的地方,都有左中右,一万年之后还是这样。"政党有"派",社会亦有"圈"。人们通常把基于地理位置而形成的人际圈子,称为"地方圈子"。根据《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暂行规定》,领导干部不得在本人成长地担任市(地、盟)、县(区)党委、政府正职领导。这就决定了所有的市县党政一把手都要异地为官,难免受到"地方圈子"文化的洗  相似文献   

19.
<正>最近被拉下马的"老虎""苍蝇"都有个江湖味十足的外号,如天津市公安局原局长武长顺被称为"武爷",广东省湛江市原市委书记陈国庆被称为"三敢书记",重庆市原副市长、公安局原局长王立军被称为"王彪子"等。除极具"江湖化"的诨名之外,官场拉帮结派的"圈子文化"、唯我独尊的官本文化等"江湖化"恶习也使官场生态环境恶化。如何破解官场诸多"江湖化"恶习、治理官场生态环境,是当前我国反腐倡廉工作中的重中之  相似文献   

20.
叩颖 《秘书之友》2015,(2):46-47
张立新在《领导之友》2014年第12期《官场"圈子文化"的危害与治理》一文中指出,官场"圈子文化"已经成为各种不良风气如贪污腐败、耽于安乐、同流合污的温床,成为个别圈子、个别干部违纪违法,损害国家、人民利益的一种手段和途径,党员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圈子文化"的腐蚀性与危害性。"圈子文化"的巨大危害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圈子文化"是诱发腐败窝案的大染缸。"圈子文化"的巨大危害不仅仅在于滋生腐败,而在于传染腐败、扩散腐败、加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