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酒文化"是中国官场中的一种独特现象。在各种治理与规约下,官场"酒文化"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是因为官场"酒文化"是人情逻辑和制度运行双重作用下的产物,它并不是对正式制度的破坏,而是嵌在正式制度之中的补充性因素。官场"酒文化"具有构建信任的功能,官员喝酒能够弥补科层制政府的信息不足,满足上下级之间的非制度化诉求。官场"酒文化"还具有提供激励的功能,是对组织激励不足的补偿,也能够缓解临时性任务给基层干部带来的工作压力。但官场"酒文化"也存在着弊端,不良的官场酒风会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需要加强对官场"酒文化"的治理与规范,提升制度化治理水平,提供激励与利益补偿,构建上下级信任关系。  相似文献   

2.
<正>官场哲学,一度被解读为传统官场微妙而复杂的潜规则与生存哲学。自古以来,中国官场上就有很多不成文潜规则。这些潜规则,经过千年沉淀而形成的人身依附、裙带政治、唯"上"是从等官场糟粕,在当下官场仍然有大批拥趸。局外人看官场,似乎总会戴上一副有色眼镜去看待官员群体行为。十八大以来,在反腐"高压态势"下,官风好转,整个社会风气也为之一新。一些官场"明规则"逐渐发挥净化政治生态的功能,并对污染  相似文献   

3.
《领导文萃》2010,(1):12-14
<正>作家王跃文,"官场小说"的开拓者,被誉为"中国官场文学第一人",将中国的官场潜规则通过文学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作家于卓以独树一帜的鲜明特色与王跃文并称为"南王北于"。在新作《首长秘书》中,他首度以人性化视野关注官场,对官场生态的认识由平面  相似文献   

4.
正策划人语"口言善,身行恶"的"两面人"古已有之,荀子称之为"国妖"。对当今社会的官场"两面人"现象,党中央洞若观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襟怀坦白、言行一致,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对党忠诚老实,对群众忠诚老实,做到台上台下一种表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越界、越轨。这是对领导干部的谆谆劝诫,也是对官场"两面人"的郑重警告。然而,官场"两面人"依旧屡禁不止,给党和国家的发展带  相似文献   

5.
所谓"官托",是指以捞取好处为目的而替人谋官,在官场不择手段地穿针引线的中间人。"官托"是官场客观存在的腐败现象之一,是官场乱象丛生和病象蔓延的产物。领导干部为官一任、责任重大,应当带头应对、整治"官托"现象,正用人风气,净思想  相似文献   

6.
<正>最近被拉下马的"老虎""苍蝇"都有个江湖味十足的外号,如天津市公安局原局长武长顺被称为"武爷",广东省湛江市原市委书记陈国庆被称为"三敢书记",重庆市原副市长、公安局原局长王立军被称为"王彪子"等。除极具"江湖化"的诨名之外,官场拉帮结派的"圈子文化"、唯我独尊的官本文化等"江湖化"恶习也使官场生态环境恶化。如何破解官场诸多"江湖化"恶习、治理官场生态环境,是当前我国反腐倡廉工作中的重中之  相似文献   

7.
<正>近来,官场中的"圈子"文化受到舆论高度关注。"圈子"本指"以一点作圆心,以一定长度作半径的封闭曲线",即圆,在官场中常用来指代因地域、兴趣爱好等结合成的利益群体。"圈子"由来已久,古时官场结成攻守同盟的朋党、乡党、同年等,其本质是一种利益联盟,利益是"圈  相似文献   

8.
<正>当下官场,"圈子"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对优秀青年干部的影响更不容忽视。官场"圈子"虽有严格的"准入条件",但在面对优秀青年干部时,往往会降低门槛,主动拉拢。原因很简单,"圈子"要想发展壮大并长久存在,必须有潜能十足的新鲜血液加入。因此,优秀青年干部更应看透"圈子"的本质,抵住"圈子"的诱惑,在大声说"不"的同时,用实际行动完成对"圈子"的跨越。对官场"圈子"的"病根"要看得透搞小"圈子"的人形形色色,其目的和手段  相似文献   

9.
<正>官场逆淘汰的存在是不容否认的现实,官场逆淘汰的危害是不容轻视的,正所谓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举一小人则群丑齐趋,此乃事关党的事业薪火相传、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的大是大非问题。官场逆淘汰"逆"在何处,从不同的维度可以给出不同的答案,平庸淘汰杰出、劣质淘汰优质、小人淘汰君子等不一而足,然而透过层层面纱,官场逆淘汰实质上"逆"在依附性人格淘汰了独立性人格。  相似文献   

10.
古代官员从小接受主张"忠君"、"仁爱"的儒家道德教育,可还是有不少人成为官场腐败的同谋。这个官场到底是什么样呢?对民众来说,忍受官吏的盘剥侵害已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是一种文化现象;对官员来说,盘剥百姓、贿赂上司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也正因为如  相似文献   

11.
<正>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对官场的诟病素来不少。或认为官场险恶,钩心斗角、尔虞我诈;或认为官场阴暗,黑幕重重、潜规则多。按照这样的逻辑,进入官场,无异于进入大染缸,难免被染黑,如果洁身自好,则将遭到"逆淘汰",早早出局,或被边缘化,成为闲人。这种千年积淀的认知,导致不少人对官场形成了某  相似文献   

12.
这似乎是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话题。有多少人因其官场之"成熟"而亨通,有多少人因其官场之"幼稚"而止步,在这个特殊的"场"里,到底什么才是成熟与幼稚?成熟就是圆滑吗?幼稚就必然会出局?  相似文献   

13.
鞠靖  孙甜甜  杨翘楚 《领导文萃》2014,(17):115-119
正某个晚上,一名中年男人叩开了郭振华家的门。"有个姓池的人找你。"女主人高声招呼郭振华。"是池、池厅长?"郭问。"哎呀哎呀,池厅长,您,您来看我们?"意识到来者的身份后,女主人恭敬地赔笑道。这是官场小说《沧浪之水》中的一个桥段,刻画的正是官场中人对"称呼"的娴熟运用。  相似文献   

14.
<正>腐败首先产生在官场。在清朝,由于官员俸禄偏低,官场腐败习以为常。"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就是这种现象的生动写照。收入长期偏低,容易诱发贪污受贿、不给好处不办事的腐败现象。此外,机构臃肿、人员冗杂也是产生腐败的温床。上梁不正下梁歪。官场腐败  相似文献   

15.
官痴     
进入官场里的人常常跟陷入恋爱中的人一样,智商是最低的.不同的是,热恋很快就会过去,恋人一旦变成小两口开始正儿八经地生活,便马上清醒过来.而官场上的人往往一辈子也走不出来,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论起"痴"来,"官痴"为最.  相似文献   

16.
正古代官场不是没有规矩,不是没有准则。如唐太宗就要求官员做到公正,他说:"为政莫若至公。"清康熙帝要求官员做到"清、勤、慎"。从宋仁宗时起,各地官府就树立了刻有对官员诫勉之词的石碑(戒石铭)。但仍有不少官员不守规矩。他们或者本来就是混迹于官场的品行不端之人;或者进入官场后受到不良影响被"染黑"了,投机、钻营,无所不为。但是他们在唐太宗那样清醒的皇帝面前,就常常施展不了自己的伎俩。  相似文献   

17.
新视野     
<正>适应反腐带来的官场"新常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以极大勇气和决心全面彻底地治理腐败顽疾,一系列反腐败措施已经趋于"常规化",官场的清新状态趋于稳定化。反腐败带来的官场"新常态",切切实实地向领导干部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权力行使要有明确的边界和规则了,监督无时无刻不在了,以  相似文献   

18.
罗玉亮 《领导科学》2012,(26):61-62
领导文化是指领导者群体或个体在领导实践中形成并通过后天学习和社会传递得到发展的,关于领导活动的过程、本质、规律、规范、价值以及方式方法等方面内容的综合反映形式,是客观领导过程在领导者心理反应上的积累或积淀,是领导者开展领导活动和从事领导行为的内驱动力和精神导向(据百度百科).领导文化作为文化存在于特定领域中的一种样式,具有内化功能、规范功能、导向功能和调适功能,对领导行为会产生重要的影响.领导文化也可以称为官场文化,即仅在官场中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其中一部分是"显在"的,还有一部分是"潜在"的,也被称为官场"潜规则".  相似文献   

19.
正商场上有掮客,官场上则有权力掮客。无论是商场掮客,还是官场权力掮客,起到的都是所谓"介绍买卖""牵线搭桥"的作用,并在"撮合"成功后,收取"佣金"。此种权力"中介",干的实际上是"拉皮条"营生,为蝇营狗苟的双方介绍"业务"。这其中,利益链清晰可见,可谓受贿方、行贿方和掮客三方得利——作为  相似文献   

20.
基层公务员“懒政怠政”的治理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公务员"懒政怠政"的三大特点1.顽固性。"懒政怠政"被当今一些人喻为官场"牛皮癣",主要是因为它屡治不愈,非常顽固。这种官场病症不是现在才有的。东汉班固《汉书·朱云传》中说:"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其中,"尸位素餐"准确地揭示了旧时官场"为官不为"的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