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与对官僚苛刻而著称的朱元璋相比,希特勒是一个再慷慨不过的帝国领袖了。读《纳粹德国的腐败与反腐》一书,我在希特勒身上看到了杜月笙的影子:一位不治私财,不敲诈下属,反而无微不至地满足下属经济需求的"良心黑老大"。希特勒制造的高层腐败在如何巩固党政军高层对他的忠心这个问题上,希特勒表  相似文献   

2.
《领导工作研究》2001,(1):24-24
1981年1月的一天,胡耀邦在和一位青年干部谈话时,问他:你读过什么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四卷读过没有?《列宁选集》四卷读过没有?《斯大林选集》两卷读过没有?《二十四史》读过没有?《中国通史》看过谁的本子?这位青年干部逐一作了回答。胡耀邦接着说:《毛泽东选集》一至五卷是要读的。《二十四史》可以读一点,不一定全读。鲁迅的著作也应该读一点。  相似文献   

3.
<正>儒学经典《孟子》记载了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其哲学伦理,经常阅读既可增强理性思考的能力,又可获得奋发向上的力量。特别是书中的一些寓言故事,针砭时弊、趣味横生、引人深思,对年轻公务员做人处事具有深刻的启示。一、"楚人学齐语":交友慎才能拒腐蚀【楚人学齐语】孟子对戴不胜说:"你是想要你的国王达到善的境地吗?让我明确地告诉你,在这里有一位楚国的大夫,希望他的儿子能说齐国话,那么是让齐国人来教他呢,还是让楚国人来教他呢?"戴不胜说:"让齐国人来教他。"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教他,众多楚国人吵扰他,即使天天鞭打他,要他学会齐国话也不可能。若  相似文献   

4.
正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后,始终不忘自己的布衣出身,当代人喜欢把他这种布衣情结描绘成草根文化与帝王文化两者复杂的结合。到了他子孙为帝时,属于草根情结这一部分便自然消退了。我们可以先考察一下,朱元璋在洪武初年是如何表述自己这一布衣情结的。朱元璋在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即位的诏书中,强调自己"朕本淮右布衣"。他在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颁布《皇明祖训》时,叙述自己的经历:"朕幼而孤贫,  相似文献   

5.
周礼 《领导文萃》2012,(24):40-41
徐达是明朝的第一功臣,他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出生入死,立下汗马功劳,对明朝的建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被朱元璋赞誉为"万里长城",官至大将军,中书右丞相,中山王(死后追封)。徐达不仅骁勇善战,为人恭谦,功高不矜,对朱元璋更是忠心耿耿,毫无二心。尽管如此,他还是无法回避朱元璋对他的猜忌。朱元璋的疑心很重,对开国功臣的屠杀堪称历代皇帝之首,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只要对他的政权构成了威胁,他宁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人,所以明朝的开国元勋几乎无一幸免。对于手握兵权、功高盖主的徐达,朱元璋当然是一百个不放心,总想找个机会将之除掉。  相似文献   

6.
骂,指口出恶言和忿詈之语,是一种极端的负面情绪和暴烈态度的表达.骂人既失态,也容易失和,造成人与人之间的情绪对立甚至心理仇恨.因此,一般而言,领导不宜骂人. 但是,某种程度上,骂也是爱憎分明和激浊扬清的集中体现,是坚持正确立场和导向所必需的一种鲜明态度,运用得当就是一种高超的领导艺术和特殊的管理手段.即使是一贯主张温良恭俭让、崇尚文质彬彬君子之风的儒家,也不一概否定骂.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孔子不仅很善骂,而且骂得狠.《孟子·梁惠王上》介绍说,孔子对于殉葬哪怕是以俑殉葬的恶俗深恶痛绝,曾恶狠狠地骂道:"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弟子宰予学习不用功,白天打瞌睡,孔子斥骂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论语·公冶长》)对于不长进的朋友原壤,孔子骂道:"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论语·宪问》)孟子骂人也很凶,他对不同政见者杨朱和墨翟就骂得很粗野:"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滕文公下》)  相似文献   

7.
尹选波 《领导文萃》2011,(13):86-89
“一江奔海万千里,两记呼楼六百年。”这是南京阅江楼上的一幅对联。查阅了相关资料,我发现阅江楼及《阅江楼记》隐藏着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良苦用心。洪武七年春,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开国皇帝朱元璋厌倦了南京局促的宫廷小天地,厌倦了山呼万岁、事事随顺的群臣。闲坐在宫廷的东黄阁上,他想起了郊外龙湾狮子山,在那里他指挥军队以少胜多,大败陈友谅。  相似文献   

8.
<正>近读《明史》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段子",读来虽令人发笑,但对改进文风仍有现实意义。据载,明太祖朱元璋最厌恶缛文繁词,多次面谕群臣写奏章"许陈事实,不许繁文,若过者罪之"。可司法部副部长茹太素虽有学问,但爱卖弄、喜作长文。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茹太素呈一篇政事建言,竟达1.7万字。朱元璋看得眼花,就让秘书王敏代劳,都念到6300多字了  相似文献   

9.
孟子(前390年-前305年),字子舆,名轲,战国的邹国(今山东邹县)人。他幼年丧父,其母三迁,择邻而处,使他好学成材。成年后,他广收门徒,游说诸侯,在齐国—度位列三卿。但由于他的主张与当时诸侯各国称霸的要求相差很远,被认为“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未能得到推行。最后,孟子退居讲学,整理古籍,成为儒家学说的主要传人。其言论思想记载于《孟子》一书中。  相似文献   

10.
十年砍柴 《领导文萃》2005,(11):116-118
明洪武十五年,明朝发生一件很有戏剧性的事情,一个机灵的官员,从嗜血好杀的朱元璋刀下,居然苟全一条性命。《明通鉴》是这样记载的:“丙申,录囚。上命御史袁凯送皇太子复讯,多有矜减。凯还报,上问:‘朕与太子孰是?’凯顿首曰:‘陛下法之正,东宫心之慈。’上以凯老滑持两端,恶之。凯惧,佯狂免告归。”这件事在《明史》中,亦有记载。吴晗先生在《朱元璋传》中,更是引用一些野史,将袁凯侥幸活命,写得很有趣。说到袁凯装疯,朱元璋认为疯子不怕痛,让人用锥子刺他的皮肤,袁凯强忍着,不喊痛。回家后,他用铁链锁住自己的脖子,疯言疯语。卸官回家后,…  相似文献   

11.
游宇明 《领导文萃》2014,(17):40-42
正在明代,朱棣应该算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他一生五征蒙古,收复交趾,在东北、西北设立军事基地;他兴修水利、疏浚大运河、鼓励垦荒,派郑和数次下西洋,编修《永乐大典》。然而,少有人知道这个堪称优秀的皇帝同时也是一个"大演员"。开国皇帝朱元璋一向对太子朱标不满  相似文献   

12.
沉思录     
《决策》2008,(5)
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而是一本经久的书,买来不一定马上读,但一定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近两千年前有一个人写下了它,再过两千年一定也还会有人去读它。《沉思录》的作者是古罗马帝国皇帝马可·奥勒留,他统治着最强盛的帝国,  相似文献   

13.
读明朝历史,一代女杰马皇后的形象教人掩卷长思。马皇后是朱元璋的结发妻子,朱元璋夺取政权建立明朝即册封马氏为皇后。  相似文献   

14.
"限娱令"不独为当下热词,古代也有,尤以明清为甚.古代娱乐的主要品种单一,主要是"戏曲、说书"等,于是"限娱"火力也集中于此.朱元璋弘扬"主旋律" 朱元璋在"限娱"的问题上,很注意"方法",比如大张旗鼓地"抓典型".《琵琶记》就是朱元璋为弘扬"主旋律",亲自主持策划、制作的经典作品.  相似文献   

15.
李善长是明代著名的开国功臣与宰相,但他在人生暮年竟被朱元璋以"有星变,须诛杀大臣"为借口送上了不归路。李善长悲剧的形成不仅有其自身心胸狭隘的因素,也有他结党营私为朱元璋所不容的原因。这既是一杯李善长自酿的苦酒,也是封建君主专制阴影下的一出悲剧。这种跌宕起伏而富有戏剧性的人生轨迹值得后人深思。  相似文献   

16.
方尧尧 《领导科学》2012,(34):52-53
朱元璋或许是封建王朝历史上最能残杀功臣的帝王。为了朱明王朝长治久安,朱元璋对可能威胁到皇权的功臣宿将毫不留情,一个个罗织罪名,逮捕问斩,有的甚至诛灭九族。功臣之首——韩国公李善长、朱元璋的亲外甥——大都督李文忠都成了朱元璋的刀下鬼。唯有先封中山侯后封信国公的汤和一直太平无事,朱元璋对他恩宠有加,并把他作为功臣的楷模大加推崇。汤和,论功劳不如李善长,论亲近不如李文忠,他又有什么独到之处安享太平呢?  相似文献   

17.
毛佩琦 《领导文萃》2014,(22):83-86
正朱元璋认为,如果民间的风俗败坏了,老百姓都不知道向善,社会流行着坏的风气,国家想要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为推行教化,朱元璋费尽了心思。他把教化推行到最基层,用简单易懂、易于实行的方式,让百姓普遍接受教育。刑乱国,用重典,是明太祖朱元璋具有代表性的符号。他为了整顿社会秩序,立纲陈纪,不惜使用严刑峻法,虽然明朝初年的社会秩序因此而迅速走上正轨,但他也因此而受到批评。然而,朱元璋并非只依靠刑罚,相反,他特别重视教化,强调风俗道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读了七十年的《水浒》。他欣赏《水浒》,也谈到很多梁山人物。 他谈到梁山第一任领导人王伦,“白衣秀士王伦不准人家革命,结果把自己的命革掉了”。也谈到第二任领导人绰号托塔天王的晁盖,“晁盖是好的,可是却被摒在一百零八人之外,让他早死了。”  相似文献   

19.
陆永健 《领导文萃》2014,(13):124-126
正戊子春,重游浦城匡山。匡山因"四周奋起,而中窊下,形似匡庐"而得名。元朝末年,刘基等"浙西四贤"结庐匡山,他们在此著书立说,关注民生,纵横天下,后来辅助朱元璋建立了明朝,成为一代开国名臣。匡山也因此名扬天下。刘基工诗文,备受世人推崇。《明史》说他:"所为文章,气昌而奇,与宋濂并为一代之宗。"刘基曾在匡山驻留较长时间,赋有大量诗文,最著名的是《苦斋记》。《苦斋记》记述了他在匡山住苦  相似文献   

20.
正权力过于巨大,是造成中国皇帝们不幸的根本原因。皇帝十分清楚他的一切都来源于自己的权力。为了让天下人成为自己的奴隶,皇帝自己成了权力的奴隶。他必须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自己的权力,一分一秒也不能松懈。朱元璋在写给自己继承人的《皇明祖训》中,就鲜明地表现了这种过度戒备心理。他说:"凡帝王居安之时,应该常怀警备之心,日夜时刻不可松懈,这样才不至于被人所窥测,国必不失……每天都要当成在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