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韩非子·喻老》中说:"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道理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在实践中,有一些干部就是不注意小节,他们有的对工作拖拖拉拉,"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有的利用手中的公共权力到处吃拿卡要;有的常常沉湎于茶馆酒楼,酒酣耳热之际,猜拳行令,吆五喝六,说话口无遮挡,随心所欲;有的喜欢大段大段地讲庸俗笑话,甚至连带有明显恶意的政治笑话都敢于随意编造和传播;有的习惯于闲来无事赌一把,寻求刺激,自甘随"一股浊水四处流"。 这些领导干部有意无意地追求  相似文献   

2.
正近日,笔者在基层调研走访时了解到,一些村组干部作风粗暴、蛮横无理,群众反映强烈。有的村干部对于群众的合理诉求不上心,面对群众的指责,还叫嚣"有本事就去告";有的村委会随便订立"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要求群众这样不能、那样不许,而村组干部却照样"违规";有的村组干部以"罚款"代替村民自治,子女不孝顺罚款,违规办宴席罚款,没有将生活垃圾集中倾倒罚款;有的村干部成天吃吃喝喝、酒气熏  相似文献   

3.
正所有的囤积症患者都有一个共同的关注焦点——"以后"。买一大堆书但几乎不看,他们认为"以后会看的";购物,觉得好就买一堆,堆在家里的东西越来越多,旧的没用完,还在不停买新的,他们认为"以后会用的";哪怕真的只会去一两次的地方,也要办张卡,他们认为"总会用得着的";出去旅行,见啥拍啥,拍上一大堆照片,认  相似文献   

4.
周勃作为西汉初期著名的开国将领,曾官至丞相,晚年却被冤下狱,死后仅得到一个空爵头衔。其职业生涯之悲在于自我才能凡庸而不进取、功高震主而不收敛、时移世易而不懂变通、秉性朴实而不善言辞。究其"悲"之根源,则是定位的迷失、判断的迷失、谋划的迷失与行为的迷失。其对于当下组织成员的启示在于:虚怀若谷,居功而含"名";谦虚礼让,得意而舍"欲";志向高远,建功而舍"利";审时度势,尚理而舍"强";慎思笃行,自信而舍"莽"。  相似文献   

5.
正当前,为官不干事现象在某些地方、某些干部身上非常严重地存在着。在这些干部任职的辖区内,面对一些复杂矛盾,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解决问题,而是解决问题会触及哪些人的利益,怕得罪人丢选票而不敢"轻举妄动";面对关系事业发展的重要工作,他们犹豫不决,不敢拍板,怕拍错板会影响进步;面对常规工作,他们能推则推、能躲则躲,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干事就易出事。他们的"聪明"经验是: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结果导致一个地方或一个  相似文献   

6.
正平易近人而不讲原则,讲义气而不设底线,必然会导致违规违纪甚至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这值得每个领导干部引为镜鉴。领导干部在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清楚:有的人是不能与他们过于亲密的,黏糊得太紧就会出问题;有的事情是绝对不能做的,做了就要付出代价。现实社会中,一些人热衷于与领导干部交"朋友",不是看中了他的人品、性格,而是看中了他手中的权  相似文献   

7.
正"问题下属"主要指的是在思想品德、性格特点、行为方式等方面有严重缺点或非主流倾向的下属。近年来,随着价值理念和生活方式的日趋多元,各个组织或单位"问题下属"的人数不断增多,其表现也五花八门:有的不合群,不爱交际;有的个性强,爱和同事与领导"顶牛";有的工作懒惰、懈怠,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有的倚仗某种背景,无视单位规章和组织纪律;有的倚老卖老,破罐子破摔,不服从管理,我行我素;有的心机重,自私自利;有的以单位存在的某些问题为把柄,要挟领导,达到  相似文献   

8.
领导权术和领导艺术的本质区别在于:心术上,阴谋与阳谋之别;手段上,非正当与正当之别;品质上,私德与公德之别;运作上,私权与公权之别;影响上,破坏与优化之别。把传统的权术理论转化为当代可用的领导艺术理论,应借鉴权术中的用心价值、驭人术中的用人价值、《仕经》中的平衡价值、《厚黑学》中的成事价值。借鉴领导权术提升领导艺术,应提升决策艺术,塑造主观谋略转化为客观策略的"工匠心";提升形象艺术,树立以道德力量实现担当作为的"示范岗";提升用人艺术,构建以公道之心举贤任能的"展示台";提升沟通艺术,建造不结党营私而整体团结信赖的"和谐家";提升聚力艺术,转变"笼心术"为思想政治工作的"聚能环"。  相似文献   

9.
<正>由于性格方面的差异,有的领导干部善于表现、表功、表演,处处显现自己的本领、本事,给人留下很会协调沟通、很有方法举措的印象,就是人们常说的"会来事";有的领导干部则不善于甚至不屑于表现、宣扬、交际,只顾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地把工作做好、把任务完成好,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只会埋头拉车,不会抬头看路",这样的领导干部应该说是党的事业的中坚、党的形象的代表,应该受到器重、得到重用。事实上,中央对这类"老实型"干部是  相似文献   

10.
<正>所谓"改革",在于国家治理的改变革新,着眼于治理创新之"变";所谓"制度",在于国家治理的建章立制,着眼于治理法度之"不变"。在这样的"变"与"不变"之间,国家治理终将完成发展要义中的现代化转身。改革求"变",是在国家治理的视野中"坚定不移推进体制创新",就是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  相似文献   

11.
河之洲     
《领导科学》2012,(21):32-33
做个伟大的领导者别说谎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不会同自己不信任的人毫无拘束地说话。虽然你可以尝试要求别人信任自己,但这很少奏效。正确的行事、思考和决策,是建立信任的最佳方式。请记住,存在信任时,人们会原谅许多事情;而没有信任时,人们很少原谅什么。与人亲近"人们不关心你知道多少,除非他们知道你有多在乎"。这句格言讲述了一个伟大的真理。经典商业理论告诉领导者要与人保持距离。我则认为,如果你想继续留在黑暗角落只接收高度净化版的事实,那么就与人保持距离吧。如果不与人发展出有意义的关系,那么你永远不会知道他们真正在想  相似文献   

12.
物价改革的大潮涤荡着全国城乡,人们被震动了。他们睁大了惊异的眼睛,看着这纷繁复杂的社会,他们开始说话了,议论了。由于他们出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利益,对同一个“大潮”认识大不一样:“有的欢呼雀跃;有的牢骚满腹;有的惊恐万状;有的困惑不解。笔者认为当前存在的认识异差是正常的,但又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要把物价改革的全部运动过程,展示给人们,用以统一思想,起到稳  相似文献   

13.
正基层干部反映,他们对上级机关雪片般的督查通报很是愤懑,一年接收上级通报就有100来份。基层干部备感压力的同时,也因通报满天飞,都"要落实、要抓紧、要整改"而疲于应付。督查是手段,落实才是目的。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有的上级机关来基层检查,鸡蛋里挑骨头,发现小问题就"欣喜若狂",让基层干部"高度紧张";有的查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正>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作为民主政治的主要机制之一,具有终极防腐的重要功能,已为当今世界各国所普遍认同并实行。有学者认为,"现在建立官员财产申报制度条件不成熟";有政协委员认为,"盲目推出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将造成混乱";而官方则表示"正在研究财产申报  相似文献   

15.
最近,在下乡调研工作中,笔者听到一些村干部反映,有的群众觉悟太低,平时对村里布置的工作一概不配合,不支持,"不听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这些"不听话"的群众却主动找到村党支部,积极为灾区捐款,奉献爱心.这种现象让他们百思不得其解.  相似文献   

16.
艾芸  常青 《领导文萃》2010,(13):89-94
<正>1、您了解"后备干部"吗?——56.9%的受调查者关注"后备干部",却不知道是如何产生的"您是否关注‘后备干部’?"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9.3%的受调查者表示"非常关注";27.6%的受调查者表示"关注";16.8%的受调查者表示"一般";而选择"不关注"、"非常不关注"的受调查者分别占总数的15.2%、11.1%。由此可见,对后备干部的关注度较高,关注率超过了半数,达到了56.9%。  相似文献   

17.
在共享理念下,部分领导干部将公事"共做",业绩"私占";职责"共担",权力"私握";任务"共分",资源"私用";精力"共付",利益"私享"。究其根本,在于领导干部身份不明,位置不清;担当不足,责任缺乏;诱惑增多,优先得利;制度欠缺,监管乏力。想要规避共享理念的异化、公私界限的混淆,就必须引导领导干部科学把握多重身份,明晰"我是谁";精准锁定服务对象,明晰"服务谁";夯实组织存续基础,明晰"依靠谁";提升思想认知高度,明晰"发展谁"。  相似文献   

18.
正"悔过"有两种:一种叫"前悔",就是对自身尚未形成或已形成的"错""过",防之、戒之;另一种是"后悔",大肆贪污腐败,在入狱时,出现"悔恨"性的"后悔"。"前悔"与"后悔"既对立又统一。不"后悔",必"前悔";有"前悔",无"后悔";强化"前悔",杜绝"后悔";是否"后悔",取决于"前悔"。这就是"前悔"之甜与"后悔"之苦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9.
<正>有的年轻干部工作几年之后,由于长时间不变的环境、不变的工作、不变的流程,使得激情消退、思想倦怠、工作应付,患上了工作"审美疲劳症"。比如:工作得过且过,"朝气"变成了"暮气","个性"变成了"中性";思想缺乏活力,变得不爱学习、不愿思考,思想上缺少灵气;眼界受到局限,理想变成空想。  相似文献   

20.
正有的领导干部总是能得到同级、下属和群众、舆论的肯定、欣赏和褒奖,甚至上级领导、组织部门和竞争对手都高度评价、不吝赞美;与之相反的是,有的领导干部虽然官居要职,旁人见到他也会礼让三分、客客气气,但明显是基于官场的惯例"做样子",并不是真的对其"竖大拇指",而是在心底里充满了不屑和鄙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这都源于前者身上体现出了让人尊敬、钦佩、艳羡的"霸气",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人格魅力,而后者却只显示出了令人生厌的"官气"。那么,怎么才能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