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一般地讲,每一个领导都既有自己的下级,同时又有自己的上级。关心、爱护、帮助下级是每一个领导者的责任。可作为下级,要适当注意多理解上级,这也是下级对上级的一种支持。下级正确理解上级意图,是开展工作的基本前提,对此不多赘述。这里要……  相似文献   

2.
领导者的人际关系,就是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与不同层级的个人和群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社会关系与心理距离,包括与上级、同级和下级的人际关系(罗家德:《关系与圈子——中国人工作场域中的圈子现象》,《管理学报》2012年第2期).由于上级在组织资源和权力分配、重要人事任免、重大事项审批、重要决策权力等方面控制或影响着下级,一些领导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对上负责作为最佳利益选择.  相似文献   

3.
李朝智 《领导科学》2012,(10):11-13
在我们这样一个非常重视"人情关系"的社会,领导的人际关系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话题。所谓领导者的人际关系,就是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与不同层级的个人和群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社会关系与心理距离。就领导者角色的人际关系而言,可以分为对上人际关系、同级人际关系、对下人际关系。如果以领导者为核心来看问题,那么他是以放射型的方式与上级、同级、下级发生人际关系,从而形成一个特殊的人际关系网。  相似文献   

4.
正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经济发展方式正在转型,领导决策涉及的利益和资源分配问题越来越复杂,而领导者对权力掌控的自由度却越来越小。领导者做出一项决策,要考虑法律法规、上级政策、同级意见、下级利益、舆论影响等方方面面,领导决策环境不确定性增大,稍有不慎,就会产生强  相似文献   

5.
领导艺术是领导干部个人素质的综合反映.运用好领导艺术,可以帮助我们提高管理效率,提升领导水平.职务的升迁并不意味着管理能力和领导水平的同步提高,因此,必须在领导实践中锻炼自己,努力掌握科学有效的领导方法和高超的领导艺术. 提高协调艺术.领导干部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与上级、同级、下级、群众搞好沟通,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还要讲究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6.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评价和使用下级的标准绝不会是下级什么事都能干都要干,而是根据下级的职责来进行考评,这是有史可鉴的。中国历史上的昏庸君王大都要大臣事事服从,当好奴才,而一些英明有为的君主则以职责为界限,要求大臣做好其该做的工作,对不属大臣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不苛求、不责备。作为现阶段的领导干部,应怎样要求和评价下属呢?笔者认为,应把握好以下几点。不能把满足领导者个人的兴趣爱好当做下属必须尽到的职责。当领导的难免有个人嗜好,如打牌、喝酒、唱歌、跳舞等,有些领导特别喜欢下属与自己兴趣相投,有些下属也把陪领导尽兴当做…  相似文献   

7.
<正>权力冲突,是指上级领导者的决定与下级领导者执行之间的矛盾冲突。由于能力、判断、决策方式等方面的原因,上级领导者不能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以致决策失误,指挥乖谬;下级领导者站在执行的前沿,掌握实情,了解实际,对上级领导者决定的正确与否,能够作出实事求是的判断。下级领导者一旦发现上级决策不符合实际、不正确,甚至错误,就会否定上级的决策,抵制与拖延执行,从而与上级发生权力冲突。  相似文献   

8.
问题18:领导者应该如何正确处理与上级、同级、下级的关系?请结合实际谈谈。时限:7分钟出题思路:上下级是相对的、可变的。但是,不管领导角色怎么变化,总有个正确处理不同层次的人际关系的问题。领导者既应把握总的原则,又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灵活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上级给下级打招呼,要求下级解决特定人特定事项的问题。如果要办的事属于下级故意卡着不办之事,上级进行干预,说明领导心系群众,勤政为民,下级应及时办理。若是领导下命令要下级办违反有关政策规定的事,此种说情就难为了下级。领导干部按理说办理任何事情都应站在全局的角度去统筹考虑,不仅自己不能以“官位”去压下面做不符合政策、显失公平、为亲朋好友谋私利的事,还要监督他人不去做。在此,笔者真诚地奉劝领导,说情时“悠着点”。说情会损害领导形象。一个地方无论是大政方针,还是具体的各项规章制度,领导都应当是…  相似文献   

10.
对年轻干部来说,形象就是发展的潜力、成功的希望.工作的实践告诉我们,刚刚步入领导岗位的年轻干部,必须像爱护和珍惜自己的眼睛一样来对待自己的形象.领导科学研究的成果表明,人格和信誉是领导者实施领导工作的基本保证.同等能力又处在同一职位上,由于人格和信誉的差异,其实施领导的成效则大不一样.好的人格、信誉,七分的权力能运用到十分;差的人格、信誉,十分的权力也只能用到七分.年轻领导干部要站稳脚跟、创一番业绩,树立良好的人格和信誉形象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在权力体制下,上级需要下级干活,帮助制造政绩,以便向更高的上级邀功请赏;在不服从就会受惩罚的环境下,下级会乖乖选择顺从上级的命令,甚至通过取悦上级换来自己的好处。这种上下级之间的默契或交易看上去是两厢情愿,实际上是权力体制压抑独立人格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2.
马一凡 《决策》2014,(9):80-81
随着时代发展,传统的领导观正在发生变化,领导者慢慢从独揽大权的角色中淡出,下级也并不像以往那样很容易服从管理。这样的新型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使得领导过程中出现了新情况: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领导者的权力是下级授予的,如果下级们不信任、不支持领导者,那么领导者也就无法维持自己的权力,对于整个组织来说,就会削减组织的领导力。  相似文献   

13.
在领导活动中,领导者和被领导者构成了整个领导体系的主体,是在特定的领导环境中完成特定领导目标的最能动的因素。因此,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即上级与下级之间相处得是否和谐、融洽,影响着整个领导目标的实现,影响着整个领导体系领导绩效的高低。所以,艺术地处理上级与下级的关系在整个领导体系中十分重要。那么,上级如何恰到好处地把握与下级相处的艺术呢?笔者认为,要把握好"知"、"礼"、"宽"三个字。  相似文献   

14.
正所谓严格,就是在执行制度或掌握标准时十分认真,不放松、不马虎。领导者对下级严格管理,意味着领导者在执行组织的规章制度时毫不含糊,并且对下级的工作高标准、高要求。一旦下级违反规章制度,则必然受到惩罚;如果下级对待工作马虎草率,则一定受到批评。从表面上看,领导者对下级的严格管理似乎与人性温暖相对立,其实,严格管理并不等同于冷酷无情,人性温暖也不等同于放松管理。领导者对下级严格管理,其目的是要做  相似文献   

15.
领导者处理好与下级的关系,既是搞好工作的需要,也是其为人处世的重要内容.领导者为人处世的能力往往与领导能力密切相关.一个水平比较高、善于为人处世的领导,其下级总是心情舒畅,劲头十足.相反,一个不合格的领导者,其下级往往会感到自己无用武之地,不与领导同心协力,使工作难以开展起来.因此,如何处理好与下级的关系,充分发挥下级的聪明才智,保证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是领导者必须认真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6.
有位支队领导要调到兄弟总队任职,临别前,支队仅通知部门以上领导为老领导送行,可得知消息的机关干部自觉推迟下班时间,自发留下来为老领导送别。在与老领导告别时,不少机关干部泪眼相送、依依难舍。其情其景不像是为一位领导送行,倒像是为自己远行的兄长送别。这位领导的工作调动,为何能够牵动这么多人的心?据说,他在任四年,不仅为部队解决了不少实际困难,而且民主作风非常好。他有一句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在一起工作就要把自己的同级当上级,把自己的下级当同级。”“把自己的同级当上级”,这句话带有很强的哲理性。它包含着尊重、理解、宽…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一些不负责任的乱告状现象比较普遍。一些本来没有问题的领导干部,也可能一不留神便被个别心术不正的部属泼得满身“污水”。领导者被部属泼了“污水”,尽管在人格和尊严上受到了伤害,但却不能头脑发昏、感情用事,否则就会在部属面前“输理”,从而给自己带来更大的不利,同时还会使领导与部属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使问题越来越复杂。那么,领导者应怎样去对待和处理这类问题呢?克制情绪,保持常态。被部属泼了“污水”,对领导者来说无疑是一件难以接受的事情。一些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领导者很容易在情绪上产生较大的波动,一旦头脑不冷…  相似文献   

18.
老子的"圣人不仁"思想是其自然无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圣人以"不仁"的方式对待百姓,是天地对待万物的方式在人间的显现,即遵循大道,自然无为。按照由天道及人道、由自然及社会的思维逻辑,"圣人不仁"思想无疑对当前领导者正确处理与下级的关系、更好地成就下级具有借鉴意义。领导者要认识到成就下级与成就自己是相统一的;对下级一视同仁,以素质为依据使用人才;包容下级的缺点,用事业平台成就人才;谦虚处下,对下级行无言之教。  相似文献   

19.
手机杂志     
《领导决策信息》2009,(17):12-13
批评上级,官职难保;批评同级,关系难搞;批评下级,选票减少;批评自己,自寻烦恼 ——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孙怀山最近在一篇文章中细数官场潜规则。  相似文献   

20.
作为领导者,通过拼搏、努力和奋斗,你政绩斐然、仕途顺利。这时候,你往往会觉得自己高人一头、优人一等,很容易陷入飘飘然的忘形境地,给人留下轻浮张狂的印象。进而损害你作为一个领导者的形象,破坏你与上级、同级和下级之间的关系,影响了工作,有碍你各方面的发展。那么,你应该如何面对春风得意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