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正>专制只能是人治,人格化权力是专制政体政治权力的主要运行模式。这种人格化,既是指政随人走,人存政举、人亡政息,也是指权力主宰者在政治权力的走向中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力,即领导者的个体素质、行政风格、政治伦理,对于政治权力的实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康熙盛  相似文献   

2.
皇帝的救赎     
刘刚  李冬君 《领导文萃》2011,(19):68-71
康梁之流,本来是变法,偏要说改制,变法可以依靠皇帝权力,一说要改制,皇帝就靠不住了,因为皇帝权力都由体制赋予,若无体制支持,作为个体,皇帝哪有权力?变法是在体制内解决问题,而改制则针对体制本身,不是通过体制去解决问题.而是把体制当作要解决的问题。本来张之洞、翁同稣都是变法的支持者,一获悉康的改制意图,即与之划清界限,成为坚决反对者。  相似文献   

3.
权力是政治生活的必需品,权力异化与滥用既是一种政治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廉政文化建设是从政治文化、社会心理等层面来构建廉洁政治生活、权力正态运行的一套认知体系、政治态度和价值观念。培育和生产权力异化或滥用的道德恐惧和法律恐惧,是权力正态运行的心理原动力与权力乱用的矫正机制;用心底的"怕"编织权力伦理、营造社会风尚、武装公众头脑、演绎"表象技艺",是恐惧型廉政文化的重要选择项与生成路径。  相似文献   

4.
正权力过于巨大,是造成中国皇帝们不幸的根本原因。皇帝十分清楚他的一切都来源于自己的权力。为了让天下人成为自己的奴隶,皇帝自己成了权力的奴隶。他必须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自己的权力,一分一秒也不能松懈。朱元璋在写给自己继承人的《皇明祖训》中,就鲜明地表现了这种过度戒备心理。他说:"凡帝王居安之时,应该常怀警备之心,日夜时刻不可松懈,这样才不至于被人所窥测,国必不失……每天都要当成在战  相似文献   

5.
<正>追求美、创造美、欣赏美、享受美是人的重要属性,美也是衡量社会和政治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政治既有立场的要求,也有美学的要求。对于政治,人们除了公平正义的根本要求,还有审美的需求,政治体系的建构和运转既是为了实现政治利益,也是审美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政治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权力运作、政治家的风格,无不在呈现和塑造美学的精神。政治美学的价值和意蕴在于使权力成为魅力、权力结构融入情感  相似文献   

6.
一份《目前中青年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的报告显示,中青年干部在回答您认为领导干部是否需要有激情或个性魅力,您愿意做一个有思想有个性的领导干部吗这一问题时,选择需要、愿意的比例高达72.6%。这项调查表明,绝大多数中青年干部对亲民务实的人格取向、对运用权力过程中必须有深厚的人格底蕴做支撑等观点持赞同态度。对越来越多的个性官员,组织人事部门应怎么看、怎么管呢?  相似文献   

7.
在古代,因为政治利益纷争、执政理念冲突、道德追求差异,官场同僚相互争斗成为常态。如果制度设计合理、君主贤明、大臣公忠体国,这种争斗就会被控制在合理的层面上。如果制度设计出现缺陷、君主缺乏远见卓识或者无力控制局面、大臣各为其主,就可能导致政局动荡,甚至覆宗灭国。  相似文献   

8.
《决策探索》2008,(9):86-87
汉代"文景之治"的出现,与初汉皇帝的唯才是举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君主在官员选拔任用上,个人色彩非常浓厚,局限性也非常大,文景武三帝就曾联手接力,打造了历史上第一霉运官员颜驷.  相似文献   

9.
<正>权力、权利和利益是政治领域经久不衰的话题。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权利与权力不断调整配比的一个过程。我国在社会物质资料较以前更加丰富的同时,也出现了权力对权利的不断异化,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政治体制进行相应的改革。因此,如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成为当前政治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综合考究,其实质就是要进一步优化权力与权利的配比,更加合理地进行利益分配,实现全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因此,深入剖析权力、权利和利益的内在联系,找准三者之间的平衡点,对于重新获得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动态平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磊 《领导科学》2020,(1):96-98
宋初之际,统治者通过加强皇权、分割相权的方式不断满足巩固政权的政治需求,但是宋朝皇帝实施文治天下的基本国策也为相权的运作创造了相应的空间。新时代,党和国家应不断强化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提升干部政治文化素养,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相似文献   

11.
张宏杰 《领导文萃》2008,(6):117-120
皇帝是天下最自由的人,因为他的权力没有任何限制。皇帝又是天下最不自由的人,同样因为他的权力没有边界。皇帝十分清楚他的一切都是来源于自己的权力。为了保持自己的至高尊荣,皇帝必须牢牢把握住权力,一丝一毫也不能放手。利益的焦点必然是力量的焦点。普天之下有多少精英人物在日夜  相似文献   

12.
<正>乡镇公务员行政人格是指在乡镇工作的公务员的尊严、品格、品质的伦理表现,是基层公务员在乡镇一级行政区划的公务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对自身社会角色的意识自觉及其外显的社会存在。由于所处环境与工作对象的基层化,乡镇公务员具有与其他行政层级公务员明显不同的行政人格,其所表现出的保守性、工具性、唯权力性、利己性等行政人格明显不符合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要求。乡镇公务员行政人格的转型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3.
<正>在古代,皇帝获取信息的渠道十分有限。虽说皇帝可以通过微服私访深入民间了解民情,但毕竟为数不多,皇帝常常因为信息闭塞而不能及时掌握下情。有为的君主知道人心对于国家安定的重要性,便时常要求臣下向其反映民情。奏疏便是古代臣子向皇帝反映民情,下情上传的重要文体。  相似文献   

14.
“智不可及”与“愚不可及”这个典故,源于孔子与弟子的一次对话。孔子讲到,春秋时期有一个国的宰相名叫宁武子,曾经先后辅佐过两代君主。在第一代君主时期,因为政治清明,宁武子智不可及;在第二代君主时期,因为政治黑暗,其愚不可及。为什么宁武子这个人会“前智”而“后愚”呢?这既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关,也与智慧由个人掌控有关。这反映了政治黑暗年代知识分子的一种智慧,当一个人改变不了时局时,就会寻找一种可以自保的养晦之略。作为今人,作为现代的领导者,从这个故事中能借鉴到什么呢?我认为,从微观层面上说,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规避和防止…  相似文献   

15.
曾商 《领导文萃》2006,(4):90-91
作为臣下,绝不能超越君主的权限,妨碍、干扰乃至取代君主的地位和权力,故韩非子说:“有道之君,不贵其臣。”作为君主,应时时不忘“贵主弱臣”的统治之道,使臣子恪守其职,不得越权。韩非子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造父、王良都是名扬天下的驭者。可是,如果王良抓着左边的缰绳,造父抓住右边的缰绳,马跑上十里路就要出问题。这是因为两个人不能同时操纵一马的缘故。田连、成窍都是名扬天下的琴手。可是,如果田连、成窍共弹一琴,无论如何也弹不出好曲子来,这是因为,两个人不能同时弹一张琴。同理,君主若和臣子共同拥有权力,就不能治理好国家。君主若和…  相似文献   

16.
黄军昌 《领导科学》2015,(10):34-35
领导科学研究成果表明,领导者的影响力通常由两方面构成:一是权力影响力,二是非权力影响力.权力影响力是组织授予的,具有法定的强制性,也称“硬实力”;而非权力影响力是指在领导职权以外由领导者的政治素养、道德人格、能力水平等因素而派生的影响力,也称“软实力”.在领导活动中,这种“软实力”是一种无形财富和潜在资源,较之权力影响力更具有感染力、吸引力、凝聚力和号召力.那么,领导者如何才能提升“软实力”?笔者认为,必须做到以下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正>"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唐朝李商隐的一句诗道破了治国齐家的道理。晏子与雍正是历史上以节俭而出名的大臣和君主。晏子生活在春秋时期,历任齐国三朝宰相,既是著名的政治家又是著名的外交家。他一生节俭,廉洁从政,粗茶淡饭活到古稀。他的节俭、廉洁不仅为齐国百姓所尊崇,也为孔子所赞赏:"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雍正是历史上比较勤政节俭的皇帝,他推行新政,力除积弊,使得清朝出现了"康乾盛世"。但作为一国之君,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拥有整个  相似文献   

18.
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宫廷教育,明代又多有小皇帝,对少年天子的教育尤其重视。教育的目的是造就一代贤明君主,然而在高度集权的封建专制体制中,面对至高无上的皇权又往往失效,张居正对少年天子教育的失败就是典型的一例。  相似文献   

19.
<正>权力是什么?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解读。有的说,权力是个好东西,有权就有一切;也有的说,权力是个坏东西,不少丑恶的东西都源于权力。两种说法都持之有据,或许都不无道理。具有政治强制力和官位影响力的权力,原本就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用于治国兴邦,又可导致人亡  相似文献   

20.
<正>历朝都有风纪监察部门,明代也不例外。明代不仅有,而且还是人数最多、权力最大的。明代纪检干部可以约束皇帝,甚至把皇帝搞得都没脾气。但奇怪的是,明代却成了贪腐最严重的朝代之一。尤其是明代的中后期,腐败形势更为严峻,朱元璋的"剥皮实草"治贪酷刑早已被人遗忘,强大的纪检干部也被拉下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