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成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灵魂。科学发展观赋予价格以新的内涵。我们应当从共性和个性的辩证统一上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价格范畴,并运用科技"第一生产力"洞察新的价格机制和具体形式。要把科学的价格监管当做一个系统工程来研究和实施,维持正常价格的相对稳定,着力矫正价格扭曲,防范和制止价格风险,关注价格对分配关系的影响。同时,要破除两种"价格迷信",即"控制万能论"和"市场万能论",正确分析"信息不对称"现象。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个理论范畴,"公平价格"概念的提出是欧洲中世纪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这一概念具有经济学和伦理学两方面的意蕴.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说,它反映了当时人们经济交换的客观需要;从伦理学的意义上来说,它反映了人们对经济活动中诚信的期待和愿望.对"公平价格"概念进行解读,对于我们今天经济伦理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完全垄断市场产品(服务)价格飙高、重复收费等不合理的现状及由此产生的后果进行分析与论证,提出对完全垄断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服务)的价格必须用"看得见的手"进行价格规制与法律规制,只有这样才能弥补市场经济体制的不足和遏制超额利润的产生,保证市场经济在公平、效率下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4.
郭毅 《学术界》2007,29(4):276-280
"科斯革命"力求将新古典理论中处于背景状态的制度因素成为新古典边际替代方法的研究对象本身,这种调和制度变量与以"技术选择"为核心的传统经济理论之间关系的理论努力潜含着逻辑悖论.现代经济学中新增长理论的技术内生化,新制度主义研究领域的拓展和演化经济学的兴起,均可被认为是从不同侧面或运用不同方法,对"科斯革命"中技术与制度关系问题研究的深化.  相似文献   

5.
粮食直补政策的"公平价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所处的历史条件不同,学者们对"公平价格"理论有不同的见解."公平价格"理论丰富的内涵可弥补粮食市场和粮食直补制度的不足.我们可以此为基础,借鉴国外相对完善的补贴制度,建立以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为目标,以粮食直接补贴、价格支持、配额生产、执行监督为保障的多种配套措施相结合的国家粮食价格干预措施,全面保障国家粮食的安全.  相似文献   

6.
艺术品价格与艺术价值是一种非对应关系,由于艺术价值不可能量化,资本逻辑就渗透进来,以方便、快捷的货币单位置换艺术价值。中国当代艺术品的高价位,有经济浮躁期的特定背景,并不代表其具有高的艺术价值,相反,在这种“价格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中国当代艺术深刻的价值危机。  相似文献   

7.
金钱草性微寒,味甘、咸。有清热利湿、通淋、消肿功能。用于主治热淋、砂淋、尿涩作痛、黄疸尿赤、痈肿疔疮、毒蛇咬伤、肝胆结石、尿路结石。  相似文献   

8.
不同于以往对中国印刷技术、版本流传、书籍目录等单纯印刷史书史视角的研究,2009年7月30日至31日在中国杭州举行的"印刷与市场"国际学术研讨会深入到了书史与经济史的交叉领域,围绕版刻与印数、从业群体、销售市场、成本价格这一主题,从文化史、经济史、社会史的视角由宏观到微观集中专门探讨了中国宋元明清以至民国时期的印刷业发展,不仅发掘了许多宝贵的文献资料,更是将对中国印刷史的研究深入到微观经济的层面.  相似文献   

9.
张超  刘晓华 《理论界》2002,(2):38-38
人们传统的思维方式认为,只要钱存在银行就应得到利息,银行实行代收代付业务也是免费服务的。那么对商业银的“有偿服务”问题进行探讨一、商业银行实行“有偿服务”的必要性商业银行实行“向每一位顾客收取其刚好愿意支付的价格”,在经济学上称为’完全 价 格 歧  相似文献   

10.
价格"双轨制"的精髓不是双轨价格,而是双轨定价,或者进一步说是"双轨过渡".中国富含"双轨"意味的改革遗产:即巩固的政府"威权"治理体制和渐强的市场经济以及多元的所有制结构等构成了中国经济体制的一些特质,并必将对中国的改革产生长期深远的影响.在改革政策的设计理论上,效率性与稳定性、关联性与创造性、多元化与融合化相统一的价格"双轨制"也有着特殊的启示意义.自价格"双轨制"开始,中国改革的政策设计理论中逐渐形成了"双轨过渡"范式.珍视价格"双轨制"的制度遗产与理论启示,对我们未来的改革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1.
王峰明  牛变秀 《学术界》2002,(6):120-134
本文针对张华夏教授所说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特别是他对几个关键概念和问题的混淆作了回应性、商榷性剖析 ,指出 :( 1 )不能把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混为一谈 ,前者体现的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后者体现的则是其社会属性。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旨在透过商品的价值存在及其运动 ,揭示其背后的社会关系、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 ( 2 )不能抽象地谈论人的“需求”或“需要” ,它是具体的、历史的 ,需要作具体的、历史的分析。“需求”只是影响和决定商品价值的实现和实现的程度 ,而不影响和决定商品价值的生产、形成和创造。 ( 3 )不能把商品的价值和价格混为一谈。价格是价值在实现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种种现象 ,价值才是本质。价值形成是一元的和确定不变的 ,而价格形成则是多元的和复杂多变的。本文还触及到对一些现实问题的思考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商业实践中,大数据技术的广泛运用在给电子商务市场带来巨大生机和活力的同时,其产生的"大数据杀熟"问题也给消费者和大数据产业发展带来很多消极影响.因此,对其进行法律规制十分必要.然而,由于我国对"大数据杀熟"的法律规制存在法律性质模糊、监管模式留白、消费者维权举证困难等困境.欲有效规制"大数据杀熟",须健全我国相关立法,明确"大数据杀熟"的法律性质,改进"大数据杀熟"的监管体制,塑造良好的社会数据使用氛围.  相似文献   

13.
"价格管制"必然形成"公共领域","公共领域"导致租值消散.我国农地产权模糊,城乡统筹发展中农地流转、征用存在"价格管制",形成了较多的"公共领域",引发了广泛的农地租值消散,损害了农民土地权益.要顺利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应完善农地产权制度,严格政府规制,构建和完善农地市场机制,避免"价格管制",保护好农民土地权益.  相似文献   

14.
本文界定了价格法中的价格,介绍了价格法中价格管理的一般内容,讨论了价格监督管理的几种形式、国家价格监督的三种形式。  相似文献   

15.
《家庭科技》2007,(7):51
背景 1年前,戴先生在商场购买了一台34英寸高清彩色电视机,当时销售商说明这是清仓机,原价9000元,现价3000元.考虑到市场上高清彩电价格不菲,而这款彩电又是名牌货,戴先生毫不犹豫地购买了1台.商家在发票上写明:清仓商品不退不换.对此,戴先生没有提出异议.  相似文献   

16.
近年以来,我国的农产品价格步入新一番上涨周期,一部分农产品价格上涨过快,助长了通胀预期,同时,推高了CPI涨幅,农产品生产价格涨幅大大超过PPI和CPI涨幅,冲击普通群众生活,阻碍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农业基础成本高,农民具有天然弱势性,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对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推动率曾达到82.38%。经SPSS软件统计分析农产品价格、居民消费价格、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表现出明显相关性。坚定不移地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对城镇低收入及特殊群体,给予适当补贴,而不能用压低农产品价格来解决农产品价格上涨影响到低收入群体生活问题。  相似文献   

17.
自从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两个根本性转变以来,理论界人士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探讨了促进两个转变的措施和途径,为我们进一步探讨促进两个转变的思路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参考。笔者认为深化要素价格改革是促进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重点,而这一点恰恰为已有的文献所忽略,特此提出以期抛砖引玉。  一、两个转变与要素价格的联系首先,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一个最重要标志就是市场机制在社会各种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而市场机制的核心是价格机制。宏观调控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本质上是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形成价格——价格优…  相似文献   

18.
社会价格论是以全社会存在的各种价格为研究对象来揭示价格成因及其合理性的价格形成理论。现实的市场价格直接形成于垄断和竞争,最终形成于价值,且价值不但决定各类价格的本质差别,而且决定各类价格的合理性。但价格只能衡量商品交换关系的量,不能衡量商品交换关系的质,只有依据劳动价值论,才能对价格的合理性做出科学的判断。衡量单个价格合理性的标准是价值,衡量价格关系合理性的标准是等价交换,两者都是劳动价值论作为衡量价格合理性根本标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环境资源市场价格是环境资源的产权价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蓝虹 《人文杂志》2004,(2):72-75
环境资源市场价格是环境资源的产权价格.只有当环境资源的市场价格等于其相对价格时,市场价格机制才能在环境资源配置中发挥正常作用.在瓦尔拉斯完全竞争模型中,权利被假定完全界定,而且交易费用为零,所以,传统经济学认为,资源的市场价格理所当然地等于其相对价格.但是,传统经济学忽视了,产权明晰是资源市场价格等于相对价格的必要前提.在环境资源市场配置中出现的外部性问题,其实质就是由于市场中存在着尚未界定清楚的权利边界,从而导致环境资源的市场价格与相对价格的严重偏离,外部边际成本就是环境资源的市场价格与相对价格的差值.而产权明晰与产权交易是纠正环境资源市场价格与其相对价格偏离从而使外部成本内在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2009年12月份以来,福建省居民消费价格持续上涨,呈现八大特征。影响价格上涨主要有农产品供需与成本上涨、国家政策、国际大宗商品持续走高、市场游资炒作等因素。初步判断福建省2011年物价仍将呈上升态势,上涨幅度将呈前高后低走势,持续通胀的风险降低。建议毫不放松地抓好农业生产,确保农产品供应;积极稳妥推进价格改革;加大价格监管力度;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建立价格监测预警应急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