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结果无价值论与行为无价值论的对立已经从违法性延伸到了构成要件、具体的犯罪认定。无论是从刑法理念的扬弃还是坚持违法性的实质判断,结果无价值论对于避免刑法中的国家主义、发挥刑法的自由保障机能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国在司法实践中亟需贯彻结果无价值论的立场。  相似文献   

3.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人类社会步人物联网时代,伴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一个新型的标识——二维码应运而生.二维码承载了企业、商品和个人大量的信息,被广泛应用于产品的推广和企业的宣传.从某种程度上说,二维码具有了商标的功能.但二维码由于其生成方式的随意性以及识别方式的特殊性,将其视为商标似乎存在困惑.从认识层面和法律层面两方面进行思考,是解决二维码商标化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4.
结果无价值论与行为无价值论之争在罪数理论中也有体现。在确立一罪与数罪的标准上,行为标准说界定不明,犯意标准说基于行为人刑法的立场,而构成要件说也不够明确,应当以法益为标准结合构成要件判断区分一罪与数罪。在法条竞合与想象竞合的界分上,应当以受到侵害法益的个数作为标准,如果侵害的法益超出了一罪的评价范畴,两罪就是想象竞合关系。在数额未达到所谓"特别法条"但符合"一般法条"时,可以再以一般法条入罪"递补适用"。  相似文献   

5.
德日刑法学语境中实质违法性部分关于行为无价值论与结果无价值论的纷争,在我国传统犯罪构成中应话语转换为关于社会危害性内容的讨论。通过对无价值、法益、规范的内容和我国立法模式的分析可知,对社会危害性的认识不能脱离前置法的规制范围而单独在刑法场域内进行讨论,否则会使论争成为无源之水。由于现有讨论各自坚守的概念不同,导致行为无价值论与结果无价值论的交锋始终未能在同一对话平台展开,概念厘定是理论交锋有效性的基底。基于对理论前沿的掌握,目前通行的是一元的结果无价值论与二元的行为无价值论的交锋。通过对社会危害性在前置法、刑法领域的不同呈现,认定其内容应为客观判断而不伴随主观认识,进而得出我国应主张结果无价值论,并运用于实务中偶然防卫的例子加以佐证。  相似文献   

6.
博物馆中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吸引了更多年轻观众,但对传统的陈展方式也提出了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在博物馆中建立藏品二维码身份系统,能使藏品入库、定级评审、征集、复制、日常维护保养等管理更便捷.与此同时,藏品二维码的深度开发应用,将最大化实现藏品自身价值,提高观众与博物馆的互动性、参与性,使观众真正融入到博物馆中,实现传统博物馆向数字博物馆的跨越,拉近博物馆和观众的距离,促进在新媒体上扩大宣教阵地.  相似文献   

7.
《江西社会科学》2018,(4):186-195
随着2016年二维码案的持续发酵,刑事理论界对于偷换二维码行为的定性存在较大的争议,然争议之焦点最终则集中于确定商家还是消费者是真正的受害者。从民法视角来看,二维码案中的消费者乃可能是表见法理中的善意相对人而受保护,那么其便不可能成为刑事犯罪之受害者。表见法理作为表见制度之原理,将其解构为外观表征规则、可归责性规则、合理信赖规则、善意保护规则以及不法行为扩张性规则五大要素,进行体系探讨。因法律体系之价值追求不同,将影响五大规则要素之内在序列和评价标准,形成表见法理不同的运行机理。以二维码案所涉商事领域目的性价值为立论基础,构建商事领域中表见法理的适用机理,对二维码案进行理论解读,证立二维码案的处理规则。  相似文献   

8.
侵财犯罪一直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流。分析其犯罪原因,主要是市场经誊的负效应、亚文化的影响、父母导向的错误、未成年人的易受诱惑性。而家庭防控则是防治未成年人侵财犯罪的有效措施,这些措施主要有: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贫富观;重视对子女的感情投资;教育未成年人正确看待金钱与人生的关系;启发孩子用合法的手段获取物质需求;防微杜渐,及时惩罚。  相似文献   

9.
盗窃信用卡并使用行为的定性分析与司法适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刑法典第196条第3款规定 :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 ,以盗窃罪论处。这一规定解决了司法实践中长期存在的定性分歧问题 ,但从刑法理论的角度分析 ,这一规定的合理性尚值得斟酌。本文就盗窃信用卡并使用行为的定性问题与司法适用问题作了详细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我国试点研发的数字人民币作为法定数字货币,与传统的纸币、硬币一样,具有法定性和法偿性,定位于流通中的现金(M0)。此般定位加上数字化的特性决定了数字人民币新的占有规则以及占有者和银行之间新的关系。据此对涉数字人民币侵财犯罪作类型化分析可得刑法规制方案:“出借”个人数字人民币钱包账户后,挂失、提取个人钱包内他人“暂存”的数字人民币,拒不履行不当得利之债,应该定侵占罪;不法所有他人错误转入的数字人民币,拒不返还的,也应该定侵占罪;保管他人手机时非法提取账户内数字人民币,属于违背被害人意志侵犯数字人民币占有的行为,应该定盗窃罪;对于数字人民币“双花”行为,是货币权利用尽后,欺骗获得第二个收款方财物的欺诈行为,应该定诈骗罪。  相似文献   

11.
论过失犯实行行为的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失犯的客观方面不仅要求结果的客观定型而且要求从实行行为方面来把握,过失行为的本质既是结果的不法,也是行为的不法,肯定过失犯实行行为的存在是建立在二元违法性的行为无价值论基础之上的.过失犯不仅存在于结果犯之中,还存在于行为犯之中.注意义务是实行行为的前提,实质危险性行为是本体,行为发生的自然过程是实行的存在时点.在规范评价基础上的客观归责理论对于过失行为和结果中因果关系的确定提供了认定标准.  相似文献   

12.
行为无价值论和结果无价值论之目的均致力于法益保护,人权保障,但由于两者违法性判断标准不一,单一适用将在个案上导致不当入罪.而中国刑罚“世轻世重”的思想,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背景又要求刑法具有限制入罪的功能.因此,从我国刑事法益的保护来说,行为无价值论和结果价值论需要进行合理融合,以充分发挥两者之优势,规避其缺陷,并通过两次违法性判断,不断缩小犯罪圈.  相似文献   

13.
论职业乞讨行为的制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现今大量滋生的职业乞讨行为,立法显得无从下手规制.而对这些行为既不能采纳以洛克为代表的"道德强制说",仅仅基于"懒惰"的道德理由进行制裁,也不能继续放任其自由.事实上,通过对职业乞讨行为的分类,可以发现那些通过隐瞒或虚构事实的职业乞讨实际上属于诈骗行为.针对这些诈骗型乞讨行为,采取与其他诈骗行为相同的处罚方式其实效有限,而以"回归社会"为目的,强调个性化"矫正"的"社区矫正"提供了一种更好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一元的行为无价值论以命令规范理论与目的行为论为理论支撑点,强调违法性的实质内容是行为无价值或志向无价值,进而把结果无价值排除在违法内容之外,视为客观的处罚条件。据此,此违法性理论在过失犯、未遂犯、正当化事由等具体问题的解释论上,出现了诸多违背立法政策和刑法基本原理的结论。对于一元的行为无价值论的批判性探讨,将有助于我们重新理解和诠释刑事违法性理论。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同志指出:“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是市场经济的灵魂和命脉,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由于其掌管钱财,历来为犯罪分子所觊觎。特别是近年来,我国金融领域发生了一系列金融诈骗案件,不同程度地损害了国家财产和利益,阻碍了我国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分析和研究金融诈骗案件特点及防范对策,对实际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一、金田诈骗案件的种类及特点从目前发生的金融诈骗案看,可划分为以下两大类:l.信用诈骗。信用诈骗是指诈骗者采取各种非法手段,先从银行骗取有关信用,再以此信用从其他金融单位或企…  相似文献   

16.
利用信用证打包贷款实施诈骗的行为,应当因"使用"行为是否具有非法性有所不同。因为信用证诈骗行为的基本模式为"使用"(信用证)+"诈骗"行为,同时"使用"行为必须具备非法性。所以,行为人利用合法信用证申请打包贷款进行诈骗的行为成立贷款诈骗罪(自然人主体)或合同诈骗罪(单位主体);而行为人利用非法的或通过非法手段获得的信用证打包贷款诈骗的,成立信用证诈骗罪。  相似文献   

17.
不论是民法中的法律行为制度还是侵权行为法甚至是刑法,都对欺诈这一客观行为进行相应的法律评价.民法中将其称为欺诈行为,刑法中将其称为诈骗行为.法律行为制度关于意思表示行为效力的规定应当起到对各类虚假表示人束以合同法拘束力并保护受欺诈人意思自由的作用;侵权行为法上的规定则着眼于令欺诈人承担赔偿责任,弥补受害人的实际损失;至于刑法制度则偏重于对情节严重的欺诈行为施以惩罚性制裁.民法法律行为制度与刑事法律制度对行为的评价表现为效力性评价与违法性评价.而同时,效力性评价并不影响违法性评价,民法上被评价为有效的行为并不影响其被刑法评价为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18.
盗窃罪作为一种自然犯,一直以来在我国法律中都仅限于自然人唯一主体。随着单位实施的盗窃行为在实践中日益增多,最高人民检察院从打击和预防犯罪的需要出发,就单位盗窃行为作了专门的司法解释。本文通过对单位盗窃的司法处理和理论研究现状的分析,以及单位作为盗窃罪主体的法律基础与现实性的探讨,进而提出单位盗窃罪的概念,以期为相关立法提供些许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9.
网络黑客分为“Hacker”和“Cracker”两类,后者的行为大都会构成犯罪,而前者的行为离犯罪也只有一步之遥。网络黑客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网络自身环境和网络生活方式的影响、社会失范、主文化缺失、社会化不足、社会复杂的态度等。因此,应提倡公共治理,依靠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预防和减少黑客行为。  相似文献   

20.
李累  矫波 《学术研究》2002,(10):79-83
本文考察了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二百余年来审理的一系列标志性的财产权案件 ,把司法审查保护财产权的历史划分为古典自由主义时期、自由放任主义时期、国家干预时期和新自由主义时期 ,认为其发展表明国家限制财产权的权力是有限的。文章认为 ,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经验说明 ,财产权领域内的核心问题不是财产权是否应当受到国家权力限制 ,而是国家限制的权力有多大 ;美国等国限制这种权力的经验值得我国结合实际加以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