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98年4月27日到29日,由中国哲学史现代哲学学会和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共同主持召开的“中国现代文化哲学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学术研讨会” 暨第二届年会在天津市委党校顺利召开。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60余人参加了这次研讨会。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文化和文化哲学 与会代表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从不同的视角探讨了文化、文化哲学和文化观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传统伦理的文化凝炼是中华各民族伦理文化的观念整合与道德彰显,构成了中华民族现代伦理发展的文化基础,揭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伦理发展方向应以传统道德文化优秀品质的现代弘扬为引领,在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伦理发展平台上彰显民族优秀文化的伦理底蕴及其道德文化软实力,从而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中华各民族伦理文化观念共融、和谐与发展.文章就如何推进并逐步实现民族传统伦理的文化凝炼与现代伦理发展体系构建的文化彰显作了初步论证与探讨.  相似文献   

3.
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以往我们主要探讨传统文化如何适应现代人的生活与要求,变革它的内容与形式。而且,一提到传统文化,人们有意无意地以汉民族的文化为主要内容。实际上,在现代中华民族视野下观照传统文化,应该包括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因而传统文化的外延是极其广阔的。从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来说,运用传统的优秀文化来化转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些负面因素,是当前我们需要努力去做的一项工作,在这方面以往我们做得很少。因此,本文提倡在现代中华民族的视野下来从事传统文化的"两化"工作。  相似文献   

4.
我国从八十年代文化大讨论开始掀起了“文化热”,国人对文化的研究方兴未艾.如何定义文化概念,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如何发挥文化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都是研究的热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鉴于此、迫切需要有一个理论指导.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曾经说过,理论只要抓住了问题的根本,就能说服人,就能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化建设,是中国文化建设的伟大指针.然而,对于理论的学习领会和贯彻执行,仅仅记往几条结论是不够的,而应当运用理论思维能力,从世界观与哲学的高度去认识,从辩证法的角度去理解,这样才能真正领会其精神实质,把握好、运用好理论.本文试图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上,深入地认识邓小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辩证法,加深对邓小平文化思想的理解,以利于运用唯物辩证法指导我国的文化建设,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5.
屈原,这位曾经被确定为世界文化名人的历史伟人,是中国文学、文化史上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他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创造性的贡献。在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人格、优秀传统中,蕴含着屈原的执著探索与久远影响。在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今天,屈原的人格、精神、传统等,理所当然地成为学术界致力探讨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6.
<正>探讨中国道德建设,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这不仅关涉到中华传统美德的历史传承问题,更关涉到当代中国道德建设发展的方向问题。面对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现实需要,近期天津市伦理学学会召开"中华传统美德的现代转换与创新"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就此主题进行了探讨,现综述如下。一、传统美德的现代转换与创新是时代需求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漫长发展涵育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品格和民族精神,既造就了中国灿烂的物  相似文献   

7.
关于中国现代化问题,是近些年来中外学者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河北大学刘永佶教授新著的《中国官文化的奠基者与批判家——孔子与毛泽东》(以下引文均只注明页码),抓住现代政治改革这个现代化的关键,从中国历史长河中寻找和批判了中国现代化的主要障碍——官文化,其立意新颖,见解独特。“官文化”是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长期探索,在学术界首先提出的一个重要范畴。它在孔丘那里奠  相似文献   

8.
安国楼 《中州学刊》2007,(3):156-157
河洛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中的母体文化,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和炎黄子孙的根。“身在异国,根在河洛”,表达了全球华人对河洛文化的思慕、向往和倾心。为此,深入研究河洛文化,探寻中华民族的根,追溯中华文明的起源,这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凝聚全球华人的向心力,促进和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无不具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基于此,“河洛文化与民族复兴”这一课题便应运而生。就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而言,其主要之点有:(1)探讨河洛文化与闽台文化、客家文化的关系问题;(2)探讨河洛文化的交往、影响及其向海外的传播问题;(3)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儒、道、释)中的渊源问题;(4)探讨河洛易学文化的渊源及其易学史上的分期问题。  相似文献   

9.
杨祥麟 《中州学刊》2007,(3):154-156
河洛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中的母体文化,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和炎黄子孙的根。“身在异国,根在河洛”,表达了全球华人对河洛文化的思慕、向往和倾心。为此,深入研究河洛文化,探寻中华民族的根,追溯中华文明的起源,这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凝聚全球华人的向心力,促进和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无不具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基于此,“河洛文化与民族复兴”这一课题便应运而生。就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而言,其主要之点有:(1)探讨河洛文化与闽台文化、客家文化的关系问题;(2)探讨河洛文化的交往、影响及其向海外的传播问题;(3)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儒、道、释)中的渊源问题;(4)探讨河洛易学文化的渊源及其易学史上的分期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道德与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道德与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郑桂田作为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伦理道德,在今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其积极意义和现代价值如何,是摆在德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一、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优秀伦理道德传...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肩负着复兴中华民族文化、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责任。在探讨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与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的深刻联系基础上,本文从党内政治文化、人民群众作用、知识分子力量、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网上舆论斗争等方面深入分析如何加强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的创新建设。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进行了拓展和创新。具体表现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整合各种社会力量,加强和谐环境建设与廉政文化建设,构建良好社会文化环境,传承、发展与创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不断地传播和发展,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地变革和转型,这正是由于当时中国的国情所致,也是由于两者之间有着相契合之处。在当下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政治多极化的社会发展背景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创新发展,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地结合,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方长安 《江汉论坛》2006,(1):140-141
现代性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根本特征,这一特征的形成根源,长期以来学界将之主要归结为外国文化、文学的影响,归结为异域话语在现代中国的创造性转换。他者影响成为许多学者进入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条重要途径,并涌现出许多有影响的学术成果。学者们认真梳理出世界文学如何走向中国,中国文学又是如何获得现代性而走向世界的现代路径,描画出20世纪中国文学发生的重要地貌特征,并由此赋予20世纪中国文学以民族主义意义和跨文化价值。这类研究的学术贡献无疑很大。然而,学界在重视域外话语影响的同时,却一定程度地忽视了本土传统在现代文化建设中…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中国化。它需要不断地研究,不断地实践。阐释学认为,对一种文本的接受要以接受者的理解为前提,而接受者和理解者需要站在特定的时空环境里进行活动,必然受制干(自觉或不自觉)自身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情境。由此出发,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相结合这个命题中,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不可避免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作正确理解和恰当定位?如何使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16.
"文化认同"与文化产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影<孔子>从一个侧面彰显出当下中国人对待自身文化传统的一种颇具代表性的文化态度——对"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的先哲缺乏足够的尊重,对传统核心文化缺乏足够的"文化认同".如何从"符号化的孔子"、"妖魔化的孔子"中小心翼翼地剥离出"历史的孔子",至今尚是一个未完成的文化课题.而这一历史性课题的完成,不仅具有"求真"层面的学术意义,在建构"现代国家形态"上更具有现实意义.文化产业化,并不意味着文化媚俗化、商业化.如果文化产业不能在"文化认同"这一文化高度对全社会民众的价值观和精神信仰有所引领(而非迎合),文化产业只会走向助纣为虐的文化自残.  相似文献   

17.
张应超 《人文杂志》2003,(4):157-160
道教从创立以来 ,一直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我国现代社会中 ,更是如此。所以 ,道教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如何更好地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发挥其特长 ,对我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是很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的专题。  相似文献   

18.
“内在创造性转化”还是“外在批判性重建”─—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转型的宏观考察衣俊卿一、问题的提出以儒家学说为核心或表现形态的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之中的命运问题,在近一个世纪中一而再、再而三地成为中国文化人或学者关注和争论的热点问题。这并不是学界的某种...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作了阐述,认为中华民族 传统文化包含古代、近代、现代民族传统文化等三个方面的内容,而每一个历史时期,民 族传统文化均有自身的特色。并从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性、兼容性、继承性和自我保护性 等重要特性阐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和不断发展的历史缘由。进而以广东在社会 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中的具体事例说明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发扬民族传统文化在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的作用,是时代向我们提出的严肃而深奥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马恩瑜 《兰州学刊》2008,(1):158-161
费孝通先生在研究中国社会方面毕其一生功力,他把精力都用在了中国社会的实地调查和对文化的思考上。他在阐述文化的实质、形态和功能的同时更着眼于研究文化与社会的关系,“文化自觉”这一理论就是他一生对社会和文化思考的结晶。我国现代化是不可逆转的进程,也是布满荆棘的艰苦长征。如何在这一进程中清醒的认识自己,不随波逐流,只有做到“文化自觉”,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发扬其优秀的一面,同时也扬弃不适应时代潮流的那部分,才能构建一个全面和谐的现代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