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一直附着在西方哲学层面上的诠释学 ,有其特定的哲学含义。音乐文本是以声音为表现媒介的艺术形式的文本。对它的诠释 ,既不存在唯一合理性 ,也不可能一次性完成。它是不能穷尽的历史过程。对音乐文本的理解 ,重要的是音乐文本背后的问题。只有把对音乐文本的理解看成是对自己问题的答复时 ,才算合理有效地诠释了音乐文本  相似文献   

2.
蔡觉敏 《东方论坛》2014,(2):107-112
米歇尔的《道德经》译本体现了他从西方文化角度审视东方,强调道家观点与西方文化相异之处,其文本诠释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道"之本源性的理解,二是对概念、逻辑推理等理性思维的否定,三是对"本我"的强调,四是主张因任自然的"道"性生活。这种对文本的诠释体现了西方文化对"道"的欣赏。  相似文献   

3.
中国武侠小说和古典艳情小说与西方骑士小说和罗曼司大致相当,中国女性武侠则与西方"女吉诃德小说"调侃的对象文本相似.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利于澄清当前的"雅""俗"之争,还有助于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特定文本生产和样式发展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论音乐鉴赏中文本潜能与听者诠释的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鉴赏中,凭借乐谱和听觉体验对音乐理解是相当有限的.浪漫主义的音乐家有很多既是音乐家又是诗人,他们将音乐与文学充分地结合起来,表达真情实感."历史解释学"、"哲学释义学"等美学观点也深刻地阐述了艺术鉴赏活动中文本描绘的潜能与欣赏者真实情感体验的结合对于准确把握音乐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基本结束了吗?这一问题在学术界引起了争论。以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为代表的西方方法论诠释学为"基本结束论"提供了理论支撑;但作为对西方方法论诠释学的颠覆,以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为代表的生存论诠释学倡导理解的应用性和意义的流动性原则,强调理解的真正本质在于文本的一般性与理解者特殊的诠释学处境的结合,在于文本创生性意义的开启,从而为人们思考这一问题提供了另一种视角: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中国民间音乐的律制问题,一直是乐律学界争论的话题。作者通过长期的音乐实践发现,我国民间音乐中的3(mi)、6(la)、7(si)等级音并不像纯律音阶理论描述的那样,比五度相生律低一个普通音差(22音分),而采用的是五度相生律的高度;而4(fa)、1(do)、5(sol)等音级也不像纯律音阶理论描述的那样采用五度相生律的高度,而是采用比五度相生律高一个普通音差的高度。实践中的中国民间音乐的音律与西方纯律及以西方纯律为主的混合律制的不同在于,西方的生律法是从基列和一次低列中取律,而中国民间音乐的音律则是从基列和一次高列中取律。我们讨论二者的区别,意在引起乐律学界对长期被忽略的这一实践中的音律现象的关注,以对以往的乐律学理论和音乐实践中形成的以西方纯律理论为主的纯律观念进行一番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7.
文本间性是传记的一大特性,传记的文本间性呈现出文本挪用的"同文"现象、传主与叙事者"同声"现象、相同事实不同叙事的"重构"现象、历史还原注重"文本事实"的现象。历史事实是一种客观存在,文本事实却有很大的主观性,王世贞传呈现出的文本事实因书写者对传主历史事实理解的不同而彼此互异。从文本间性层面关注同一传主的不同传记文本,认知传记文本对传主的理解、想象和还原,可以加深对传主及其传记文本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视域融合"理论认为,艺术作品最终意义的形成是原作者"初始视域"与欣赏者"现今视域"相互碰撞并融合的结果。本文通过对歌剧《图兰朵》在不同文化语境中孕生的艺术文本进行解读,说明任何音乐文本中都并不存在一个确定无疑的内涵,音乐审美欣赏的过程是多元文化音乐审美视域不断碰撞的过程,只有注重对多元文化场域中形成的音乐审美视域进行文化特质辨析,才能探寻到音乐文本意义增繁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李衍柱 《东方论坛》2006,4(2):14-20,55
西方美学和诗学,是与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思想相通的。结合学习西方美学经典文本去探寻诗与美的奥秘。重读经典文本应在对原典的整体审视中把握经典文本的丰富内涵;在历史性与实践性的交汇中加深对经典文本的理解;区别学术与政治,客观、公正地给予经典文本以美学的和历史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论理解与文本意义的关系——解释学基本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者的理解与文本意义的关系问题,是解释学的基本问题.这个问题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本源的问题,即文本的意义是由读者的理解生成的还是理解是对文本意义的把握;第二个方面是同一性问题,即读者的理解能否正确地把握文本的意义.对理解与文本意义的关系的不同理解,构成了解释学上的不同理论派别.本文坚持"客观主义"的解释学立场和文本意义的可理解性立场.  相似文献   

11.
由于历史的原因,为了发展中国音乐,百年前我们选择了西方音乐理论体系和音乐教育体系,但由此却忽视了对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的介绍、研究、理解和认同。而祖国大地上最广大的普通民众仍然最喜欢传统音乐,因而富有浓烈民族气息的新音乐也颇受青睐。中国新音乐是为中国的普通民众服务的,在新音乐的创作中,民族性才是其原动力和精神主题;其他形式或风格的音乐也许可以轰动一时,但绝非中国人的最终抉择。  相似文献   

12.
中国音乐史和西方音乐史是我国音乐学术领地的两大学术研究领域,研究和探索中西方音乐史,对于更好的认识音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现从史料、方法、著作及历史发展线索等方面,对中西音乐史作了初步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中国音乐发展自然过渡、一脉相承 ;西方音乐发展呈块状结构和阶段性特征。中国音乐体现为单纯的横线性织体思维 ,以线条为主 ;西方音乐倾向于纵横交叉的立体状织体思维 ,更讲究和声。中国音乐语言偏重心理 ,略于形式 ,极富变量 ,为开放性结构 ;西方音乐形式严谨 ,结构具有封闭性特征。中国音乐尚善尚美 ,追求虚静空灵的意境 ,注重感觉 ;西方音乐讲究理性与情感的统一 ,追求力度与强度 ,乐思明晰而实在。  相似文献   

14.
欧洲近现代音乐教育体系的引入,促进了东西方音乐文化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音乐的发展.但"欧洲中心论"抑制了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发展.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本文将从"侗族大歌"引入视唱练耳课堂教学的可行性、操作方法及预期的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探讨建立一种以母语文化为基点的视唱练耳教学方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传统乐曲是我国民族器乐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数量众多且带有厚重的传统底蕴。然而,传统乐曲在演奏技法上不如近现代创作乐曲丰富,其旋法特征又区别于当前我国在各阶段学校教育中使用的西方音乐理论体系,从而导致传统乐曲在高校民族器乐教学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传统乐曲在开拓学生多元的音乐视角,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应当通过强化教材建设、丰富教学手段、注重实践锻炼等方法来促进高校民族器乐教学中传统乐曲的教学。  相似文献   

16.
高师声乐教材编撰的设计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高师音乐专业的骨干课程,声乐课程在经历了20余年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后,已经从以往的单一技能教学模式逐步转变为当前的方向系列课程群的全新教学模式,并由教育部以文件形式向全国各相关教学单位下达了具有指导意义的《专业课程指导方案》。然而,在所有涉及声乐课程改革的实际问题中,最为重要的仍然应当是教材建设的问题,而如何通过配套教材的构思、设计、编撰,使声乐教学内容真正符合新世纪课改的现实需要,使声乐教学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结构形成更为完整、科学、合理的结构体系等,都是我们应当给予高度关注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从音乐人类学角度评析《土楼回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音乐人类学把音乐作为文化来研究。他既要研究音乐要素又要研究与该音乐相关的文化现象。本文用客家民系的一些主要元素来分析《土楼回响》的文化意义,并且深入的思考了音乐创作的思路问题。  相似文献   

18.
“五四”时期的音乐创作者大多主张“以西为师”,走“西化”的道路,对民族音乐持否定态度。而赵元任却熟悉和喜爱中国传统音乐,他强调借用西方作曲技术来提高和改进民族音乐,他的创作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对高师民族音乐教育现状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音乐是优秀的文化资源,而高师理应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活性文本”,但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和教学改革却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要求不相适应,这一现状严重阻碍了高师民族音乐的发展。因此要尽快更新音乐教育观念,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强化师资队伍,使高师音乐教育的改革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相适应,为培养合格的基层教师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家族小说的叙事话语隐含着丰富的文化密码。家族小说的叙事机制和主题建构相当程度上与文本话语系统的参与密切相关。参与家族文本叙述的话语模式主要有西式话语、政治话语和古典家族话语。现代家族故事就是一场话语之争,是西式话语、政治话语解构古典家族话语的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