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影响深远的唐宋古文运动,其意旨主要集中在“文以载道”这一经典性的文论口号上。从文学理论角度来把握,“文以载道”中的道是指内容,即思想性:文是指形式,即艺术性。文与道的关系为,道是主体,是灵魂;文是客体,是血肉。从文化学角度来审视“文以载道”口号的内涵,则将使我们的视野更为开阔。它将使我们能够进一步领会到“文以载道”口号在唐宋时代产生的必然性,及其内涵的深层性和影响的长久性的关键所在。 一 经典性的文学理论口号和科学的文学理论体系的产生,除了作者的本身素质涵养之外,还受制于如下几个条件。其一是文学构成诸因素的整合效应,其二是现实社会制度及政治氛  相似文献   

2.
按照历史美学“文”“史”相通的规定性,文学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原则可移用于历史学,而稍稍变化为历史学的“源于史实,高于史实”。“意蕴”是史家书写历史之魂魄,而所谓“源于史实,高于史实”,即指史家按照其“心中蓝图”即“意蕴”,运用史实,表达心声,并将作品视为“自己的最美的产品”(黑格尔语)。史实一旦被史家采用,其本身就已经含有了高于史实的本质特性——因为它经过了史家的“心灵掌握”,精神“过滤”,是一种“创作”。一经“创作”为史著,就不是“摹仿史实”而是高于史实了。中国传统史学的历史书写尤其能够见出这一点。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时有以为史书不过是记述政变与战争的“相斫书”的说法。梁启超在《中国史界革命案》一文中也曾经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中国古代的历史,在旧史家笔下,确实是一部政治史。从学术史的角度看,所谓“文以载道”的原则,也强调文化形态不过是“载道”,即承载政治内容的“车”。中国古代这种有人称之为“政治优先”,  相似文献   

4.
一 在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史上,文和道和的关系的明确提出和论定,发端于刘勰的《文心雕龙》,决堤于中唐的韩愈、白居易,至北宋古文家和道学家而滔滔极矣。这里的所谓文,主要涵义是文章之文;所谓道,主要涵义是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内容;而文以载道,即指文章应包涵政治伦理内容,应发挥社会教化功能。 绝大多数明清文人传奇作家匍伏在文以载道文学观的偶象之下,以肃穆的神情和激切的言辞,进行虔诚的布道。明代如杨之炯主张:“首重风化,兼寓言诠”;清代李渔高可能“思借戏场维节义”,要以传奇“代木铎”、“借优人说法,与大众齐听”,“劝使为善,诫使勿恶“,以发挥传奇“药人寿世之方,救苦弥灾之具”的社会效用。  相似文献   

5.
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定的时代背景,使佛教和道教获得了广泛传播的“社会心理基础”与“政治功利基础”。而佛道二教的迅速发展,对魏晋南北朝史学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在纪传体正史、杂传、史注以及史学思想等诸多方面都有明显的表现,在此基础之上促成了新的史学类别——佛教史学与道教史学的产生。它在给魏晋南北朝史学留下了更为明显的“时代烙印”的同时,也使这一时期的史学呈现出一种异于前代的独特的面貌。  相似文献   

6.
本文考察了作为对立概念的“文”和“道”的基本含义,简略回顾了儒家文以载道 的历史实践,分析了儒家文章观对历史和现实语文教育及文章读写活动的影响。本文的 主要观点是:作为同文对举的道是一个表示政治思想的概念,把文仅仅看作是反映道的 工具,是一种片面观点,它给文章读写中的先验论留下了广阔的地盘;传统文章观就是 以明道、载道为核心的儒家文章观,这种文章观对语文教育和文章读写产生了极其不良 的影响:使语文教育成为政治教育的劣等附属品,写作上的八股精神,阅读上的牵凿附 会,等等;必须清除传统文章观的影响,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作指导来重新观察 文章现象,才能有对于文章的新的认识,才能以新的眼光、新的态度、新的方法来处理 语文教育和文章读写问题。本文实事求是地高度评价了被称为语文界泰斗的叶圣陶先生 的语文教育思想,认为叶老为清除语文教育中旧习惯、旧传统的影响,呼号奋发了半个 多世纪。  相似文献   

7.
敖运梅 《船山学刊》2011,(4):165-168
王阳明的诗歌创作与其心学思想是相呼应的,通过对其诗歌的剖析可以深入理解他的心学思想,借助诗歌这一载体,王阳明将其心学思想中的“心”、“意”、“知”、“物”概念通过诗歌呈现出来,其心学思想的递进过程正是其诗歌内容的表达向度。本文通过对其诗歌的独到分析,揭示王阳明哲学与文学、儒学与佛道思想的循环交汇与构架转移。  相似文献   

8.
“老子化胡”说从两千年前左右产生至今,已经不是单凭史学考据就可以定论的伪说,而是异质文化之争的潜在史实。历史中的伪说可以变成史实,这就是“人文化成”的奇功。“老子化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凯旋,却未必是个体意义上的中国人的福音。从本质上说,“老子化胡”说所说的并非故去的旧事,而是常新的现实。  相似文献   

9.
清代乾嘉时期的史家章学诚提出"以史明道"的观念,不仅是针对清代朴学家宣扬的"训诂明道"观念,而且也是针对唐宋古文学家宣扬的"文以载道"观念和宋明理学家宣扬的"义理明道"观念.他认为这几种治学观念既推进了学术的发展,同时又割裂了"道"体的内涵与全貌,造成学术互争畛域的弊端.章学诚提倡"<六经>皆史"与"以史明道"的观念,不仅有助于消除学术门户之见,而且对于揭示史学的性质,丰富和发展中国传统史学关于史学功用的内涵,都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0.
“层累”理论是对上古记叙史学形成轨迹和发展规律的描述与揭示。当代西方学者、日本学者对上古 神话史学、宗教史学的研究印证了这一理论。但它的意义不限于上古记叙史学的范围,还可用于整个历史学研究, 用于神话史学与宗教史学研究,甚至用于认识史学或意识形态史学的研究。此外,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 这一理论的价值也应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1.
赵景飞 《船山学刊》2011,(2):102-105
严遵的《老子指归》采用宇宙论的形式表达本体论的诉求。他构建了一个由“道”、“德”、“神明”、“太和”、“万物”逐层展开的“天地起源论”;从万物的层面,《指归》逆着天地起源的线索来追寻世界的终极法则,最终把以“虚、无”为特性的“道”确立为万物的根本,达到了它“要物之本,秉事之根’’的逻辑终点。由此可以看出,《老子指归》是魏晋玄学之滥觞。《老子指归》的思想呈现出承上启下的重要特征。是思想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
语言、思想与实在--老庄哲学中的语言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振武 《中州学刊》2003,(6):142-146
老子和庄子都认为 :作为万物之源的道不能由语言来表述 ,思想要把握存在不能借助于感觉和理性 ,只能由内心的直觉来体悟。这一切都是由于“道”的存在特征而带来的 :“道”的存在是一种“无”。老庄的语言理论构成了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它对传统思想及文学艺术发生了重大的影响 ,并形成东方民族特有的含蓄美和深长意味。但是 ,这种既非经验也非逻辑的思维方式也有其局限性 ,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古代科学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庄子一生,一直在追求“法天贵真,不拘于俗”的人生境界,这种境界实质上是一种精神境界,它在“天人合一”这一根本观念的影响下,把人生的最高境界与审美境界统一起来,对中国美学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庄子》一书中,“天”与“道”是经常出现的概念,也是庄子思想的基本范畴。就其基本含义而言,“天”就是指“道”。(天地》篇云:“通于天者,道也”,“道兼于天”。“道兼于天”的命题实质上即是“道法自然”的命题。因为庄子在使用“天”这一范畴时,一是指万物自然的本真状态;二是指自然“无为”的人生态度。这样…  相似文献   

14.
胡宏是宋代湖湘学派的创始人,其所著《皇王大纪》和《知言》中不仅包含着完备的理学思想,也蕴含有丰富的史学思想。通过对其史学思想的探讨可以揭示南宋义理史学学派特点,也可认识到他对南宋义理史学的开拓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莫志斌  鲁涛 《云梦学刊》2012,33(1):52-57
李大钊对史学价值的思考,是他史学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他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从史学与人生、史学与国家、史学与治学三个维度探讨了史学的价值,从而大大地拓宽了传统史学的价值。在李大钊看来,史学不仅能提高人生修养、端正人生态度、规划人生道路、领悟人生真谛,而且它还是激发爱国情感的源泉、“感奋兴起”的“救国学术”、制定革命策略的依据。同时,李大钊认为史学能训练治学者的思维和技能,而其中最主要的是能培植“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思想,培养求真务实、严谨周全的学风.培育融汇古今、贯通中外的学识。回顾和探讨李大钊的史学价值观对当代弘扬党重史、读史和鉴史的优良传统和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聂笃友 《船山学刊》2011,(2):133-136
论文主要论述从《原道第一》首段中引出的三个问题:道的问题,道不是儒家之道,而是道家之道。它指的是自然规律;文的问题,它的具体含义有二层:天文和人文。文不是文化之文.不是文学之文,而是纹饰之意;文与道的关系问题,文不载道,也不贯道,而是文道并存。  相似文献   

17.
“圣”或“圣人”的范畴,可以说包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部分要义。它不仅意味着传统的人格理想,同时也是伦理理想及政治理想等的集中体现(“内圣外王”)。古代思想中有多少内容各异的“道”,几乎就有多少种与之相应的“圣人”形象。圣人是体道者,因而圣人观肯定是传统文化研究中一个无法绕开的问题。甚至可以说,将传统的圣人观理清了,也就近乎理清了传统文化。但这远非本篇所能达到,在此,只对有关政治神话的圣人观作一初步的清理与阐释。  相似文献   

18.
王夫之(1619—1692),是我国十七世纪的启蒙思想家之一。本文拟就其晚年所成的两部史学名著——《读通鉴论》和《宋论》来阐述他对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贡献,以就正于大家。一、封建史论发展的一个圆圈“史论”在我国史学领域中可谓渊远流长,自《左传》、《史记》发其端,而后代代有之。它一般包括两方面内容:史学理论和一般性论史事人物、文物制度的作品。本文所言“史论”指后者而言。  相似文献   

19.
近代接受史学理论试说李洪岩一、接受史学与通俗史学、历史文学的关系“接受”是从当代西方显学“接受美学”借用来的概念,表示从“读者”角度出发形成的理论学说或知识形态。一般讲,历史学可以看作是史家、史书、读者三大因素构成的有机整体。一种史学思想,既可以从史...  相似文献   

20.
在儒家文化背景下,“文”与“道”的关系首先表现在“士”与“道”的关系上;而“士”对“道”的承担又必须通过“教化”与“入仕”两个现实途径来实现。这二者皆使“士”与“政道”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作为“载道”之工具的文学也因之具有了同样的特性。从“王权”的角度而言,由于传统士人对君王“圣性”的期待与歌颂以及事实上君王权力的无限,极易导致自我意识的膨胀及在文化上的专制,形成“文学为王权服务”的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