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列举了《〈西藏赋〉校注》中标点、释义问题二十余条,参照其他文献的用例,作了讨论,希望有补于《西藏赋》的文本研究.  相似文献   

2.
池万兴教授的新著《〈西藏赋〉校注》由齐鲁书社出版了,这是赋学研究的一份最新创获,可喜可贺。清代边疆舆地赋的创作,乾隆御制《盛京赋》道夫先路,接着又相继涌现出大批作品,如纪昀《乌鲁木齐赋》、吴兆骞《长白山赋》、王必昌等同名《台湾赋》、高拱乾等同名《澎湖赋》等等。  相似文献   

3.
清代驻藏大臣和宁在藏期间创作的《西藏赋》,继承了舆地大赋的优良传统,为封疆增色、为盛世歌唱,极尽铺陈之能事,融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为一体,大量使用少数民族语汇而又圆融自然,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清代驻藏大臣和宁在藏期间创作的《西藏赋》,对西藏地理、历史、宗教、文化、气候、物产、风俗等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铺陈与描绘,作者自注中更是保留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既有传统大赋的特征,又有方志的特点,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5.
莫砺锋 《学术月刊》2012,(1):109-117
被萧统选进《文选》的颜延之《陶征士诔并序》是有关陶渊明的最早文献,也是与陶渊明生前相识者叙述陶氏生平的唯一存世文献。颜延之是陶渊明的挚友,他对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和处世态度有深刻的理解,此诔情文并茂,意味深远。它不但生动地描述了陶渊明的生平,而且准确地揭示了陶渊明的人格特征,从而深刻地剖析了陶渊明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巨大意义。此诔对陶渊明生平的叙述及评说有助于增进后人对陶渊明的理解。例如,以隐逸诗人名声永垂青史的陶渊明为何有几度出仕的经历?又如,王弘及檀道济同为江州的地方长官,陶渊明对他们的态度为何颇不相同?种种疑问,都能在其中找到相当确切的解说。在晋宋之际那个黑暗的时代,若不是文名震世的颜延之及时撰写《陶征士诔并序》对陶渊明进行揄扬,陶渊明其人完全有可能取湮当世,此诔堪称陶渊明接受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6.
李军 《船山学刊》2012,(4):136-141
以蒙古和宁《西藏赋》、吉林英和《卜魁城赋》、大兴徐松《新疆赋》为代表的清代乾嘉道之际的边疆舆地赋,以其鸿篇巨制和鲜明的边疆地域特色而在光绪九年(1883)由元尚居汇刻为《西藏等三边赋》。论文就其中的《西藏赋》,从作者及版本、赋作内容、特色与价值等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并与当时特定时代诸种因素的交互作用相结合,探讨《西藏等三边赋》所产生的时代背景。  相似文献   

7.
黄鸣 《学术研究》2002,2(9):124-130
上博楚简《诗论》代表了先秦儒家文学教化思想向两汉经学化儒家文学思想过渡的一环。虽然《诗论》注重诗的教化作用 ,体现了儒家功利主义文学观 ,但相对于后世《诗序》、《诗谱》来说 ,它对诗义的阐释比较客观、对诗的情感把握较为真切 ;只是到汉代以后 ,《诗经》才被更多地附会上了历史教化色彩  相似文献   

8.
李柏拴 《殷都学刊》2008,29(3):155-155
史昌友等同志撰写的《安阳古代文化探索》一书脱稿,请我为之作序,我爽快地答应了,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9.
叶当前 《江淮论坛》2012,(5):181-187
戴明扬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校注《嵇康集》,直至五十年代去世时止,倾注了毕生精力。遗著《嵇康集校注》是戴明扬孜孜从事古典文献研讨与古籍整理的见证,《校注》充分运用了吴宽丛书堂藏钞校本成果,据补《嵇康集》脱文11处共计125字;又合理运用鲁迅校《嵇康集》,为周校本指误41条,对研究鲁迅古籍整理颇有裨益。正是不倦的劳动,令这部著作成为一部文献价值颇高的古籍善本,与鲁迅校本一起成为《嵇康集》的权威版本。  相似文献   

10.
蒙古和宁的《西藏赋》、吉林英和的《卜魁城赋》、大兴徐松的《新疆赋》等《三边赋》,既是赋作精品,也向来被视为史地著作.本文就《西藏赋》的史料价值,从藏族源流史、藏传佛教史、清朝前期治理西藏史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对今天研究清代中叶及以前的西藏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西藏赋》版本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嘉庆二年五月,时任驻藏帮办大臣的和宁完成《西藏赋》的创作并付梓。两百多年来,该赋广为流传,被《反约篇》、《守约篇》、《榕园丛书》和《八旗文经》等丛书和总集收录。本文详细介绍了《西藏赋》的几种版本并辨析了各版本流传中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2.
李晖 《北方论丛》2001,(5):40-45
《昭明文选》选诗第一次把咏史作为诗歌的一种重要题材类型,确立了咏史诗在诗歌中的地位,所选作品,纵向联系,大体展示了前此咏史诗的发展过程,由单纯咏古人古事到借以抒发现实人生感憾,由咏一人一事较为简单到咏多人多事较为复杂,由单篇短制到长幅联章等。横向比较,则可见前此咏史诗的几种主要诗意表现范式,如汉叙式,感怀式,发生式等。对咏史诗创作已积累的艺术经验如情感性,个体性,特征性,现实性等,亦以范本形态展示出来,如此诸端,均对唐代咏史诗的繁荣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龙文玲 《学术论坛》2006,(5):132-135
汉武帝《李夫人赋》并非如学术界所说的作于元鼎四年或元鼎六年,而是作于元封三年之后、太初元年之前。《李夫人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悼亡赋,其题材内容和艺术形式在赋史上有开拓意义。  相似文献   

14.
西夏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夏立国 1 90年 ,先后与宋、辽、金鼎立 ,地方二万余里 ,雄视一方。但是 ,元人修史 ,为宋、辽、金修了专史 ,惟独未给西夏修专史 ,究竟是什么原因 ?西夏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如何 ?应该怎样看待西夏 ?作者就以上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西藏传统饮食缘于西藏独特的地理区位与自然资源,缘于藏民族在宗教信仰与文化禁忌心理作用下对于自然物的多样性分类区别,缘于与周边区域民族间的经济贸易交往与文化互动。作为文化生活的西藏日常饮食并不是简单满足生理需求的过程,它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权力、经济交换、社会阶层、文化信仰与宗教禁忌等深层次的文化意义。现代西藏饮食文化的历史过程,是全球化时期文化多样性的地方发展结果,是族群差异生成与认同的外部表现,是地方文化在历史建构过程中的文化生成与更新。是全球化时期大众文化、精英文化、旅游文化、商业传媒等“市场化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青藏铁路这一现代化交通工具恰是影响西藏饮食文化习俗变革的重要“推手”之一。  相似文献   

16.
范仲淹留存至今的词作只有五首,但在词史上却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词为"艳科",在初始阶段受儒家文学创作观念的压制,创作十分萧条.到了晚唐五代,道德评价体系崩溃,社会享乐成风,歌词创作走向繁荣,出现"花间"、"南唐"两大流派.入宋以后.道德评价体系重建,歌词创作尽量避开艳情,词坛再度萧条.宋真宗后期,适宜歌词创作的北宋享乐之风已经形成.范仲淹歌词创作就以这样的社会、文学风气转移为背景.范仲淹<渔家傲>咏边塞、<剔银灯>咏史、<定风波>咏景,题材宽泛,与艳情无关,与北宋前期词坛的创作风气合拍,表现了从晚唐五代至北宋前期词坛衰变的一个过程.然而,其<苏幕遮>借乡思写恋情,已经表现出向艳情题材的转移.<御街行>更是直接写男女恋情相思,题材上已经回到"花间"的传统上来,预示着宋词创作繁荣期的到来.范仲淹以道德领袖人物从事艳词创作,悄悄地改变着时人的文学创作观念,成为词史上一位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重要作家.  相似文献   

17.
王永平 《阴山学刊》2002,15(6):27-33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农耕文明发祥地之一;中国古代科技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还曾创造出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和城市文明,创造出世界上独具特色的文学艺术、哲学、史学、教育等精神文明成果.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生命力最强、曾经最发达的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史是一个西学东渐、中国不断走向现代化的进程。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的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从现代化的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符合学科发展需要。本文从现代化的新视角讨论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为中国近代史研究开拓思路,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