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面向区域经济建设要求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则是高职教育的本质要求与特色的具体体现.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与改革实践的不断推进,面向区域经济建设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高职教育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的重点与焦点之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省第一个上升为国家级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是江西省的重大战略举措与历史性战略发展机遇.省政府明确提出要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生态与低碳经济发展的区域”,“经济文明与生态文明高度融合的示范区域”,“人与自然高度融合的示范区域”.为了实现经济区的建设目标,急需一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朱强  阎子刚 《职业时空》2009,5(6):44-45
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在深入研究高职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二阶段准员工”顶岗实习为主要形式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并在课程体系、教学组织和实施模式、考核评价体系、职业素质和关键能力培养等方面,阐述了物流专业改革与建设的方案与措施。  相似文献   

3.
在对高职《英语词汇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中,按照高职培养目标要求,对《英语词汇学》精品课程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实践教学环节、考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改革,形成了具有自己专业特色、适合高职学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4.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工学研结合的发展之路,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更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本文就我国高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对策作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5.
刘增俊  王辉 《现代交际》2012,(8):173-174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即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这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前提条件,也对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基于“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课程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目前培养高技能人才需求入手,以《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精品课程建设为例,探讨了基于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课程设计思想与教学模式。从实践效果来看,基于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较之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更符合高职教学规律,符合当今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一带一路"国家倡议的提出及《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发布,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意义,并对国内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和成功案例进行剖析,笔者提出各高职院校要解放思想观念、开放政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水平"引进来"、规划式"走出去",提升高职教育的国际化水平,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8.
谢述双 《职业时空》2008,4(6):161-162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应“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因此,高职院校大力推行工学结合“2+1”人才培养模式,是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是加快高职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经济双循环背景下技工院校物流人才动态“闭环式”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经济双循环理论概述以及物流人才培养在促进经济双循环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闭环式”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理念,并基于该模式进行了课程体系设计与实践。最后,针对动态“闭环式”培养模式,提出了专业教育优化策略。通过建立与物流行业需求紧密对接的课程设置、强化实践环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搭建行业合作平台,有助于培养具有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物流专业人才,以适应经济双循环背景下物流行业的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10.
方涛 《职业》2018,(19):26-2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职业教育要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重点,实行校企深度融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岗位能力的关键技能显得尤为重要。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别于本科教育的一大特色,实践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高职教育教学的质量。目前,高职院校非常重视实践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技工教育、网络教育、高职教育、普通本科教育等各类教育精品课程共性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建设特色高职教育精品课程的方法和措施,为高职教育精品课程如何彰显特色,服务于学生和社会提供借鉴意义。其建设的内容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建设和机制建设等。  相似文献   

12.
刘丽  高丽玲 《职业》2011,(8):78-79
课程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笔者所在学院十分重视课程改革与建设工作,在教育部启动的高职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当中,学院高职护理专业《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于2008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在精品课的建设过程中,我们深切体会到,深化教学改革、扎扎实实地进行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打造高职精品课程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高职院校通过"2+1"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教育实践突破性发展。该模式以实现学生就业为导向,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实现高技能引领人才的培养目标。多年的实践已经获得了显著的成效,成为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办学特色。高职院校旅游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有其时代背景和依据,能够促进教学改革、实现双师队伍建设、促进产学融合、增强学生职业素养,值得我们采取有效的实践探索保障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
现代学徒制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推进的一项育人模式,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是高职教育主动服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一种实践,有效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和水平。本文主要通过分析现代学徒制理念与高职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内涵及相互关系,以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困境,探讨现代学徒制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建构路径,旨在为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教材建设是高职院校最基本的教学建设之一,而目前高职院校的教材建设却很薄弱,特别是《应用文写作》根本不能满足高职院校教育的发展要求。为适应高职院校的教材改革,应加强教材建设,鼓励教师编写一套具有高职教育鲜明特色的应用性,实践性,趣味性较强的《应用文写作》教材,以促进高职教育深入发展,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开展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为起点,论证了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与实践价值上具有一致性,并以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建设为例,探讨了如何建立基于知识技能素质为一体的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7.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行业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受传统价值观念、区域产业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障碍。本文结合当前国情,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精髓,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方法、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探索高职人才培养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逐步加大,发展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创新型人才的任务迫在眉睫。我国的高职教育在改革开放后发展虽然较为迅速,但仍存在诸多问题,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要解决高职教育面临的问题,就要反思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内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对比和总结,分析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的问题,并浅析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对高职院校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可行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围绕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民办高职教育的特点和现状,以江海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为实践,探索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必要性,基地建设的定位模式,基地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内容,以及实训基地发展保障,实现办学和产业相辅相成,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吴健鹏 《现代交际》2014,(10):160-160
本文从分析财经类专业高职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入手,提出了以行业需求为标准构建保险实践教学体系的设想,对地方性高校保险实践教学体系的科学构建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本文认为《保险学原理与实务》课程教学应该体现课程的时代性与前沿性,提出了模拟工位教学以及校企互助式教学等创新性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