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对读过并喜爱他们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但是对那些保留这个机会,等到享受他们的最佳状态来临时才阅读他们的人,他们也仍然是一种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桑永海 《社区》2010,(11):4-4
20世纪90年代初。单位里分来一个大学生,她说过一句话,惊讶得我一辈子不能忘:“都什么时代了,这么大岁数还读书?”她指的是身边那些三十来岁的同事。我想,她绝不是排斥读一切书.她一定是除了教科书、外语、计算机、养生和理财之类谋生手段的实用之书,其他书籍一概不曾读过的。而严格意义上说.读那一类书.是不能称做阅读的。就推测,她读那一类书一定是很苦痛,如坐针毡。很难感受快乐,更遑论激情。  相似文献   

3.
开卷有益     
世界上有许多观点和道理,虽然有些被延用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但并不是完全正确的,我始终相信所有的理论都是相对而言的。有人说“开卷有益”,但我觉得开益未必有益,如果说“开卷有益”,那也只是相对而言。相信大家一般都认为,读了一些经典的名著,那肯定会有益吧?因为读名著可以让人学到很多知识,明白许多道理。许多哲学家,他们是在自己饱读圣贤书的基础上功成名就的。  相似文献   

4.
李敬泽 《社区》2014,(20):13-13
我喜欢那些富于冒险精神的书:它告诉我的是我所不知的而不是我所已知的。还有那些孤独的书:必须孤独地读,孤独地领会和思考;读这样的书时.我不会想象我正与千万人一起读它。那太热闹.而读书的主要乐趣,我认为就是安静。  相似文献   

5.
开放的国学与开放的《国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放的国学与开放的《国学研究》袁行霈我在《国学研究》年刊的《发刊辞》中说过:“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不是一潭止水”,“国学也是这样,汉有汉学,宋有宋学,今后则必有以今之时代命名的学派。历史悠久的国学只有不断以新的形态代替旧的形态,才能永葆青春。”这段话得...  相似文献   

6.
所谓国际行销,我们过去说成是“进出口”贸易,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仅以“进出口”则难以涵盖其愈加广泛和深入的内涵。作为国际营销领域中的管理者,提高其制定与实施国际市场营销战略的技能,把握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成功所必备的实用概念和知识并能够实际运用于“进出口”中,显然是十分必要的。美加教育集团引进国际先进教育资源,根据中国国情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系列国际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的课程,国际行销学课程便是其中之一。需要掌握的知识要点国际行销学课程是专为那些希望25提高国际行销技能、更新营销知识的资深国际市场营销管…  相似文献   

7.
自卑的男孩: 呵,想不到你那么在意女生给你的这个绰号,我觉得,“白脸书生”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只能说,她们觉得你斯斯文文的,有书生气。  相似文献   

8.
文化意识与对外汉语教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个体。人类语言一经产生,便深深地打上了文化的烙印,积淀着文化的内容,可以说它本身已负有“文化的使命”,无不沾染着浓厚的文化的色彩,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首要的任务应该是给语言习得者建立一种文化意识,使他们认识到语言习得与文化习得的同步性以及不可分割性。其次是应该发现那些相异的文化涵盖符号,并通过对比、阐释等各种方式,把那些不同的文化涵盖渗透揭示给学生,使他们真正地学会并掌握汉语,而不是只使用汉语符号的准汉语  相似文献   

9.
由古到今,人们对“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期望值总是很高,似乎教师就必须无所不能。那么每天疲于“应付”的我们,拿什么来快乐身心呢?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我们,就要在平凡与神圣之间架设一个支点,这个支点就是――读书。小时候,老师告诉我:“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长大后,我对学生说:“书是成长的摇篮”;二十多年来,我对自己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我喜欢读书,读教科书。学期初,新到的教科书散发着油墨香,那种诱惑不是我辈读书人经受得住的。我必定要从头到尾细细通读,不读完,心里就猫抓似的难受,尽管有时连着好几年…  相似文献   

10.
“诗品出于人品”,是刘熙载反复论证并贯彻始终的一个理论命题,它涉及艺术创作、艺术鉴赏的一系列原理和原则;它高扬中国美学的主体精神,坚持以人品定位确定艺术品格的定位,从某种意义上说,已接近“文学是人学”的思想。不过,刘熙载眼中的“人”并不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语),而是封建“礼义”和伦理道德的抽象物,这与他的“艺者,道之形也”的理论息息相关。诗品与人品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网络?刘熙载的理论,今天看来那些弥足珍贵?那些已不可取,都须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1.
书海拾贝     
人们用“书海”比喻书籍的博大精深,通俗而形象。书,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赋形、心灵的钟声、宇宙的精神。芸芸众生读书,不是为了“黄金屋”,不是为了“颜如玉”,而是为了丰富知识,调剂生活。书房也称书屋、书斋、书庵、书堂、书观、书居、书轩、书馆等。自古至今,人们对书屋的  相似文献   

12.
小笑话     
吝啬鬼 吝啬鬼逼着儿子学盲文,儿子说:“我又不是瞎子,学盲文干什么?” 吝啬鬼说:“你学会盲文,晚上做作业不是可以省点电费吗?”  相似文献   

13.
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翻译工作者要想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就有必要关注和研究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本文拟就此问题作些探讨;求教于广大读者。文化是什么?文化的经典定义是1871年由美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Tylor)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的:文化是“一个复合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简单地说,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整个生活方式。其内各广泛,无所不包,可以分为两大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指那些比较具体的文化,即是看得见…  相似文献   

14.
直到目前为止,对跨文化教育这一概念似乎还没有比较权威的为人们所公认的解释。就一般的意义而言,跨文化教育是指在不同文化环境中实施的一种相同或相近的教育制度或教育内容。为了便于准确理解这一概念,有必要对文化的含义进行一番梳理。“文化”这个词,在中国具有多重含义。“文化”的第一种含义是指一般知识,包括语文知识,例如“学文化”中的“文化”即指此而言。这种“文化”的含义相当于接受知识,说谁“有文化”,就是说这个人接受过教育,相反则指未受过文化教育;而说谁“文化水平高”,是说这个人受过较高程度的教育,反之则…  相似文献   

15.
“化境”说是由我国著名学者钱锤书提出的。本文从本土文化与异质文化的角度出发,对比分析了中国传统译论与当代翻译理论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重新理解和认识“化境”。  相似文献   

16.
步杰同志:惠书和大著《古汉语言语入门》三大册,昨天接到。看信中所叙,约略想起二十年前尤先生交来大稿的事。今天我看了《入门》上册的《黎序》两篇《自序》和《导言》,粗浅地知道了这部书的作意,就给您写信。您这部书是“举一隅”的意思,不是浮泛地举,举得颇扎实,让人家通过这个而自己去“反三”,去阅览古汉语的书。我这样说,您认为有几分对吗?古汉语的书不必人人都看,大学中文系的学生可要学,学  相似文献   

17.
美文伴美食     
老猫 《社区》2014,(29):63-63
“爱知识的人扑到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到面包上。”读过书的人都知道高尔基说的这句话。文化和吃,被这个比喻拉到了一起。  相似文献   

18.
刘琼昵 《新天地》2011,(12):240-241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美国未来学家阿布文.托夫勒也曾说过:“未来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学习的人。”可见,学会学习是每个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进行课程改革,新学习方式核心就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相似文献   

19.
4月23日第十五个“世界读书日”后,在全民中掀起一股读书热潮。读书要读好书,什么叫好书?温家宝曾这样说过,好书是那些能够给人以感染和力量的书,让人了解大学问家的思想和风范的书,特别是那些震撼人的灵魂的书,激发人的斗志的书。  相似文献   

20.
龙应台 《社区》2008,(8):13-13
文化不是你的门面,因为伪饰替代不了内涵。 曾经有一个特别难忘的场合,作为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长的我被要求当场“简单扼要”地说出来“文化是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