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科纵横》2016,(9):21-23
互联网正在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领导干部应当具备良好的网络舆情思维。一是从思想上全面理性认识网络舆情,准确把握网络舆情的含义、重要性、正负功能。二是自觉提高预见、辨别、协同、归纳能力,积极有效应对网络舆情热点。三是树立平等对话理念,注重宣传与传播并重,变说教为交流,塑造良好网络公众形象。  相似文献   

2.
高校网络舆情作为社会网络舆情的延伸,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高校网络舆情是大学生对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情绪、态度、看法和意见的总和,具有参与主体的自由性、内容结构的多元性、舆情的瞬时突发性和诉求方式的不成熟性等特点,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针对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应当从占领舆情阵地、健全监测机制、完善思政队伍等方面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3.
中国网络舆情研究已初步形成"学、产、官"体系,研究范围相对集中、学科背景分布多元。目前,中国网络舆情研究存在的三个突出问题:缺乏成熟的网络舆情研究范式、尚未建立起网络舆情研究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网络舆情研究科技含量总体不高。进一步深化网络舆情研究应立足中国当前发展阶段和基本国情,重视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研究经验,理解新媒体技术和传播的倾向性,注意网民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差别,加强网络舆情研究技术手段建设。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群体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策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舆情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虽然分属不同的研究领域,但就形成社会认同的政治态度和思想行为而言,舆情研究为了解社会成员思想状况进而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基础。研究大学生群体舆情的发生及传播特点,能有效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视角与微观视角结合起来,根据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意识形态要求以及倾向性思潮来从整体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并根据微观对象的情绪、言行来有针对性地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从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立体化格局。  相似文献   

5.
论和谐社会与舆情信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秋萍 《探求》2007,(5):16-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靠坚强的政治领导、雄厚的经济基础、完善的制度体制,又要靠全体社会成员思想上的统一。做好舆情信息的分析和引导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离不开强有力的舆论导向,缺少舆情支持的社会不可能和谐。舆情既是促进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舆情"是一个被广泛应用,但又缺乏普遍共识的本土概念。本文对中国历史上舆情一词的缘起、运用、当前我国学术界对舆情概念的界定进行了梳理与评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舆情"与西方"public opinion"概念的关系及区别。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9,(6):138-140
高校舆情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渠道,两者联系紧密。高校舆情既事关社会的和谐稳定、影响公共事务发展,又影响社会网络信息管理。对此,高校需要源头防范,建立舆情工作管控体系、应势而动,掌控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多措并举,及时化解舆情风险,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丰富"养料"。  相似文献   

8.
舆情概念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舆情是一个被广泛应用,但又缺乏普遍共识的本土概念.本文对中国历史上舆情一词的缘起、运用、当前我国学术界对舆情概念的界定进行了梳理与评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舆情与西方public opinion概念的关系及区别.  相似文献   

9.
李璇  周荣明 《社科纵横》2012,(1):153-154
校园网络舆论涉及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出大学生群体的各种思想动态,加强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研判与正面引导研究,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课题。高校网络舆情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双面作用,本文通过研究高校网络舆情形成的过程及原因,进而探讨研究如何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正面引导,以更有效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高校稳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从网络舆情传播的角度谈文化安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丽红 《社科纵横》2007,22(2):129-131
舆情与社会心态对文化都有很大的影响。网络舆情的传播可以深深触动文化的深层结构———社会心态,对文化的变迁产生巨大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舆情传播得到进一步加强,这使得中国的文化安全面临一系列挑战。由于网络舆情传播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方面,因此要通过采取有效的文化传播策略来确保中国的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11.
《社科纵横》2016,(8):86-89
2015年我国社会舆情呈现出六大动向,民众对深化改革、党建、反腐败和对外交往等方面的认可度很高,而在经济下行压力、新老民生问题和思想领域等方面则存在着一些负面的舆情。对此,我们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来应对。  相似文献   

12.
《社科纵横》2016,(4):150-155
网络舆情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在网络舆情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存在着教师观念陈旧,教育内容滞后,教育手段单一;校园主题网站德育效果欠佳;思想政治教育监管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筑网络教育阵地;更新教育观念;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博客建设;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信息化素质等有效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等对策。  相似文献   

13.
作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一种典型形态,“知乎治校”现象是指高校师生等群体以知乎为载体,借助与高校相关的热点事件吸引公众关注、制造社会舆论,从而影响高校治理决策的网络舆情现象。相较于一般的高校网络舆情,“知乎治校”现象在传播内容的叙事方式、参与主体的交互形式以及舆情现象的发展态势等方面呈现出新的样态。从网络舆情发生的时序来看,“知乎治校”现象的动态演化大致要经历开端、发酵、嬗变、冷却等过程。其中任一过程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都会产生新的形态,进而影响整个网络舆情的演化进程。对“知乎治校”现象的有力应对,需要运用系统思维,通过微观层面的网络舆情处置、中观层面的青年思想引领以及宏观层面的大学治理三方面协同发力。  相似文献   

14.
史伟  姜丹  单中元 《社科纵横》2014,(7):134-136
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新媒体时代,网络作为新兴的第四媒体,已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并渗透到了高校的各个角落,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关注大学生网络舆情,加强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与管理,是推动校园健康、和谐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当前高校亟待研究和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舆情最突出的一个特征是士人主体,连结天、君、民之间的士人发挥着整合民意、参政议政的主体角色。形成这一独特政治现象的原因不仅有士人阶层的兴起、士人来源于民的天然联系,还有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以及谏诤与科举制度为士人参政提供的制度化途径。  相似文献   

16.
民众社会生活状况是舆情产生的基础,民众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是影响舆情的中介性社会事项,民众对社会生活的感受是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居民实际问题是通过改变人们的生活状况、改变中介性社会事项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感受疏导舆情,是居委会舆情疏导的基本着力点。  相似文献   

17.
《社科纵横》2016,(6):73-76
在利益格局调整的转型期中国,客观矛盾激化,各种群体性事件频发。客观矛盾在新媒体环境下带来网络舆情的空前活跃。不可否认,网络舆情在社会治理方面能起到监督公权力、下情上达等作用,然而舆情的民粹主义偏向也使社会治理面临更加棘手的舆论压力。如何借助法理公正来纠正舆情偏向,是新媒体环境下社会治理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8.
舆情支持作为正向舆情,是实现良政善治的重要基础。本文在阐释舆情支持概念的基础上,揭示了舆情支持的五大特点,并进一步分析了其所具有的刺激和示范、维稳和疏导、指示和预测、推动和建构四大现实功能。  相似文献   

19.
李小静 《社科纵横》2024,(1):131-137
“后真相”舆情事件是一种有目的地将情绪和主观价值取向嵌入现实热点事件进行信息再生产,并通过社会化媒体聚合和发酵所产生的网络群体性事件。随着数字化媒介技术的勃兴,中国社会民生和治理领域中的“后真相”舆情事件频发且极大地颠覆了大众的认知结构,消解了大众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严重威胁社会的稳定。社会矛盾凸显、“注意力”资本运作、技术赋权是“后真相”舆情事件发酵和蔓延的三股推力,对此,只有构建公平正义的利益格局,拓展主流意识形态的集聚空间和辐射效应,完善和优化信息传播机制,才能有效抑制“后真相”舆情事件的发生及蔓延。  相似文献   

20.
舆情的运行状态及其干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舆情管理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注重社会舆情的管理,舆情管理的立足点是掌握舆情运行的客观规律,在分析舆情运行规律的基础上加强舆情干预,从而使得舆情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