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除教育、就业环境等诸多因素外,少数民族学校学生的反学校文化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学业成就。本文以青海省乌兰县蒙古族学校为例,讨论了蒙校教育低学业成就这一现象与蒙校学生反学校文化的关系。因为蒙校学生意识到学校教育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也认同知识和文凭的价值,所以他们的反学校文化是以一种消极、隐蔽的方式展开的,并对教师权威和学校规范有一定顺从。这种反学校文化主要表现为用"混日子"的态度来对待学业,采取喝酒等隐蔽的越轨行为,在网络上嘲讽学校教育来表达反抗的态度,以及以民族文化为由反抗学校教育和汉语学习。  相似文献   

2.
我国少数民族在地理位置上的边远境地决定了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边缘处境,这种状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业成就.现有的研究在民族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大众传媒以及社区参与等方面存在不足,需要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加强研究,建构本土化的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就归因理论.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民族教育领域,少数民族很难在学业上取得与主体民族一汉族同样的学业成就.然而,一些少数民族,及少数民族中的个别成员,却能克服语言和文化障碍,获得与主体民族同样的,甚至更加优异的学业成就.本文试图从公民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系来探讨少数民族的教育低成就.  相似文献   

4.
以云南中甸一中为例,分析了中甸三个区域不同的地域文化模式对社区教育理念和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发现在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学业成就除了有因民族不同而异的表现外,还有因地域文化模式不同而异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方法对兰州市回族学校回族学生低升学率的原因进行了调查与分析,认为家庭知识资源贫困与文化不适是造成回族学生低升学率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相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还格吉 《中国藏学》2016,(3):235-237
文章借鉴教育人类学的理论,对藏族职业教育内地办学提出了若干思路。其一,借鉴藏族传统教育的积极理念;其二,教育目标突显"以学生为本";其三,注重民族文化的力量;其四,多元文化整合教育成为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传统文化习俗作为一种历史的积淀,与现代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密不可分.一个族群的传统文化习俗与历史背景,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成员的学业成就.本研究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探讨土瑶传统文化习俗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土瑶儿童学业成就的影响,通过对土瑶部分传统文化习俗的"深度描写",揭示学校院墙之外影响学校教育发展的因素,从文化的视角和层面来探究土瑶学校教育失败的根源.  相似文献   

8.
肇始于迪尔凯姆学派的法国人类学在20世纪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思想发展进程可概述如下:首先,马塞尔·莫斯和赫兹提出了"二元分类"思想;其后,列维-斯特劳斯在广泛吸收、综合社会学、人类学和语言学等学科思想的基础上,以"二元对立"的认知结构为核心,建构了结构主义人类学.所有这些成果,对皮埃尔·布迪厄在20世纪60年代的人类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 ,人们在探讨教育问题时越来越重视民族志方法。本文试图通过美国教育人类学家Ogbu对学校教育民族志研究的分析以及他对微观民族志和宏观民族志理论架构的论述 ,说明教育民族志对于我们理解学校教育尤其是少数民族学校教育过程的可行性以及教育民族志对于少数民族儿童学业成就差异问题的可解释性。  相似文献   

10.
人类学是研究人及其文化的学科,人类学的研究没法回避对何为文化的探讨。各个人类学理论学派均有自己对文化不同的理解,而对文化不同的理解则会影响其对理论的构建,因此,对文化的认识成为理解人类学理论学派的基础。从人类学学术史的角度来看,关于文化的阐释有作为"进化传播"的文化、作为"相对"的文化、作为"功能"的文化、作为"结构"的文化、作为"象征"的文化、作为"解释"的文化等。各个人类学理论流派建立在对不同文化或是文化不同侧面的理解基础之上,对文化的不同理解亦影响了各个学派实际的研究取向。  相似文献   

11.
泰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南部穆斯林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佛教大国———泰国有近300万人是穆斯林,占全国人口的5%。其中大部分是居住在南部边境北大年、也拉、陶公、沙敦四府的马来穆斯林,其人口约占四府总人口的70%。这一地区历史上曾建立过马来人的北大年王国,15世纪时还是东南亚的一个伊斯兰教中心。1909年...  相似文献   

12.
唐代,在千山万壑、大江奔腾的长江三峡地区,生活着一个不为外人所熟知的少数民族--"獠人".研究他们特有的风土民俗,对多层次、多视角地了解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显然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后,在蒙古社会政治上出现了僧侣特权阶层,部分地区形成了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经济上由于大批男子削发为僧,脱离生产劳动.加重了社会负担,影响了生产的发展;思想意识上沉溺于虚幻的宗教世界,思想空虚、精神萎靡,勤劳顽强、勇敢进取的精神受到挫伤。特别是总人口的30%以上的人充当喇嘛,独身不娶,不仅造成人口增长率的减少,同时导致了总人口数量的下降。  相似文献   

14.
西部民族高校教风学风建设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阐述了西部高校教风学风建设应突出民族大团结,奋发图强,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特色,并提出了若干加强教风学风建设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大量农民涌向大中城市,成为既不是务农人口,又不是城市人口的"流动农民".以"流动农民"的人口结构、从事行业、居住时间等基本情况为出发点,分析其居住、收入、子女教育、婚姻及家庭生活、医疗卫生、闲暇活动、与当地人群及正式社会组织的关系,可以得出其生活在城市边缘的结论.处于边缘状态的原因一是制度因素,二是文化及心理因素."流动农民"长期处于边缘地位,一方面使城市面临"过度城市化"的威胁,另一方面又将延续城市化进程,应采取措施淡化"流动农民"的边缘状态和边缘地位.  相似文献   

16.
实施开发式扶贫政策以来,渝东南民族地区扶贫工作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 ,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扶贫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本文从渝东南民族地区发展性贫困现状出发,根据汉森理论,对渝东南民族地区贫困原因作了深入分析,最后提出了治理贫困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清前期北京旗人满文房契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刊布十件满文房产契书的基础上 ,对清前期北京旗人房产交易的形式、内容、特点进行了初步考察 ,指出至迟到乾隆前期 ,八旗内部已经存在典、抵押、活卖、绝卖等多种不动产转让形式。本文还对满文契书中所蕴涵的有关北京旗人语言应用情况的信息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湟水流域,属于农牧两种生产方式过渡的地带。明清时期在此交界之处陆续设置了一些营堡以资防御,从而形成了以诸营堡为依托的多层次的市场格局。这种市场格局的变化,又是明清中央政府对这里民族政策变化的结果。因此,研究这一时期中央政府在湟水流域民族政策的变化对这里市场格局的演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明廷针对湟水流域周围蒙、番杂处的格局,实行的羁番御蒙的民族政策,结果在该流域形成了以西宁为中心,以其他营堡为依托的环形状的市场网络。时至清代,清廷转而实行的护蒙御番的政策,则使这里形成了以西宁、丹噶尔为中心,以分布于两城以南以诸营堡为依托的次一级市场体系。  相似文献   

19.
清代黔东南锦屏苗族林业契约的纠纷解决机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清代,在边远的黔东南锦屏苗族、侗族地区,发育出了发达的人工林业,所产木材畅销长江中 下游各省。苗族人工林业中的财产关系主要依靠林业契约进行调整,而林业契约之所以能够良好 地发生作用,并不在于有国家法的保障,而在于林区苗民形成了一套本地的契约纠纷解决机制,寨 老等民间头人在契约纠纷解决中担任着重要角色,而苗族习惯法则是契约效力的后盾。  相似文献   

20.
当前青海藏族自治地区民族关系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调查当前青海藏族自治地区民族关系状况的基础上,分析了青海藏族自治地区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民族关系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