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鲜卑名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鲜卑族的名称,是鲜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鲜卑的含义虽然在范晔《后汉书》等史籍中,已提出一些看法,后诸多学者又有发挥.但时至今日观点仍不统一.现将我的研究所得公诸于学者专家,以求指教. 鲜卑一词最早见于《楚辞·大招》:"小腰秀头,若鲜卑只."注曰:鲜卑,衮带头也.即是一种带钩的名称.学者对此看法不一,干志耿、孙秀仁、孙进己等认为这仅是带钩之名,是否族称值得商榷;范文澜《中国通史》则谓:"《大招》作者赞美鲜卑妇女,似乎  相似文献   

2.
杨军 《回族研究》2005,(1):35-41
"回回"作为族名始见于<黑鞑事略>,而不是<梦溪笔谈>,是出自回纥或回鹘在汉语中的音转.开始主要流行于中国南方,含义比较复杂.宋元之际,渐用作对各族穆斯林的他称.当各族穆斯林融合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之后,回回即成为该民族的族名.  相似文献   

3.
杨富学 《中国藏学》2012,(3):89-93,221
中国境内六字真言题字很多见,其中以梵、汉、藏、八思巴4种文字居多,一般都是单体存在,采用多种文字合璧者独见于河西地区,迄今所知者仅有4例,其中3例可见于敦煌莫高窟,一例见于甘肃永昌御山圣容寺,而且都与统治河西及西域东部的豳王出伯家族有关.这种奇特现象的出现很可能与统治河西的出伯家族所奉行的民族政策有关,意在通过使用多体文字六字真言这种简单方式,表达出其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尊重,以团结当地诸族;以藏传佛教及其所尊崇的六字真言为纽带,更容易凝聚当地不同民族对同样尊崇藏传佛教的元中央王朝的向心力,齐心协力,共同抵御来自中亚伊斯兰教旗帜下的蒙古诸王反叛势力的侵扰,以期达到戍疆固边之目的.  相似文献   

4.
关于西瓯、骆越的历史,目前在学术界仍存在种种不同的看法。这些不同的意见主要围绕着族称、来源、分布范围以及先秦时期岭南的社会性质等问题。本文仅就上述诸问题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不妥之处,请识者斧正。一、关于族称及其分布范围最近有人提出骆越不属于古代百越族群的范畴,根据似有不足。“百越”名称最早的记载见于《吕氏春秋·恃君览》:“扬汉之  相似文献   

5.
美学实验性写作的人类学依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美学实验性写作的人类学依据是各异的,但可以简要地概括为(1)人类学有一个双重目标,首先是要描述那些分布于各个人类种族中间的不同社会文化系统,然后又试图去探索令人困惑的多样性下所隐藏着的社会文化模式的规律性;(2)当代人类学美学为新美学提供了基础,它本身就是一种受文化情境制约的实验性写作.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中国各民族都有其居住和活动地域,也有其居住的形式。这种形式,基本上可概括为,在一定地域内聚居,散居于一定地域内,和其他民族杂居于一定地域内,即聚居、散居、杂居三种形式。中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全国有45个少数民族在民族聚居区内建有159个民族自治地方。还有2000多万少数民族人口杂居、散居在全国各地的大、中城市、农村地区,包括1500多个民族乡和上万个民族村中。其中,分布在京、津、沪等大、中城市的约700多万;分布在东北三省、东南沿海及内地农村地区的约700多万;分布在滇、黔等省、自治区民族乡镇的约700多万。因此,杂散居少数民族的发展问题,是中国少数民族发展问题中的重要的一部分,是构成中国国情的一个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7.
阿昌族酒文化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阿昌族酒文化调查萧家成,孙家申阿昌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梁河和陇川两县,同时在潞西、腾冲等县的部分山区也有少数分布。陇川县户撤、拉撒两个山区小坝的阿昌族,以打铁为代表的手工业比较发达,酿酒也是其手工业中的一种,但仅处于家庭副业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瑶族迁徙之路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瑶族先民与迁徙 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它的先民——荆蛮就活动于现今的江汉流域,秦汉时为长沙武陵蛮。南北朝时称莫瑶。唐代姚思廉在《梁书》中写道:“零陵,衡阳等郡有莫徭蛮者,依山险而居,历政不宾服”。这是最早见于我国史书的瑶族名称。宋代称瑶。从秦汉起,瑶族自湖南不断向外地迁徒。今日已分布于广西、湖南、广东、云南、贵州、江西等省(区)的150个县(自治县)市,人口约14O余万人。  相似文献   

9.
人类学在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史中,始终体现出一种"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 以人为本,意味着从人出发,最后回到人;包含的是尊重他者,尊重自身.这是一种富含批判和深刻反思的精神,也是人类不断前行,最终解放自己的理性光辉.其实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早在人类学产生之前,就在人类学学科之外一直存在着;它贯穿于人类与愚昧、专制、暴力和不平等斗争的全部历史过程,蕴藏在每一颗理性的、良知的、智慧的心灵里;它并非是一种以人类学家身份可以独享的资源.然而作为一门以目光投向"他者"开始自己探索之路的学科,它的强大的生命力并非来自于对异文化的展览,而恰恰是来源于其自觉地以这种精神为其内核与支柱.而这最终将内化为学者尤其是人类学家的一种素养;他将接受前人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三者的人文关照的浸濡,并在田野中将它锻炼成熟,成为建构其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0.
《蛮夷律》考略--从一桩疑案说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蛮夷律》是我国古代适用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一项专门法规 ,目前仅见于湖北江陵张家山汉简《奏谳书》中的一桩案例。本文从民族学、法律史学的角度 ,运用考古发掘的简牍资料 ,结合传世文献 ,对《蛮夷律》的内容、适用对象和范围以及其历史作用进行考析。作者认为 ,《蛮夷律》是战国秦汉时期华夏统治者在兼并巴蜀、荆楚地区后推行民族政策的法律表现形式 ,关于蛮夷在赋税徭役方面享有特殊待遇的规定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它对于华夏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及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 ,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而《蛮夷律》在东汉时期被逐步毁弃直至废止 ,是当时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回族经堂教育的产生及早期形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历史上各少数民族的教育制度中,回族经堂教育颇具特色,它集宗教文化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为一体,随时代发展而变革,至今仍保留于回族清真寺内。对这一教育现象进行系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限于篇幅,本文仅论述回族经堂教育的产生条件及早期传播情况,对于其教育制度、风格、社会价值等,将另文探讨。 一 所谓经堂教育,是在清真寺院里,由开学阿訇招收回族穆斯林子弟,诵习伊斯兰教经典,传授教义、教法等基本宗教知识,培养宗教接班人与普及伊斯兰教常识的一种特殊教育制度。“经堂”一词,始见于清初。刘介廉《天方典礼·例言》:“是书语气与经堂语气既不相合,则不能不起物议。”所谓“经堂语气”指在经堂学校使用的一种口语,“经堂”一词的出现,显然早于清初。早期回回穆斯林借用汉语词汇,将《古兰经》尊称为“天经”、  相似文献   

12.
明代是伊斯兰教发展的重要阶段,明政府对伊斯兰教实行优容与约束并行的宗教政策.相比于之前穆斯林多以“藩客”形式生活,明代的穆斯林更加本土化,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分布格局基本形成.从地 域角度来看,明代伊斯兰教分布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遍布三级政区的格局;从民族角度来看,以维吾尔族为代表的新疆地区信仰伊斯兰教居民和以回族为代表的内地信仰伊斯兰教居民两大系统形成.  相似文献   

13.
马可·波罗是著名的威尼斯旅行家、商人,因《马可·波罗游记》而享有盛名。然而,后世关于他来华的真实性问题却一直争讼不断。文章认为,他在游记中三次对中国麝与麝香作了较为精准的记述,不但纠正了此前西方人关于"麝香产自肚脐"的常识性错误,而且所记"麝无角"的特征也修正了伊斯兰文献中"麝有长角"的谬识。他对麝与麝香的关注与记录,与其有关的档案中多次关于麝香的信息存在着逻辑上的一致性。由此推知,马可·波罗极有可能来过中国,并为麝香知识的西传及东西文化交流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我国人口较少民族的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较少民族是指人口10万以下的民族,我国共有26个,分布于11个省区. 我国小民族解放前的社会发展十分不平衡.有的已进入封建社会,如达斡尔、仫佬、锡伯、撕拉、毛南、景颇(部分)、仡佬、塔吉克、普米、阿昌、塔塔尔族等,人口约64万,占小民族人口的82%左右;处于封建农奴制的民族有门巴、珞巴两族,人口仅2200多人;有的则处于原始社会末期,保有浓厚的原始公社制残余,如景颇(部分)、布朗、怒、鄂温克  相似文献   

15.
“我是中国的达斡尔人!”当1982年我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的时候,我自豪地向大家介绍。我为自己的祖国,为自己的民族而感到骄傲。我们达斡尔族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西北地区和新疆的塔城。有关我们民族的记载,最早见于明末清初,称谓多采用“打虎尔”、“打湖里”等贬意译音。不过这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达斡尔人狩猎打渔的原始经济面貌。至于我们民族的来源,史学界有两说:一说认为是从古代契丹族大贺日部族演变而来;一说认为  相似文献   

16.
自汉初张骞出使西域,对于中西交通、创建奇功.曾有《出关志》一书,见于《隋书·经笈志》,以后记西域行程,各处舆地情形之作,代不乏人,而大都仅于各史艺文志中,著录书目,而原书颇多佚亡,如《唐书·艺文志》中有许敬宗撰之《西域图志》六十卷,今竟未见传本,即宋人所编目录中,已少提及,盖已不存,殊为可惜.幸于旧史如《史记》、《后汉书》、《唐书》、《五代史记》等书,尚转引了张骞、班勇、贾耽及高居海之《出关记》、《西域风土记》、《四夷道里记》及《于阗记》等部分或全文,得之亦觉可珍.惟分见各书,检用不便,爰就各书,一一抉出,计汉代得二种,晋唐各代禅师往印度求经者,所记见闻,亦得五种,加以唐宋元明各代使西域之专著,又得十余种,共为二十六种,汇为一编,则历代记载西域行程之作,粗备于斯.其中或自瓜沙经过新疆至中区各地,或则由新疆而转入印度,虽终点不同,而经过之地,仍属丝绸之路,故并存之.又以沙州为行程枢纽,故亦取《沙州图经》诸篇,俾详其附近地域之形势.惟辑佚各篇未必全文,敦煌存卷,又多残缺,一仍其旧,不敢增损.  相似文献   

17.
回族,回回民族的简称,人口为7219352人(1982年),是中国少数民族中散居全国,分布最广的民族.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甘肃、青海、新疆以及河北、河南、山东、安徽、云南等省(区)分布也比较多,全国多数县、市都有大小不等的聚居区.回族形成为一个民族有着长期的发展过程.它以13世纪迁入的中亚各族人、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为主,包括7世纪以来侨居东南沿海广州、泉州等商埠的阿拉伯和波斯商人及其后裔,他们不少人在中国娶妻生子,繁衍生息,世代定居,成为回回人的一部分.并吸收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8.
一般公认,东乡族没有文字。本文认为,东乡族有本民族文字,这就是用阿拉伯字母拼写东乡语的一种拼音文字——东乡族"小经"文字。它产生于17世纪之前,主要用于记录民间文学、作札记、通信等,是一种社会应用的文字,现今仍在流传,至少已有300年以上的历史。东乡族的"小经"文字共有35个字母、9个附加符号和3个标点符号。它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是正字法不健全,表现在:有一字母多音值和一音值多字母现象;字母偏多;没有字母表;附加符号多,标点符号少;基本上以音节为单位连写。  相似文献   

19.
在海南岛的丘陵地带,有一种名列诸鹿之上的"稀世之宝"——海南坡鹿.它因产于海南岛的丘陵草坡地区而得名.五十年代以前,坡鹿多分布在东方、昌江、白沙、乐东、崖县、琼中、屯昌等地.坡鹿是我国的特产,其经济价值远比水鹿、梅花鹿高,早在1915年就已引起西方动物学界的瞩目,  相似文献   

20.
280.man-tsi,一种丝织品;men-tsi(达斯),一种花丝手绢。此词见于《拉达克史》,在书中马克思(K.MABX:《孟加拉亚细亚学会杂志》,1891年,第135页)解释为“点花丝纱”,而“绫子”g-ling-zi亦应指同样的但没有点花的物品。来自“缦子”,man-tse一词。达斯也将man-tse误拚为s-man-tse,并解释为“印有红点的黄丝头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